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校对)第6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9/979


秘书给他倒了茶过来,就放在他手边,他一点伸手过去拿的意思都没有。
“可以可以,这个一级给得应该,应该!”他看了一会儿,非常激动的表示。
“先放放,浏览一下就可以了,你接下这个项目,就可以去万园看实景了。”领导习惯了他这个做派,很清楚怎样说能让他更兴奋。
“我接!!”宋继开毫不犹豫地说,“你不让我接,我得找您拼命!”
“那可别了,你想接就是你的,咱们局也没有比你更合适的了。不过我还有句丑话要说在前头。”领导推了推眼镜,注视着他。
“什么?”宋继开没有抬头,继续盯着资料看。
这时他刚刚翻完许宅的实地介绍,接下来是文物单位的所有人情况介绍。
于是他翻过一页,正对上许问的脸。
“这年轻人,长得挺帅的啊。唔,也不是帅,挺顺眼的。”宋继开难得赞了一句。
“你要去的话,不能当修复项目组的主负责人,只能当个副手。”领导说。
“啊?”这是宋继开很少有的经验,他茫然抬头,不过也没太多异议,反而有点高兴,“那谁是负责人,李教授?汪老?还是岑教授?”
他连续举出三个名字,领导一直摇头,最后伸出手,点了点他面前的资料。
“啊?”宋继开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再一次对上许问的面孔。然后,他意识到这是怎么回事,眉头皱紧,突然也不觉得许问有多帅了。
“建筑的所有人要求加入修复工作,担任负责人?”以往也有私宅被定为文物单位,也会有物主要求加入。这种情况不算鲜见。
甚至物主不想加入,他们也会要求物主参与进来。
毕竟私宅不比公地,虽然进入国家文物保护体系,相当于纳入了国家管理的范畴,但私人的物权还是需要重视的。
但物主要求担任负责人这个就真的很少见了,大部分物主也会很有自知之明根本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古建筑修复,需要的是专业中的专业,普通人看见就望而生畏了,哪敢提什么要求。
不过宋继开还是没有马上发话,他皱着眉,盯着资料上年轻的面容,问道:“他考了资格证吗?几级?”
“才过初级,正在申请中级。”“啊?”
“初级。”
“胡闹!”宋继开立刻就怒了,“半桶水晃荡!初级技工,就觉得自己能这么大一座宅子的修复工作了?”
老实说,要是许问完全没证,他可能还不会这么生气。
你完全没入行完全不懂这是怎么回事,还可以理解一点。
不懂嘛,把古建筑修复当成了房屋装修,想争取点话语权,可以理解。
但你入了行,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还要来争这个,也太不懂事了吧?
拿个初级证书,在这一行就像个初中生,刚学完九年义务教育的。
这种水平,就想独立接一个大型施工项目了?
这也太自不量力了吧?
“你先别急,把这本资料拿回去,好好看看。然后上网,再查一下许问这个人。这样,你或许能搞明白一些事情。”
领导慢悠悠地道。
宋继开捧着资料离开了领导办公室,离开时记起来把那杯茶喝完了。
回去之后,他就钻进了自己的办公室,第一时间去查许问其人。
这时,离平镇拍卖会已经过去了近半个月,网上热度消退了一点,但稍微一查,还是能查到大量相关的消息。
宋继开顺利查到了许问成名的来龙去脉,以及当时他带给所有人的震惊。
查完之后,宋继开往椅子上一倒,仰望着天花板,沉思起来。
又过了一会儿,他重新爬起,再次浏览刚才的消息,留意关注其中的一些重点。
他的表情变幻莫测,眉头时松时紧,又似乎有些疑惑。
过了很久,他再次起身,敲响了领导办公室的门。
“我还是要先保留一下。”他说,“然后我要出个差,去万园一趟,看看这座宅子,再见见这个许问。
一切等见面详谈之后再说。”
“嗯。”领导递给他一个单子,宋继开低头一看,出差申请表。
已经给他填好了,签名盖章,只等他自己签名。
“去吧,好好聊聊,尊重他的想法,但也要把我们局里的想法、现代古建筑修复的理念带过去。”领导挥了挥手,道。
“嗯,必须的。”宋继开回答。
第803章
旧时新日
宋继开上了高铁,直奔万园市而来。
许问没有接到通知,这一次,李三司并没有提前知会他。
宋继开上车的时候,许问正站在四时堂二层那个“不存在”的房间里,又搬了一块白板上来,开始在上面密密麻麻地写字。
他给这个房间新取了个名字,叫“第五室”。
室也通时,指的是四时之外的第五时,超出了四季之外的别样的时空。
他站在第五室里,把在班门世界里得到的那些修复建议一条条写上去。
这块白板仍然被分成了左右两半,许问把班门世界大师的提议写在了右边,左边则空了出来。
内容很多,他选了最细的白板笔,字写得非常小。
能被明山邀请去流觞会的,当然是大周最顶级的工匠大师,现在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聚集在了新逢春城。
于是,这也相当于是大周最强大的技术力量。
这些力量向着同一个方向使劲,爆发出来的能量极其惊人。
由此,许问也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技术这种东西,其实也不是凭空而生的,前后有脉络,有传承的轨迹与方向。
大部分情况下,新技术都是在旧技术的基础上诞生的,由旧技术改进变革而来。
就比如,唐朝华盛,宋代清雅,前者繁,后者简,但后者的技术先进度肯定超过前者。
而到了清代,手工艺技术不断突破,达到了新的顶峰。
一个说起来很有趣的例子,很多人觉得雍正雅,乾隆俗,这其中固然有个人审美的原因,但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乾隆时期有了新的技术突破,以前做不到的工艺现在也能做到了。
技术与审美,其实常常是互相影响的,在古代尤其如此。
人们喜欢一样东西,经常不仅是因为它符合自己的审美,还因为它稀有。
总地来说,新技术通常是会比旧技术更进步的。
但在班门世界,却没这回事。
这样说也不准确,但就像许问曾经在江南观察到的一样,不同时代的技术在这里混杂在一起,非常混乱,难以分割。
但是要说的话,它们又不算完全没有脉络,还是能找到一些规律的。
许问也很快找到了原因所在。
这还是跟曾经的那个唐有关。
在那个曾经的唐朝,无数的成名历史人物以及新技术、新艺术品混合在一起,共同铸就了一个奇特而辉煌的时代。
那之后,虽然时代信息流失,很多东西都不存在了,但作品留了下来,其中蕴藏的技术留了下来,被很多人揣摩、模仿、复制。
由此,大周的技术也是非常混乱的,在许问的眼里看来,它带着另一个世界许多时代的不同特征,但又有着自己的发展,有许多跟另一个世界相异的特性。
许宅是座很有趣的宅子,就着这个命题,大师们可以讨论得非常深入,从中展现出来的内容非常多。
也正是因此如此,许问格外感受到了班门的特别,它自成体系,跟现代世界的古代历史既相似又有很多不同。
然后他就发现了,许宅确实与班门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从中展现出来的技术体系,与班门世界的正是同一套!
这一点,许问早就察觉了一些端倪,这时也没有特别吃惊,只是让他更想快点成为天工了。
经由这些大师,他又学到了很多新的技术,其中很多正是许宅所用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9/9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