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校对)第6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20/979


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好的,这样教出来的孩子,必定会更有“教养”,更有“礼貌”,更懂场合识分寸。
但大多数时候,父母并把握不好中间的那个度,效果看上去也许很好,但多少有点适得其反。
人心,就是这么难以捉摸的东西。
“走,逛逛,有什么喜欢的东西,我给你们买。”许问摸摸他俩的脑袋,微笑着说。
“我给你们买我给你们买,我有钱。”荣显连忙说。
“炫富是吧!”高小树不满地嚷嚷。
“被你看出来了,抱歉抱歉。”荣显坏笑着说。
两人掐了起来,笑声一片,其乐融融。
许问也在笑,心情轻松地在平镇逛着。
平镇虽然分了三种摊位给与会者申请,但有些人连最低的那种摊位也不需要,直接在路边划了位置,摆了路边摊。
这些路边摊的摊主一般都没有公司什么的,可能就只是办了个营业执照,用家传的手艺过点小日子。
这种人不少,类型也很多,以食物和饰品为主。
他们平日里散布在各个旅游步行街中,是其中比较有真才实学的一些人,现在都被承运收集起来了,邀请到了平镇,成为街面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糖人、面人、糖葫芦、糖画,这些东西日常其实也不少见,但平镇展销上的又犹有不同。
他们走到了一个糖画摊子旁边,两块钱转一次。
他们怂恿高小树去转了,他运气真的不错,直接转出了一个龙。
按照步行街糖画的常规,摊主无非也就是用融化的糖液在大理石板上画一条平面的龙,再用木棍和糖稀把它粘起来。
但这个摊主却不一样,他的龙不是画的,而是做的。龙的身体是一个立体的圆柱形,龙角、龙须、龙爪全部都另做配件,一个个地粘在了龙的身上。
最后,一条高约三十公分、立体而生动的五爪金龙出现在他们的眼前,它龙须飞舞,身下有云,两胁如有风生,动态感十足。
高小树最后用两只手托着竹签,有点不可置信地盯着它看。
“两块钱?”他自言自语。
“呵呵,是你运气好,这有三成都是叫头,转到叫头,那就只有一坨糖,没画了。”摊主满面风霜,笑呵呵地对他说。
正好这时,一个五六岁的小孩看见高小树手上的糖龙,连忙把他妈妈叫过来了。
来这里的人当然不会吝惜两块钱,这价格本来就比现在步行街的便宜多了。他妈很干脆地拿了两块钱给他抽,结果果然,两块钱的叫头。
孩子捧着一个拇指大的软软糖块,低头看看,又看看高小树手上的糖龙,哇的一声哭起来了。
高小树也看了看自己手上的糖龙,又看看小孩手上的糖块,思考了一下,伸出舌头,舔了舔龙的脑袋。
小孩顿时哭得更伤心了。
第734章
安贫乐道
“两块钱,是不是有点便宜啊?”
许问见了,也去转了一次,他运气也不错,转到了一个花篮,同样是立体的。
老摊主做了两个糖圈,轻轻一提,稀薄的糖液自动落下,成为了半透明的糖壁。
他的动作轻松自如,仿佛这样做过千百次,永远也不会失误。
许问专心地看着,突然问道。
老摊主做完花篮的提边,还给提边上做了些装饰,叮叮当当地挂着,精致好看。
小孩羡慕地在旁边看,他妈硬拉也不走,气得嚷嚷:“有什么好看的,你运气又不好!”
听见这话,小孩扁嘴,又要哭了。
“哈哈。”老摊主笑了,多做了一个小挂饰,递给小孩,“送你的。”
虽然不是威风的龙和漂亮的花篮,但也是意外之喜。
小孩马上就不哭了,捧着小挂饰,喜孜孜地走了。
老摊主笑吟吟地看他高兴地离开,继续给许问装饰花篮,这才回答他的问题:“有什么便宜不便宜的,我做这个也没几个成本。家伙也就是这一勺一铲一石板,糖就是红糖白糖饴糖。自己家熬,靠手艺吃饭,怎么都不会亏。”
“手艺就不值钱吗?”许问问他。
“手艺……不就是吃饭钱?”老摊主做好了花篮,递给他,抬头不解地问。
许问没有说话,他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安贫乐道,知足平静,无疑是一种美德。
但是……
“老爷子,你这做得真好。”荣显见有点冷场,连忙把糖画接过来,笑着打圆场,“我以前也转过龙,结果就给我画了个简笔画,怎么都看不出龙形来,生气!”
“对!”老摊主听得也皱起了眉,“现在好多人,吃这份饭还不好好琢磨手艺,人家转个龙转个花篮,就给画个画不说,还画得稀烂!就这还好意思挣钱呢!”
“就是就是,还贵。画那么稀烂还要十块钱,十块,您的五倍!”荣显跟他一起生气。
“对,那都是昧了良心,咱不跟他一样!”老摊主气愤地说。
“呃……”荣显语塞。
他的本意其实跟许问一样,是想老摊主加点价之类,没想到两边的思路完全不同,这一下,他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便宜不是好事吗?”三人最后还是走开了,高小树捧着他的龙,有点迷惑地问。
“作为消费者来说当然是。”许问说,“但老爷子有一个想法,从根本上来说就错了。”
“什么?”
“只有消耗的物力成本才是成本,人力不值钱,手艺不值钱。”
高小树有些迷茫,又若有所悟,没有说话。
“安贫乐道,是好事也不是好事,因为这种人终究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想过得有钱一点、舒服一点。老爷子觉得这样挺好,能吃饭,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但后面的人呢?后面的人发现不用做得那么好也能挣到钱,他们还会那么认真地去学吗?没人去学,这门手艺还能传承下去吗?”
许问难得说了这么长一段话,这确实也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藏在心里很久的心声。
物力成本才是成本,人力不值钱、脑力更不值钱,这是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固有思维,不仅是这位老摊主,其他也有很多人下意识是这样觉得的。
这主要是因为在古代,人力是真的不值钱。
不管什么样的工程,无脑往上堆人,总是能完成的。
这让古代创造出了很多令人不可思议,至今也很令人骄傲的奇迹,但对人力的歧视,也是从那个时候就延续了下来,至今仍然根深蒂固。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华夏人太多了,物资一直有限,大部分人小时候摔个杯子都要被家里人责骂,物大于人,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现在,毫无疑问,这是造成传统技艺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拿糖画来说,平面糖画能比立体糖画赚更多的钱——就算赚得一样好了,后者的学习成本和制作成本都是远大于前者的,学徒为什么要学后者,而不是学完前者就去摆摊?
不过,抛开传统文化传承的这一面,糖画只是街头零食,是给小孩子休闲取乐用的。
就算是立体糖画,又凭什么卖得太贵?
毕竟它只是零食,无法长久保存,到时间就要吃了,不吃就会化。
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立体糖画好像都是必然要消亡的。事实也是,不是平镇展销会这样集大成的地方,好像都已经看不见立体糖画的存在了。
当然,也可以由一些部门想办法立项,以外力介入将它保存起来。
但还是那句话,没有生命力的东西,有什么存在下去的必要呢?
糖画这东西,也许留存了许多人的童年回忆,显得格外的有价值,但无声无息间,已经消亡了的技艺不知道有多少……
“咦,这是在干什么?”荣显突然问。
许问回神,立刻听见了嘣嘣嘣的声音,他转过头,笑了起来:“你没见过吗?这是弹棉花。”
“弹棉花?啊,我听说过,说人家弹琴弹得难听,就可以说,你跟弹棉花一样。这就是弹棉花啊,我还是第一次见!”荣显恍然大悟。
他凑过去看热闹,高小树也跟了过去,表情好奇,显然也是第一次见。
这是最传统的弹棉花的方式,把被压得很实的棉花放在棉线绷子上,用修长的棉弓一下下弹动。
纤维断裂,紧实的棉花被弹松,白色的棉絮飞了起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20/9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