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校对)第4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9/979


荆南海和秦连楹之前争了半天,这时候的一致意见也达成的很快。
他们真正的分歧,本就不在这项工程上。
第三项,是竞选主官在这五天里表现出来的统筹能力。
这一项也主观也客观,总分五十分,四名主审先各自打分然后取平均分。
第四项,就是林谢刚才说的那一点了。
整个过程进展得还算顺利,荆南海和秦连楹虽然各有想法,但主持大型工程的经验都是很充分的。这种时候,首要重点是考察什么,两人其实心知肚明。
很快,他们计议完第二天的评分标准与流程,有点相看两相厌地分手了。
离开之后,林谢突然有些犹豫地叫住了明山,有些犹豫地问道:“明叔,你是怎么想的呢?荆南海和秦连楹,内物阁和京营府,你支持哪一边?”
“支持哪一边不好说……”明山沉吟片刻,抬头看着天空,缓缓道,“我只知道,内物阁想做的事情,对京营府也许是灭顶之灾。”
“但是,你又如何知道,这不是件好事呢?”
在林谢震惊的目光中,明山转过头来,微微一笑。
夕阳的余晖照在他的脸颊上,鲜艳如血,辉煌如歌。
第523章
一面石墙
第二天,腊月三十寅初,天边抹过一抹淡淡白线,四周大部分地方都还是黑的。
红土场上站满了人,和刚到的时候一样列着队,排得整整齐齐。
昨天晚上,五队同时收工,用布将他们所做的成品盖住,边缘用铁环扣扣在地上,派人看守。
五天时间结束,作品就此完成,不许再次进行修改,也不许他人潜入进行破坏。
四名主审站在前方,一名小吏捧着一份文书,正在宣读。
这是今天验收评定的标准与具体流程,在验收开始之前,先行公布给所有参选者。
验收四个标准,前三个都很常规,最关键的是最后一项。
主审打出前三项分数之后,按而不发,然后由竞选主官介绍自己的作品与未来的建设纲领。
现在完成的这个作品必然包括他们对勿用宫的构想,他们的介绍就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重点是描述自己心目中的勿用宫是什么样的,打算怎么建。
这一项不单独评分,但四名主审会给出一个加乘系数,将前三项的总分乘以这个系数,得出最后的总分。
这个系数可正可负,也就是说,如果介绍得不令主审满意的话,前三项就算完成得很好,也是有可能扣分的……
这一项评分要求出来之后,所有人的脸色都出现了变化。
刘万阁怔了一下,笑容消失,凝住眉细细思考。
朱甘棠抚掌微笑,仿佛对这个要求非常赞赏。
王一丁的脸色一直有些晦暗,这时更是如此,眉头皱成了一个包子。
李全胸有成竹地笑了,这感觉,就像他一早就已经把这一项列入了自己的考虑范围内一样。
许问也怔了一下,他的目光扫过面前四个人,最后定在林谢身上,直接看出了谁是这个环节的真正提议者。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他有些意外,但也有些高兴。
评分标准什么的,当然是主审说了算,参选者只有听的份。
荆南海最后又补充了一项,竞选主官介绍作品与纲领时,其他四名参选者也是参与者,他们不得打断竞选者的话,但在他讲完之后,可以提出质疑,让其解答。
解答的过程与所进行的阐述,同样将成为主审的评分参考。
这是生怕我们火药味不够浓啊……
许问在心里想着。
不过参选者除了他以外,都是非常资深、经验极其丰富的顶级大匠。在很多方面,他们也许比主审还强。
他们无论是质疑还是解答,肯定都会拓展大家的想法,其实是很好的事情。
只是,许问本人只是一个才通过徒工试的新晋工匠,这种事情对他来说,就有点尴尬了。
也没关系,一次毕业答辩罢了。
宣讲完规则,荆南海道:“那就开始吧,以年龄排序,先去刘万阁刘大师那里。”
“那就先献丑了。”刘万阁仿佛已经想好了自己的发言,眉头展开,笑吟吟地说。
一行人来到红土场最靠西的位置,刘万阁作品的所在地。
东西被麻布遮着,此时光线有点晦暗,更加看不清楚。
许问眯起眼睛,好奇地看着,只能看出这东西七尺半高,四丈宽,厚度仿佛有些曲折,不太好判断。
荆南海示意了一下,几名兵吏上前,解开地上铜扣,掀开布幅。
此时天色已经比之前稍微亮了一点,薄薄的晨光晒在布幅下面的物体上,许问清晰地听见,周围传来许多道吸气声。
而此时,他也无暇去看其他人的表情,被眼前的建筑吸引住了。
是的,一堵墙,无疑也能被称之为一个建筑。
这是一面石墙,曲折向前,看上去有点像一面折扇。
“扇面”一共十二幅,每幅上都布满雕刻,整面石墙就是一幅巨大的石雕作品。
主审们走上前去,其他三名参选者也情不自禁地跟了上去,仔细看石墙雕刻的细节,只有许问没有马上动,而是站在稍远一点的地方,看它的整体。
天光洒落在石墙上,明暗交错。十米长墙,带给人强大的压迫感与震撼感。
然而许问首先感觉到的,是和谐。
这石墙高两米五,算上弯折的部分的话,长度约有二十米。
也就是说,十二面墙壁,每面的宽度约为一米六,呈长方形。
墙壁表面布满精美石雕,远远看着就能感受到惊人的细致度,这不可能是一个人完成的。
但它看上去就是那么统一,那么和谐,整座石墙就是一个整体。
它给人的震撼感,很大程度也是由这个而来的。
许问远远欣赏了一会儿,然后才走上前去细看。
果然,就跟他想的一样,十二面墙壁每面上雕刻的内容都不一样,风格也有明显的差异,并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这整体感,究竟是从何而来?
石墙上的雕刻其实也是一个系列,每四幅是一个地区,画出了大周东南西北四个区域不同的风俗民情。
工匠服役会被分去各个地方,刘万阁这些弟子虽然都是他教出来的,但服役的地方很多时候也不在一处。而借着这个机会,他们走去了大江南北,看到了各地不同的风情。
现在,他们就把看到的一些东西画出来,刻到了这面墙上。
这都是一些小故事小场景,有少女用帘子掩着脸,从窗户后面偷看楼下的卖油郎;有樵夫背着柴火,一步步往山下走着;有书生坐在船上,与友人饮酒作乐,旁边还有一条小船载着采菱女路过,书生趁着醉意,从荷包里掏钱买菱。
十二面墙,十二幅场景,每幅都生趣盎然,而且马上就能看出画的是大周哪片疆域。
除了雕刻出来的场景,更令许问瞩目的是雕刻的工艺。
看着这个,许问想到了一件事。
在这个世界,秦连楹留给他一本手札,里面记载了大周所有比较出名、或者有些特色的雕工。
不过里面不少只有名称、描述和出处,没有操作方法。
在另一个世界,他向孟平学了孟家二十四雕工。
这套雕工荟萃了从古至今,孟家收集到的所有传统与现代雕刻技艺,将其融汇贯通,凝聚成一套体系。
不过当时孟平就说了,这套东西不是自古有之,是近三代才逐渐完成的。
这样做是有感于世界的变迁,以及许多技艺的失传,只好把剩下的部分重新做个整合。
也就是说,这二十四雕工之外,还有一些失传的技艺。孟平平生最大而不可得的愿望,就是把这些技艺找回来,重新融合,将孟家二十四雕进一步升级,然后传下去。
有意思的是,他描述给许问的一部分失传技艺的记载,跟秦连楹手札中的一些描述非常相似。
而现在,看着眼前这座石墙,许问仿佛看见那些描述化为实物,出现在了自己的眼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9/9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