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校对)第7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7/979


确实舒服,东方韵味十足,这是根植于所有华夏人内心深处的审美,几乎每个人都能第一时间感受到。
五味斋是一个复合型结构,总共由餐厅、厨房、储藏室三部分组成。
许问他们前期调查的时候就发现,下方还挖有地窖,其中有一个是冰室,当年许宅的主人就算是夏天也能享用冰块。
“当时工匠的一些思路就已经很先进了。”许问走进厨房,来到角落,按下一处开关。
清澈的水流顺着陶管汩汩流出,流进了一个水盆。
“卧槽,水龙头!”
“什么玩意儿!”
“古代就有这个了吗?”
“那是不是还有自来水?”
弹幕震惊,再次刷屏。
“当然不可能是自来水,那是工业体系下的成果,古代是怎么也做不到的。”许问看见屏幕上的文字,笑着摇头,解释道,“这引的是井水,用了最基础的虹吸原理……”
许问说着,走到后院,带他们去看后面的机关。
弹幕持续震惊,被古人的智慧惊呆了,此时许问却又有些出神。
其实修复的时候他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个机关很有点眼熟,跟他们为逢春城民居设计的差不多。当然不可能一模一样,这个还要更先进更复杂一些,但基本原理是一致的。
是巧合,还是……
他没有多想,很快收回心神,道,“这次我们修复的核心重点,是这个灶。”
他走回厨房,对直播间观众介绍道,“这是我平生所见,最奇妙也最巧妙的传统炉灶。现在,我来给各位演示一下。”

第853章
烧火做菜
球球从许问的肩膀上跳下来,跳到了灶台上。
许问的镜头跟过去,顺便在干净的灶台上扫了一遍,观众这才发现灶台上已经摆了很多食材,用陶木竹之类的食器装着,其中有一个竹筐装着的活虾。
青色的虾非常鲜活,正在沿着筐壁往上爬,有一只悬在筐沿上,将落而未落。
球球灵活地小跑过去,伸爪就想去够那只虾,许问一把把它捞回来,按在了自己怀里,然后向旁边一名老者道歉:“抱歉,污染了台面。”
“呵呵,不打紧。”那个老者笑着看了球球一眼,拿起布巾,又把光洁的青石台面仔细擦洗了一次。
老者一身灰衣,穿着打扮和气质有点与众不同,观众们的目光下意识地投了过去。
现在直播间聚集的人流量相当大,涵盖的阶层也非常广,不久就有人认出这个老者的长相了。
“这不是范师傅吗?”
“范若子!”
还有人科普范若子是谁:“鲁菜大师,最顶级的那种。现在出名的鲁菜师傅几乎都是他带出来的,他早就没出来做菜了,上次我老板宴客想请他掌勺,硬没请着,说是退休了!”
很长一串弹幕,分了好几次才发完。
“你老板谁啊,说请就请?”
弹幕好几个人问,然后那人说了个名字,弹幕过了好一会儿才陆续有人表示:“那是真的有点牛……”
那位大老板都请不到的人物,现在竟出现在了这里。不过想想感觉也挺正常。倒不一定非得是许问比那个人更牛,更像是大家是半个同行,惺惺相惜,有了共鸣。
不管怎么说,五味斋是厨房,范若子是个顶级的厨师。
厨师出现在厨房里,具体是来做什么的,不用说也能想得到。
“确实,妙极,还有什么比做出一道绝世名菜,更能体现厨房的妙处呢?”
一个声音从镜头外面响起,镜头跟着转了过去,出镜的这位直播间很多观众都认识。
“李三司!”
“李教授!”
“一会儿菜做出来,还请李教授品尝了。”许问微笑着说。
“求之不得!”李三司笑得是真的开心。
李三司本来就很有名气,最近一年,他名气更大了。尤其是关注许宅修复直播的,基本上都知道他这个人。
修复这件事,看似是在一个宅子里完成,其实跟四面八方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许宅需要通水通电,就需要跟当地的水电公司和政府联系。同时宅子里需要布管布线,把古建筑结构和现代的设施结合起来。
这是许问完全没有接触过的领域,相当于是他知识范围以外的东西。李三司给了他很大的帮助。
包括社交方面的联系各个部门,包括专业方面的技术指导,他全部都不惜成本,耗费精力,甚至也不拿工资。
这一年时间里,他跟许问迅速熟悉了起来,现在已经算得上是至交好友了。
这些事情,直播间的观众当然也很清楚,再加上李三司过往的那些经历,与为华夏古文化遗迹与建筑做下的贡献,别人来吃这道菜,他们可能还会酸一下,李三司吃,他们心服口服。
谈笑之间,范若子已经动手了。
他是鲁菜大师,做的当然是鲁菜。
这个菜系本身就非常讲究火候,当然更能体现这个厨房的优势。
范若子开始准备菜色,许问则把摄像机交给旁边的工作人员,自己亲自生火烧灶。
这灶再先进,当然也是传统灶,需要生火烧柴的那种。
这种灶对于大部分直播间的观众来说都比较陌生,就算是其中很多农村出身的,现在不少也都改用现代化设施了。
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因为各种原因,现在也还在用传统土灶,这时兴致勃勃地在弹幕上发表评论。
“很熟悉啊,一看就是老打下手的了。”
“胡说,他以前肯定没做过,柴火堆那么实,怎么燃得起来!”
“傻逼了吧?看,这不是燃起来了。”
“不科学啊!气都不透,火怎么烧着的?”
许问的手机放在旁边,偶尔也看一眼弹幕。看见这条,他笑了起来,解释道:“科学的,我搭柴的时候留了气道。”
底下的灶不止一眼,他生着一个,转头又去生第二个。
这一个搭柴的时候他特地摆给大伙儿看了下,确实如此,确实是安排了气道的,就是装设得很巧妙而已,柴堆得很紧,又不影响空气的流通。可想而知,这样堆起的柴能比普通柴烧得更久。
“这灶必须这样搭配吗?那不是有点麻烦?”弹幕有人问。
“不用,个人习惯,随便设计了一下。”许问回答。
弹幕无语。
用来烧的柴,当然不可能很规整,许问也没有特地准备好柴,就是用园中一棵枯树斫出来的。
但他只这么一搭,就整整齐齐,进行了最大化利用。
这就是最顶级的木匠吗?
说起来也是没错,这也是对材料的一种利用……
火很快就生起来了,灶膛一共三个,许问全部升上了火。
然后,范若子上前,对着许问一笑,开始做菜。
他一共做了三道菜,第一道是拔丝苹果。
这道菜很多人都吃过,要说的话做起来很简单,就是炒糖到拔丝的程度,再把它浇到苹果上而已。
这道菜没什么太大的要点,主要就是炒糖的火候,算是给厨房预热的一个铺垫了。
许问重新掌镜,镜头侧对炉灶,可以同时照见锅底和火苗。同时他早有准备,又拿了一个摄像机,对着范师傅和铁锅。
这时,很多人注意到了前个镜头里有个不寻常的东西入镜了,那是一个黑色铸铁制成的圆形物体,平镶在炉眼附近,伸手可及。
它在此处非常显眼,很多人忍不住多看了几眼,还讨论了起来:
“这什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7/9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