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校对)第3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9/979


许问也不至于熬个通宵,后半夜他睡了近两个时辰,抹去了少许疲倦,再次神清气爽地上了路。
路上,他一边欣赏沿路的风景,一边跟西漠队同伴交流学习心得,脑子里还一心多用地思考着无梁殿的事情。
昨天后半夜,他又拿出了秦连楹的手札,与无梁殿卷轴对照着看。
被引去跟罗大见面之前,许问一直在学习手札上的内容。
手札是根据秦连楹从学徒成为工匠的年份来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秦连楹进入京营府前,就因役来往过多地,见过许多不同的建筑。
他不是个保守的人,这些见闻也不时体现在他手札的记录里。
秦连楹主要擅长的门类就是泥水砖石,许问后来才发现,其实他手札里也有关于窑洞的内容,还提过一两句无梁殿。
不过窑洞的地理限制很大,无梁殿这种纯砖石结构的建筑从来没成为过主流,所以他的手札里记录得不是很详细,倒是一些由此而来的思考引起了许问的注意。
秦连楹提到砖石的粘合问题。
众所周知,现代最常见的砖石粘合剂是水泥砂浆。
但在中国古代,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水泥,也就是现代水泥,比较常见的是一种叫作“三合土”的东西。
三合土顾名思义,就是三种成分混合起来的土,不同的时代,三合土的成分不太一样。
明朝主要是石灰、陶粉和碎石,清代有石灰、黏土和细砂,也有石灰、炉渣和砂子。
根据需要,三合土里还会混合其他的成分,譬如红糖、糯米浆、鹅卵石等等。
秦连楹手札里没有时代之分,但也写到了很多种不同的三合土,它们的详细配比方案,以及适用的范围。
秦连楹有些遗憾地在手札里表示,三合土能极大地增强砖石的牢固性与稳定性,唯一的缺陷就是太贵。这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
如果能找到更便宜更好用的替代品,砖石材料也许能在建筑上得到更多更好的应用。
手札的最后,秦连楹还提到,最近听说胡人有一种好用的方子,相传内物阁正在设法从他们手中购买。
这个地方的笔迹比较新,感觉是近期发生的事情。
看到这里,许问突然想到了那两盏拥有透明无瑕玻璃的煤油灯,心中突然一动。
第416章
越近越远
许问这次一觉醒来就到了班门世界,球球没有跟着他一起过来。
来之前他也没有接到任何任务,可以说毫无回去的头绪。
换了刚到这里来的时候,他可能会有点慌,害怕被留在这里了。
但是到了现在,来回穿梭了这么多次,又在这里呆了这么久,他的心里还是有了许多不一样的笃定。
一来是他渐渐适应并接受了这边的生活,二来是他开始了有了一些变化。
一开始是任务,再来是球球,到现在为止,他自己也能感应到一些东西了。
中午他们停下来休息,许问随便找了个地方坐下,狄林马上走了过来问他一些问题。
昨天晚上上课的还是他,教的是几何方面的内容。
到现在为止,这方面的课程只有他能教,讨论下来就连阎箕也不如他。
昨天晚上,京营府几个人也听得全神贯注。只要摆脱固有的成见,他们很快就能发现许问所授内容的价值,更别提许问带着西漠队这些新手,在龙神庙就已经给了他们一个现场教学!
许问解答完狄林的问题,正好许三递过来了一杯热茶,他道了谢,端茶于手,眼睫垂下,开始在脑中勾勒许宅。
他印象最深的当然是四时堂,但随着时间推移,他对技艺与建筑的了解越来越深,看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他看到了碧绿芭蕉前的花窗,曲折如意,转圜如水又如云。
在对木艺制作已经了若指掌的现在,他越发清楚这样的技艺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他思考了很长时间,确定即使是他现在的水平,也完成不了这样的花窗。
那种信手拈来、游转如意的感觉,必须要审美和技艺同时达到最高水平,由心而发之后才能完成。
许问虽然靠木工拿到了徒工试第一名,但技艺还远没到臻于化境的地步,而审美方面,他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他看到了花窗上方,悬于檐下的瓦当。
每一枚瓦当的图样都不一样,残缺不全,但精致巧妙。独立起来如同可以在手上把玩的珍品,联结起来又如同一个流动的长卷,令人沉迷。
秦连楹在手札里提到过一个词:痴石儿。
痴于石,执于石,将全身心投注于此,最后才能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将天地间的一切融于手中小小的砖石之中。
痴石儿是一个泥水匠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在整个大周,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人物。
但许宅随便的一个普通瓦当,就是只有痴石儿才能完成的作品。
他看到了整个许宅。
它初看是典型江南风格的庭院园林,但仔细看却并非如此。
它小巧精致,却又潇洒随和,仔细看还有些稚拙真切。
它是一方天地,同时又是大千世界。
许宅无论整体还是局部,都做到了一种极致。也正是因为如此,许问那时候对古建筑不懂也不感兴趣,许宅整体的氛围跟鬼屋一样,他还是被它吸引住了,在最关键的时候停驻了脚步。
仔细想想,这种感觉真是太奇妙了。究竟究竟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建成这样一座宅子?而当完全地修复它、恢复它原貌时,它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陡然间,想象中的一幕幕图景变成了真实存在的,他来到了许宅的高处,将它的一切尽收眼底。但随着时间流逝,他与它的距离并没有被拉近,反而越来越远。
这是他的真实感受,懂得越多,不懂的越多。
越是在技艺上钻研精进,越是觉得许宅的修复难度比他想象中的还大。
但奇怪的是,他并没有因此失去信心。他的目光缓缓扫过许宅的每一处,将它的一切尽收眼底,心情也一寸寸地往上扬了起来。
他想要修复它,他穷尽一生时间,一定能够修复他!
失重的感觉突然传来,许问眼前一暗,定下神时,已然从无遮无挡、被冬日阳光直射在头顶的山尖来到了幽暗的房间里。
他躺在那张紫檀百子拔步床上,缓缓睁开了眼睛。
“喵”的一声,球球轻巧地踩着床板,跃上了床榻,在他肩膀上轻轻踩了踩。
许问一只手搂住它,揉了揉它的头毛,球球亲昵地在他手掌上蹭了蹭。
他回到了许宅。
………………
蝉鸣阵阵,这个世界仍然处于炎炎夏日。
前一刻还在山顶被寒风刮脸,下一刻身体就被蒸腾的热气裹得密密实实,这种感觉真的有点奇妙。
许问坐在许宅门口的一块青石上,一只手拿着手机,一只手拿着一个夹满肉的卷饼,吃得满嘴流油。
在班门世界赶了半个月的路,几乎天天都在吃干粮,肉味儿都没闻到几次,就算是许问也有点馋了。
还好那次去阳宁村去的是他跟许三还有林谢,换了别人,听见主家杀猪摆宴请客,多半会抱着罗大的大腿哭求等一等吃了晚饭再走。
许问现在正是沉迷技艺,为此可以放下很多东西的时候,但既然回到这个世界,那还是吃点好的,也没必要自虐嘛。
他正在手机上查水泥和三合土的资料。
手机上内容不是很多,但还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古代东西方的泥石粘石剂各不一样,但与现代水泥都有差别。
真正现代水泥的雏形来自于十七世纪五十年代,之后渐渐发展,批量生产,成为现代工程的必备品。
中国现代水泥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时期,那时候的水泥叫“细绵土”,后来改名叫洋灰。
从这个名字也可以看出来,现代水泥的确是舶来品。
洋灰在粘合性、牢固性、持久性等方面其实是不如原有的三合土的,但它价格便宜,可以批量生产,适合更多的场合使用,所以渐渐成为了工程泥石粘合剂的主流。
到现在为止,水泥性能不断改进,还有许多适用于特殊状况的品种,但最常用的仍然是硅酸盐水泥。
硅酸盐水泥的化学成分和锻烧方法随处可见,就连水泥窑的样式与设计图都很容易找到。照葫芦画瓢,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与资源,他也能烧制出合格的水泥来。
看着看着,许问长舒一口气,放下手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9/9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