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校对)第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979


朱甘棠征求两位副手的意见:“如何?”
“也好,早开始早结束。”宋秦两位师傅都没意见。
朱甘棠派人去准备,没一会儿,笔墨纸砚全部摆上了桌,用来誊写考官们评出的分数。
“从哪个门类开始?”朱甘棠问。
两个大师傅都没有马上说话,他们对视一眼,接着秦师傅有点小心地问道:“正式开始之前,我们是不是要先定个标准?”
“标准?”朱甘棠疑惑地问。
“对,我们做木匠活的有句话: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些徒弟都是各家教出来的,得到的传承都不一样。不定个统一的标准,我们三个人评起来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全是白费工夫。就是各家大人找我们做活,也得要得给个准话,签好字画好押我们才好动工不是?”
“……有理。”朱甘棠沉吟片刻,点了点头。
这个做法跟唐县令习惯的完全不同,不过他思考了一下,也不得不承认,这样做的确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这时许问在现场,他肯定马上就会发现,这明明就是文科生和理科生思路的不同啊。
”我们平时验收工程都有一些固定的法门,两位大人不妨先听一听?”秦师傅又问。
“……也好。”朱甘棠再次点头。
“首先说木工活。木工活分大木和细木两种,大木……”秦师傅非常熟练,开始侃侃而谈。
宋师傅不擅言辞,说得比较少一点,主要在旁边给他补充。
朱甘棠一开始只是听,听着听着,就开始提笔把他所讲的记录下来。
记着记着,一张纸写满了,唐县令主动上前,帮他换了张纸。
第039章
实用与美观
两位大师傅说开始拟标准,就噼哩啪啦开始长篇大论地开始说。
“二位这是有备而来啊。”两人说到一个段落的时候,唐县令抚须笑道。
“接到召唤后,就一直在琢磨这事儿,哈哈。”秦师傅笑着说,宋师傅也微微点头。
有准备总是比没准备要好的,两位大师傅说完自己的意见之后,朱甘棠思忖片刻,也讲了讲自己的看法,三人开始讨论。
唐县令从头到尾都只是旁听,完全没有插过嘴。听着听着,他的表情不断变化,最后看向两位大师傅的目光,带着深思,已经跟之前完全不同。
三人讨论得很和谐,很快得出了结论,一共列出了二十条。
无论什么门类,在本质上都是有相通的部分的。这二十条把徒工试的十大门类全部囊括在了里面,所有门类都可以应用。
“不错,现在可以开始了。”朱甘棠笑着说。
这一次,两名大师傅再没有什么意见。
三人正式开始评分判卷。
三人各居一处,小吏按顺序把布袋送到他们面前,他们亲手打开看完,评完分数再放回去,送到另一处让另一名考官看。
评分总分是一百分,按之前判定的二十条依序加减分。
但按照考试前拟定的标准,满分并不只有一百分。
木凳之上,每完整实用了一种榫卯结构,就可以加上五分。
这个加分没有上限,可以无限增加。
当然,今天在这里考试的都是学徒,能力有限,能掌握四种以上榫卯结构,就已经是天才中的天才了。普通学徒会的通常就是一到两种最基础最简单的,即使这样也能获得少许加分。
当然,这五分的前提是“完整实用”。
这个完整,一方面要看榫卯本身的制作技巧,另一方面也要看它所达到的效果。
榫卯最基础的功用是连接,连接得牢不牢固,是再直观不过的标准了。
唐县令正经读书人出身,第一次主持地方百工举,对相关过程其实挺好奇的。
而且刚才两位大师傅其实是在无形之中给他来了个下马威,让他见识了一下工匠也不是他想象中么简单的。
现在正式评分一开始,他就走到了宋师傅身边坐下,紧盯着他的一举一动。
一个皂衣小吏捧着一个原色的麻布袋上前,唐县令记得这种原色代表的是木工类徒生的作品。
宋师傅解开袋口活结,把它打开,露出里面的一张木凳。
唐县令一看这张木凳,立刻皱起了眉。
“这手艺,也敢来参加徒工试?”
出现在他眼前的是一个方方正正的木凳,凳面方正,凳腿方正,两腿之间的横梁也方方正正,一点花巧也没有。
唐县令就算在当上县令之前,家境也是比较殷实的,家里就算一个简单的板凳也会做出种种花样,他还真没见过这么“朴实无华”到笨拙的小凳子。
宋师傅没有吭声,他从头到尾把这张凳子摸了一遍,接着站起来,举起它,重重往地上一砸!
他这个动作实在太突然了,把唐县令吓了一大跳。
他猛地站起,退后一步,惊问道:“怎么了?”
宋师傅一向寡言,这时仍然没有吭声,拣起那个木凳,看看它的编号,在纸上写道:“乙字十三号,八十五分。”
“八十五?这么高分?”唐县令眼尖看见了,惊讶地问。
“造型方正,四腿长短合宜,粗细一致,笔直无弯。凳面平整光洁,没有毛刺,结实承重,砸地无损。完整实用两种榫头,另加十分。”
宋师傅难得说了这么长一大串话,把凳子放到一边,招手要下一份。
唐县令听得一愣一愣的。这时另外一个小吏上前,要把这个凳子收回布袋,唐县令摆手阻止,把它拿起来细细品味。
他隐约可以感受到为什么宋师傅会给这个简陋的凳子这么高评分,但还是有点不太能理解。
最后,木凳被放回布袋,送到秦师傅身边。唐县令假装若无其事地踱过去,想要看看他的意见。
秦师傅检查的步骤跟宋师傅差不多,只是最后他没有干脆利落地砸那一下,而是两只各握住一条凳腿,用力往两边拉。
纹丝不动,非常结实。
秦师傅满意地点点头,在自己面前的纸上写下分数。
八十五分。
跟宋师傅一模一样。
“这个分数是不是有点高了?”唐县令忍不住又问。
上峰问话,秦师傅的态度可比宋师傅好多了。他拿着那个木凳给他细细解释。
“大人是觉得这个凳子太简单,不甚美观,不配这个分数是吧?其实不然。老师傅有老师傅的标准,徒弟有徒弟的标准。我们做各种家具,第一要求的是实用,第二要求的才是修饰。再好看的凳子,坐上去就垮了,那有什么用?”
“就拿这个凳子来说,它的基本功很是扎实,不甚美观,但的确实用。你看这里的木线,一次刨出来的,笔直笔直,没用矬子修过。这一手,没下过工夫练不出来啊。还有这里的凳面,有个节疤,这种地方最难处理,但他做得平平整整,你看,摸都摸不出来吧?整个凳子非常结实,坐十年也不会坏。单凭这手工夫,吃饭肯定是不愁了。”
他又给唐县令讲了几个地方,某个细节应该怎么处理,这人是怎么做的,做得如何到位。
唐县令以前从来没研究过这些,听得茅塞顿开,感叹道:“这种小处,竟然也有这么多学问!”
“十年磨一剑,咱们手艺人就是这样。做徒弟的三年能学到这种程度,已经是下过苦功的。再往上,雕花、挖牙嘴、三弯腿、错金镶嵌……学无止境,要练的多着呢。”
唐县令听得一时没有说话,这时小吏又呈上了一件考生的作品。
秦师傅一拿上手就皱眉:“什么玩意!连弹好的墨线都锯不直,还做什么木匠活!”
这个凳子的确是,同样也是方凳,四条腿一看就不一样粗,上面还留着墨线的痕迹。跟这个一比,唐县令就知道前面那个方凳做得有多标准多准确了。
这一次,秦师傅连它结不结实都没有试,直接在卷子上判了一个两分。这两分,还是因为这考生勉强用了一种榫卯进行连接,只是两边都不齐整,只能勉强对上,中间留的空隙足够塞进一根筷子的……
接下来唐县令大开眼界,在秦师傅身边看到了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大小凳子。
大部分考生都像第一个那样,做的是一个非常标准的无束腰方凳。他们的水平也跟这个差不多,基本功扎实,做出来的木凳平整结实,非常实用。
这种木凳,秦师傅通常都是给八十到八十五分,不会低,但也不会再往上。
这种学徒,如果会的不止是木凳,还有其他家具,正经情况下已经足够出师了,帮普通农家打一套全屋家具不是问题。
但是徒工试取的不是平均值。
徒工试木工项只取三十人。仅有这种水平,是无法脱颖而出,登上于水县的徒工榜的。
其中也有一些比较差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9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