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校对)第59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8/979


“先别说了,下车。”这时,百里启把车停在了桥头的停车场上,招呼他们道。
这里也是个小码头,旁边停着船,一艘艘并排停放,正是荣显想坐的乌蓬船。
平镇内部不许行车,连自行车都不行,所有的交通工具只有船。
这里遍布水巷,支系遍及整座小镇,房屋建于河流之上,临于水畔,还有垂柳依依,石桥相连,无车马喧闹,环境非常幽雅。
他们今天是来布展的,带了很多东西,装了三辆皮卡。这些东西当然不可能肩挑手扛抬进去——虽然在某些地方也不可避免,必须得用船送进去。
百里启已经联系好了船只,比普通客船稍大,上面的篷子可以收起来。他们将用这些船把人和货物一起运起去。
码头上有一些闲散的帮工,看见他们就围了上来,问要不要帮忙搬。
百里启很快拒绝,工头正要继续劝,就看见几个年轻人从车上下来,拿出了扁担和绳子,极其熟练地把货物捆扎了起来。
那手法,还有捆扎起来的形态,让帮工们全部看呆。
“很牢靠啊。”一个帮工说道。
“嘿嘿。”张毅笑了两声,拉长调子叫道,“起——”
几个人一起使劲,没一会儿,所有的货物全部都被搬到了木船上。
这种时候,就连许问也帮不上什么忙,顶多就是帮着打打下手。这方面,张毅他们才是专业的。
很快,人和货都上了船,排成一条长龙行走在平镇的河道上。
这些乌篷船都没有装电动马达,全靠人力用一根篙子撑动。船夫或者船娘将长长的竹篙探进河底,用力一撑,乌篷船就轻巧地游动起来,平静地行驶在水面上。
河道并不算太宽阔,两边有许多垂柳与夹竹桃,伸长枝条向水面探出,木船行过时,青翠的树枝偶尔会拂在篷面或者货物上,发出刷刷的声音。
河面果然离得很近,仿佛一伸手就能摸到。河里还有鱼,偶尔悠闲地从船畔掠过,并不怕人的样子。
过了一会儿,船头的船娘突然唱起了歌来。
嘹亮绵软的乡音如风一样,环绕在船与树之间,那一瞬间,浓郁的乡情无端升级,染透了船上的每一个人。
许问眯起了眼睛,他发现这乡音竟然与班门江南方言有相似之处,他很轻易能够听懂。
不经意间,他想起了小横村,想起了于水县,想起了那里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
好久没回去,他竟然有些“思乡”了。
他正回忆着,突然间,一阵喧闹声响了起来,有人正在激烈地争吵。
许问抬头看向岸上,眉头马上就皱起来了。

第707章
难两全
“这是在干什么?”连天青先问了出来。
“布展。”不熟悉的环境,非常熟悉的工作,许问回答。
他是直接说出声的,但眼前这个样子,也没人觉得突兀。
“确实是在布展,咱们一会儿也要布,但哪有这样布的?”百里启提高了声音,有点生气。
所谓布展,就是布置展览场地。
面前这种布展方式非常常见,许问太熟悉了。当初在六器的时候他也像这样布过很多次,设计细节各有不同,但整体思路都是类似的,会使用各种各样临时的装饰物,喷绘写真气球人等等,再发一发宣传手册。
有的比较高端的展会还会定制展柜与展台,使用投影屏幕,与本公司的形象标识相结合,做出一体化设计,形成独属于自己、令人眼前一亮的风格。
问题在于,常规情况下,布展的地点是现代建筑的室内或室外,一般比较空旷,有很多发挥的空间。
而这次,平镇幽静而狭窄,处处都是树木以及墙壁,需要顾及的东西很多。
最关键的是,这座城市自成一体,气质极其完整,任何外来的装饰都有可能破坏这份气韵,给人造成格格不入的感觉。
这次展销会安排的展览地点一共有三种,第一种是独立的知名古宅,这种在古代一般都是士绅或者官员等比较有身份的人住的,屋子比较大,通常是多进的,多为当时知名的工匠所建造。回头“探古”活动,需要探寻的也是这种宅子。
在这次展销会上,这种宅子一共十五座,被安排给了具有古老传承,同时在现代也有比较好发展,拥有一到二级建筑资质的单位。
第二种宅子也是独立的,相比前一种小得多,只有一到两进,是古代条件比较好一点的商人或者匠人所居,有的直接就是以前的商铺。
这种宅子分配的条件也比较低一点,传承或者建筑资质,两者拥有其中一个都可以。
其实按照班门的传承,就算资质不够,他们也是可以申请这种展场的,但是他们决定参加得实在太迟了,这种宅子数量也很有限,早就分完了,并轮不到他们。
眼前这个就是第二种展场,是座独立且规模比较小的旧宅,灰黑色的瓦片有些残缺不全,斑驳的白墙上有着雨水与枯藤的痕迹,木门木窗,上面原本有些红漆,现在几乎快掉完了。
这个旧宅子就像平镇的大部分同类一样,有着抹不去的时光的痕迹,也有着时光带来的特有的韵味。许问几乎在看见它的一瞬间,就想到它要怎么布置了。
可以修复一下,把某些部分加固,然后再在它的基础上……
但越是因为如此,他的眉头皱得越紧。
眼前这家不知道什么单位好像完全不知道因地制宜四个字该怎么写,直接就用了最常见最惯用的布展方法。
现在,他们正在把一张巨大的喷布往墙上挂,用绳子绑在墙头上。喷布厚实而沉重,拽着绳子往下坠,以往的布置中,这是好事,这会让布料稳定,不那么容易移动。
但现在,绳索把墙砖勒出了深深的印痕,砖末簌簌地往下落,可想而知,这样就算撤展之后,也会给墙面带来不可抹灭的痕迹。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布置,也很不讲究,肉眼可见地会在撤展之后留下这样那样的问题。
“你有组委会那边电话吧?”许问问百里启道。
百里启一愣,从他平静的语气里听出了一点什么,有点小心地回答:“有。”
“给他们打个电话,提醒一下。”许问仍然平静,只在“提醒”两个字上稍微加重了一些语气。
百里启听出来了,立刻道:“好,我马上打!”
许问说话的时候,船娘已经停了歌声,现在她又撑起篙子,船行继续向前,她却没在唱歌了——她也感觉到了气氛的不对。
过了一会儿,百里启挂了电话,说:“我跟我发了,他说他马上派人过去劝阻。他说这种情况他也很无奈,他们尽量在管理了,规定了很多细则,但根本也没法管得那么细……很多情况,他们也考虑不到。”
“只能尽量去做了。”许问叹气。
“确实。”
两人其实都知道,这是举办这样活动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所有的管理都是有限的,必须留下足够的容错率。
而这样一座古老、优美、完整的城市,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砖、每一处青苔都值得保护,根本没什么容错率可言。
除非你封锁整座城市,取消桥梁,不让人随意进出,但一来,这对原本就住在这里的人太不公平,二来,在这个时代也很不现实。
许问想到了西藏。
当初国家要修通往青藏高原的公路,很多人出来反对。
在他们眼里,西藏是一片神圣而纯净的土地,是净化人类心灵之地,最接近天空与天堂的地方,是不可亵渎的。
在这种地方建设公路,势必把外界的纷扰喧杂带进来,污染这里的纯净,必须反对。
这话一出来,就遭到了几乎全国人民的嘲笑与反对。
他们是站在青藏高原的普通人立场上在考虑问题的,代入自己,越发不可接受。
不建公路?让青藏高原与外界隔绝,为了你们偶尔需要满足的旅游需求,让人们永远过着保守落后、衣食无着的生活?
这太荒谬了!
国家也并没有受到这样言论的影响,还是建成了公路,不止一条,高速公路。
人们确实因此获得了极大的便利,进进出出、货物运输都是。但高原的环境真的不会因此受到影响吗?
说给谁,谁都不会信吧?
但也没有办法,有些时候世事就是不能两全,需要做一个选择。
一路上他们经过很多房舍,百里启想缓和气氛,开始介绍。
这一段,他们一共看见了那十五座古宅的其中五座,许问迅速被吸引了过去。
单是这样坐在船上,隔着围墙与山墙往里看,许问就又看见了五种他以前从来没见过的建筑技巧,石木泥水的都有。
“到了。”百里启道。
船娘停篙,乌篷船泊下,所有人一起抬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8/9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