匠心(校对)第2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8/979


“最早的时候主要是现代加工方面的一些东西,近年来范围渐渐增加,一些现代工艺设计方面的单位也渐渐找到我们了。尤其你们木工类,现在中国风不是越来越流行了吗,很多人过来取经的。有的是想找点灵感,有的直接拿啥啥传统工艺当噱头,说高端顾客挺吃这套的。”百里启说起自己的专业时神采飞扬,平凡的面孔仿佛都感觉变帅了不少。
“真不错。先前听骆老说的,我以为这些古老工艺没人学,渐渐要失传了呢,没想到还是有些出路的。”许问有些意外。
“老骆嘛,人挺好,但想法嘛,太老了太老了……”百里启啧啧了两声,又警惕地看许问,“不许跟他说啊!”
“我也听见了。”许问还没答应,旁边陆远冷不丁来了这么一句,百里启猛地转头瞪着他,陆远面无表情地回视。
两人对视了一会儿,百里启终于屈服了。
“先前说你的吃饭家伙不好使,是我错了。刚才看许哥用我才知道,东西好不好用要看用的人对不对。”百里启叽叽咕咕了一通,话头又转了回来,“但你一会儿看了就知道了,时代真的不一样了!”
陆远又瞪了他一会儿,终于收回了目光,不情不愿地说:“行吧,我看了再说……我不会跟他说的。”
百里启说的地方离文传会不算太远,步行十分钟不到就到了。
曲河路一带没有高楼,全是三层以下的矮房子,这一带更全部都是黑瓦白墙的典型江南建筑,掩映着绿柳青竹,盛开着雪白的夹竹桃花,看上去非常清雅。
百里启领着他们来到其中一幢门口,铁门外面挂着一个木牌,上面写着“万园传统工具博物馆”几个字,旁边还有署名,“万园文化与传承委员会颁发”。
“我们兄弟几个自己搞的,借了咱们文传会的名头,其实不咋正规。”百里启有点不太好意思。
“私人博物馆?自己搞的?很厉害啊!”许问惊讶地说。
“其实就是找个房子把东西摆一摆,强行给自己提逼格而已。哈哈。也没人来看,要不是搭上了老骆的顺风车,连这个名头也捞不着。”百里启说得很谦虚,但语气举止之间都有一些隐约的骄傲,显然还是很为这个私人博物馆得意的。
许问做遁世这个项目的时候了解过一些这方面的事情。
私人博物馆和收藏馆看上去就是像百里启说的那样,“找个房子把东西摆一摆”,其实是相当花钱的。
曲河路是万园市的市中心,寸土寸金,房子本身就得值不少钱。
房子里面,展览环境的设计与布置都是费钱的事,光是装灯都得一大笔钱。
当然最核心的还是展品,稀有的核心展品一件都非常昂贵。
能撑起来这样一座私人博物馆,兴趣与财力缺一不可。
百里启推开铁门进去,走过一条小径,迎面一扇红色木门,漆色斑驳,上面的铜钉也生锈了。
“本来我兄弟说这门太旧了,要修一下的,我说别,旧了才有韵味。你们说对不对?”
百里启笑着说,本来以为这两个都是传统匠人,审美一致,会赞同他的说法的,没想到两人一起摇头:“不是。”
“啊?”
“漆是装饰,也有保护的作用,这门上的漆掉得有点厉害,下面的木质也有点腐朽了,最好补充做一下维护。”许问说。
“右下角那个洞,是个白蚁窝,过几年就得换门了。”陆远面无表情地补充。
百里启“咦”了一声,走到跟前蹲着盯了半天那个洞,挠头道:“这要怎么办?”
他一转身,一张名片递到了他的面前。
“我家能修。给你打八折。”陆远依旧面无表情。
百里启接过那张写着“班门施工队”的名片:“挺会做生意啊。”
“我家做建筑的,门是配件。”陆远不屑地表示。
这意思是说,接这种小活都是给他面子了。
“行吧,托你的福了。”百里启愣了下,笑着摇头。
门上挂着大锁,百里启开锁进屋,里面是一个正厅连着边厢的三间房,百里启啪的一声打开了灯,满墙的展柜映入许问的眼帘。
他先前说得轻描淡写,许问对匠人工具也算熟——连天青那里就放了各种种类地放了一屋子,进来之前他心里就有了一些想像。
但现在,即使是他也倒吸了一口凉气,走进去环顾四周:“这么多!”
与之同时响起的,还有陆远的声音。
“这么多!”
对不起大家
今天外出回家,坐的飞机,本来准备到家了开始码字的,结果飞机晚点,还是登机后晚点……坐在飞机上无所事事了几小时,头疼加头昏,痛苦。
以后出行还是坐高铁吧,至少还能在高铁上码字……今天欠的一章明天补上……
第297章
演变
做一件活计的工具需要多少?
少则十几件,多则几十件,大多情况下,一个包袱或者一根扁担就装下了。
在小横村的时候许问见过锔锅匠,挑个担子,一头装着工具材料和一些生活用品,一头装着熔铁化金的小炉子,这是他看过的相当复杂的工匠装备了。
他一直认为,单门类工匠的工具差不多就是这么多,也许还有些人自己设计了一些自己合用的工具,但数量上大致也不会太多。不然上门服务移动工作,哪里拿得下那么多东西?
但今天来到这里,看见这间博物馆,他真是结结实实地吃了一惊。
百里启这间私人博物馆装修得更像一个货仓,接天连地地摆着十几个高大的货架,上面摆满了东西。
每个货架针对不同的门类,没一个货架有空着的格子,很有点挤都挤不下的感觉。工具下面贴着标签,注明着它们的名称、用途以及所属的年代之类的相关信息。
“木工类在这里。”百里启说,带着他们穿过丛立的高架,来到其中一个面前。
“人类使用木材的历史实在太久了,几乎从有人类存在开始,就有使用木材的记录。所以相关的工具也特别多,我们摆了两个架子,还有点摆不太下,只取了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百里启介绍说。
许问缓缓扫视,能够很明显地看出来,架子上的工具是按年代的顺序摆放的。
最早的是史前,那时候的工具相当简单,以石头、骨片、绳子等等为主。
后面青铜、铁等金属渐渐出现,工具的造型也跟着开始不断发生变化。
譬如绳子,它一开始在很多情况下是用来割断木料的。后来有人用金属仿制它的形状,增加了把手,变成了锯条和锯子。
再后来,锯子不断演化,分成槽锯、板锯、狭手锯、曲线锯等各种类别,用以应对不同的情况。
而到了现在,它进一步细分,种类更加多样,譬如针对燕尾榫,还有专门的燕尾锯。
许问盯着那把燕尾锯看了一会儿,问百里启:“可以拿起看看吗。”
“随便。以前的老文物不能拿,容易坏,新的这些你随意,到处都有,很容易弄到。”百里启比了个手势。
“嗯……”许问点点头,把它拿了起来。
就在入手的那一瞬间,许问就知道它是怎么用的、优势具体在哪里了。
用来它做燕尾榫,当然还是需要一定的技巧,但在操作上的确是简单太多了。
拿着它,许问都有一种冲动,想要去找一块木头,现场做几个燕尾榫来试试——好的工具,就是有这样的魔力。
他深吸口气,按捺住心里的冲动,目光移到了另一边。
“这是什么?”这件工具下面的标签可能是遗失了,是空着的。许问能看出来这是个刨子,但跟他常用的那些完全不一样。
“咦,这贴怎么没了?啧,回头要全部好好检查一遍……”百里启首先留意到的是这里的管理问题。
“欧式手工刨。”陆远冷不丁地开口,先一步认出来了,介绍给许问,“洋人传过来的玩意儿,不过还挺好用的,现在用得很多。”
像许问这样学习传统木匠手艺的,不认识新式工具是很正常的事,所以陆远也没有奇怪。
“你用过?你爹答应你用吗?”许问想起陆立海对砂纸的态度,忍不住问道。
“是他先开始用这个的啊,我开始学木匠活的时候就已经在用了,还是后来才知道这是新家伙的。”陆远说。
即使是陆立海,也不可避免地接受这样的变化……
这件也可以拿着看,许问伸手拿起,同样几乎就在瞬间知道了它的优势。
“这里摆的都是手动的工具,其实现在电动工具也是一大主流。还有大型工厂的机床什么的,越来越高精尖,现在工业生产上这东西必不可少,但要摆起来就没完没了,也基本上不可能做到了。所以我们这博物馆目前就限制在手动工具上,电动的都没放进来。”百里启啧啧了两声,很遗憾的样子。
许问的眼前突然浮现出了江南工坊和一品坊的样子。
房屋整齐标准,道路清洁规范,肉眼可及的一切都可以看出制度化管理的迹象。一个官家工坊,一个私人工坊的集合,但都一样呈现出了集群化工业生产的雏形。
古代工匠尚且如此,现在的工业不一样也是工匠的方向?
接下来许问没有说话,而是伫足在架子前,目光一件接一件地扫过去。
新时代工具里,至少有一半是他不认识的,但以他的木工功底,基本上都能很快分辨出它们的用途和优势。
工具一步步细化,技艺难度一步步降低,木工成形的门槛也就跟着降低了很多很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8/9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