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校对)第2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6/979


有陆存高帮忙,许问推进的速度又稍微快了一点。
不管怎么说,能有人相互讨论,对理清思路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
到达这个阶段,百里启他们的数据已经完全缺失,基本上没法进行了。许问这边的进度也越发缓慢,但他跟陆存高不断交流沟通,倒是又学到了不少新东西。
陆存高壮年的时候一直在外面奔波,全国各地到处都走过。
那时候的交通状况虽然比不上现在,只有绿皮火车和长途客车交替轮换,但相比古代肯定还是强多了。
他的足迹几乎落在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有些地名许问听都没听说过。
也正因为如此,他虽然一直没有看过全本的宗正卷,但这之外的偏门技艺却知道不少。
见识广了、经验丰富了,对辨正宗正卷无疑是很有好处的。经常许问感觉像是走进了死胡同的地方,他能别出机杼,从另一个角度来尝试着解答。
毕竟,经验见识这种东西,总是要靠时间来累积的。而传统工匠,又是特别吃经验的行当。两三年和几十年真的就是没法比。
而这几天里,许问的收获还不止这些。
他白天和陆存高一起交流辨正宗正卷,汲取更多的经验与案例,晚上回到太微居,向百里启和马玉山学习数据建模方面的新知识。
这几天,百里启两人在工作停摆之后,也重新找到了新的工作方式。
他们不再独立辨正,而是一方面收集宗正卷不需要辨正的那部分的数据,一方面跟在许问他们后面,对他们已完成的内容进行数据和模型上的补充。
这些东西,就是许问最好的学习案例。
许问第一天学习了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第二天学习案例。
这些案例都是他自己分析描述出来的,其中流程、包括每一个细节他都非常清楚。
掌握了核心内容,外在的这些东西就只是单纯的技巧。
这也是百里启之前所说的“软件使用也就是那么回事,终究要看的还是脑子里有没有东西”。
就像PS绘图设计大师,只是擅长使用photoshop这款软件吗?
当然不是,他们首先得有足够的审美、能够构图绘画以及设计,才能做出最好的成品来。
优秀的PS大师,通常在手绘上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只是改变了表达的方式而已。
当然,软件功能的搭配使用,在简便、精准、细腻以及各种多层次多角度的表现手法上,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不用说的。
最后,他们在班门一共呆了十天。
这十天里,班门的招待一天比一天更加无微不至,这从每天中午晚上的饭食上就能表现出来。
班门本来就养了几个老师傅,各种菜系的都有,这几天轮番上阵,换着花样给许问他们做饭,许问从小到大,从古至今,还是第一次这样享受口腹之欲,从第一天来到最后一天走,足足胖了八斤,这还是因为工作学习实在辛苦中和了一部分的缘故。
而到了这个阶段,许问的工作开始变得两极分化,要么能很轻松地辨正,要么就是一点也做不出来只能放弃。
这时候,陆存高已经帮不上了许问多少忙,基本上只能靠许问自己学到的东西。
他推进得很慢,但相比之前几天更加专注,全身心地投入了进去。
十天后,他终于长舒一口气,合上了宗正卷木工卷的最后一页。
他找来陆立海,指着桌上那厚厚一叠纸说:“我现在能补全的差不多就是这些了,剩下的那些有的是表述习惯跟现在不太一样,有的是缺了些内容。我现在没办法做,以后再看看吧。”
桌上那叠纸有的是手写的,有的是打印的,分门别类钉好,有厚有薄,堆了将近两尺高。
陆立海紧盯着那叠纸,没有马上伸手去拿,而是发了半天的呆,退后一步,向着许问深深鞠了一躬,道:
“大恩不言谢。”
在他身后,其他长老也纷纷躬身。
此时,他们内心遭受的冲击,实在是难以言表。
他们请许问来是“辨正”的,所谓辨正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判个对错——这项技术现在还在不在,能不能行,在或行的打个勾,不在不行的打个叉,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
但许问做的远不是那么简单。
他把所有打勾的技术全部完整复述了出来,文字描述清晰到位,附有详细的图纸,全部按比例严格标注,细节额外注明,几乎每一份都能看了就做。
不仅如此,他还给每一项技术都做了示范的样本,任由班门留下整个过程的影像记录,还请来百里启和马玉山做了3D的数字模型还原……
所有的这些东西,他全部无私地送给了班门,没有丝毫保留,这其中,甚至还包括了传说中的基础神技十八巧。
要知道,十八巧在宗正卷里只是略微提了一句,传说中的附本别册早就丢失不见了!
这些东西大部分是依靠许问的个人能力完成的,基本上算是许问师门的绝学和他个人能力的延展。对于班门来说,它们也就是在宗正卷里提过一笔或几笔而已,它的具体内容,其实就是许问及其师门的私有物。
现在的班门从小到大受的教育就是“独门秘技,概不外传”,他们本来是觉得,这几天能见缝插针地从许问那里学到一些东西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没想到工作结束之后,许问真的把结果全部给了他们,毫无保留!
这太颠覆了……
就连最保守的荆三荆承志,现在都开始怀疑起了自己过去的想法。
时代真的不一样了吗?
班门真的已经过时了吗?
“真大方啊。”马玉山站在许问旁边,开了句玩笑,“之前不是说好要卖的吗?”
“毕竟宗正卷本来就是他们的东西。”许问笑了笑,反问道,“而且你怎么知道我除了这些东西,就没有别的可以卖了?”
第323章
进来出去
这次辨正带给许问的收获,远远不止那些新增加的技术与技巧。
如果说三次徒工试是给他在实践上的一次全面检验的机会,这次宗正卷的辨正,就是让他完整地梳理与深化了一次自己的理论知识。
两项叠加,他这才算对自己所学的木工技巧有了透彻的理解,然而即使如此,他也无法辨析宗正卷上的很多内容。
这固然是因为上面有很多东西本来就写得不够完整,但也是因为他的眼界与实力还没有到那一步的缘故。
天下就是如此之大,他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
而且很有趣的是,宗正卷上有些记录表示,里面的一些记载是谁谁自创的,笔者偶然从某个渠道听说了,记录在册。
这一方面是说,这个技艺就连所谓的“笔者”自己也未必知道是正是谬,另一方面也是说班门早年的风气比现在开放得多,相当的兼收并蓄。最关键的,人家能自创,他许问为什么不能?
就像燕尾榫之于榫卯一样,世界本就如此之大,何必故步自封?
这也是许问对马玉山说出那番话的底气。
技术这东西,本身就不止是一个“库”,更是可以无限往外延伸的未来。
古人能有各种奇思妙想,创造出各种新东西,现在的工具更发达、手段更便利,为什么不能设计出更好的东西?
创造力,本身也是人区别于电脑的一个巨大优势!
在班门照壁岛上足足呆了十天,虽然对方再三挽留依依不舍,但许问还是跟百里启他们一起收拾打理行装,告别了他们就走了。
临走时,陆立海下定决心,搬来了一个箱子让许问带走。
箱子里全是摆得整整齐齐的十个红漆木盒,有大有小,但样式完全一致。
之前的十天,许问辨正的只是宗正卷的木工卷,此时他一看就知道,全部门类的分卷全部都在这里了。
陆立海坚持自己之前的提议,要把宗正卷交给许问,任由他全权处置。自己用也好,卖掉也好,捐出去给百工集也好,随便他怎么样。
他甚至提都没提交换的要求。
许问低着头,看着这个箱子,笑了笑,说:“行吧,那我就收下了。”
箱子有点大,他招呼了百里启一声,搬起它放在了拖车上,回头跟着他们的车一起回去。
看见他的举动,其他长老多多少少还有点犹豫,陆立海和陆存高则都是一脸的如释重负。
“有魄力啊小海。”陆存高站在门主旁边,轻声说。
“也该扔下了。”陆立海说着,看向另一边,同样已经装进箱子里的厚厚白色文件。
许问从五岛回来,坐着百里启他们的车,没有直接回许宅,而是跟他们一起到了文传会。
骆一凡今天也没出门,呆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对着电脑不知道在做什么,听到脚步声转头,看见许问他们就惊讶地站了起来。
“你们怎么来了?你们怎么在一起?”
许问没有回答,而是指了指自己身边的箱子,道:“给你把这个送过来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6/9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