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校对)第7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93/979


他一边等餐一边打开电脑,连上知网开始查询资料。
没过一会儿,他的眉头就皱了起来,接着越皱越紧,一篇篇论文接连打开又被关上。
“麻烦……”他轻声嘀咕了一句。
在这一行,他基本上就是大半个外行人。
外行人要看专业论文,还要用论文来解决专业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除非他从头开始学,从基础的问题开始了解。
但这也很难,最关键的是他没有时间。
还是得找专业人士咨询啊……
许问正在想着,牛排送上来了,几乎在闻到肉香的一瞬间,他的肚子就叫了起来。
明明饿的是那边的他,但好像也反馈到这边的身体了一样,他饿得要命。
他大口大口地吃着,这吃相跟这幽静雅致的咖啡馆完全不适配,几乎所有人路过的时候都会多看他一眼,不少人目光还有点嫌弃。
许问完全顾不得——顾得他也不会在意,一块牛排吃完,他觉得没吃饱,身体还是虚得慌,于是伸手又要了一块。
“先生,是觉得我们的牛排份量不足吗?”点单的时候,经理一样的人跟着走了过来,有点紧张地询问。
“啊?不是。”许问愣了一下,笑了起来。他摸摸自己的肚子,说,“跟你们没有关系,是我今天莫明其妙地感觉特别饿。”
许问的笑容天然自带一种特别让人信服的感觉,经理马上放心了,提醒道:“简餐马上送上,但请稍微慢点进食,不然可能会有点难以消化。”
他的提醒非常真诚,许问微笑了起来,同样真诚地道歉:“我知道了,会注意的,谢谢你。”
第二份牛排果然上来得很快,许问记得了经理的提醒,一块块切小,吃得慢条斯理,每一块都充分地咀嚼过了。
不过这样吃着的时候,他的脑子还是没有停止转动,仍然在认真想着运河的事情。
确实,必须得找人帮忙,但什么样的人才最合适呢?
毕竟对这个世界的人来说,这是一件不存在的事情,要让对方理解那些“虚拟”的信息,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做出决断,是需要技巧也要找对人的。
许问一边吃一边想,面前的笔记本屏幕没有动,光线渐渐熄灭。
在它熄屏的前一刻,许问突然听见一声提醒,看见一封电子邮件到了!
这时,许问的身体反应快过了他的大脑,他瞬间伸手,按亮了屏幕,点开了邮件提醒。
一串熟悉的字母数字,这几天一直刻在许问的脑海中,没有一刻忘记过,此时又映入了他的眼帘。
是秦天连,秦天连回信了!
许问瞬间把刀叉扔回盘子,擦了下嘴,点开那封邮件。
邮件并不长,开门见山第一句话就是问。
“这个黄杨巧,你是在哪里看见的?如果是你的,能卖给我吗?多少钱随你开!”
这关注点、这语气……
真的太像连天青了!
第944章
来回
刹那间,许问的心跳比之前更快,但下一刻,他就冷静了下来。
他似乎想起了许问问他的问题,开始对他解释起了黄杨巧究竟是什么。
跟许问的所知完全不一样——当然也跟万物归宗描述的没一点关系。
秦天连说,十八巧发源于战国时期,是最早的木工技艺之一,据传是鲁班亲传,但放到今天当然是没有证据的。
它是木工最本源、最初始的技巧,据他研究,其实并不是某个固定的人创造的,而是许多工匠智慧的结晶,一代代进行收集与整合。
十八巧完整出现,约在宋朝年间,由一个名叫“巧匠会”的工匠组织结集,私下流传。
但流传到明朝,十八巧就已经开始佚失,开始变得不再完整。
这一方面是因为历经了战乱,很多东西自然流失,另一方面跟工匠内部的思想也有关系。
十八巧是工匠基本功,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难练。
正常工匠完全掌握其中一种,至少就要花上十年时间。
掌握一种之后,再学其他的相对会比较简单,但前后通常也要超过二十年。
那时候人的寿命才多久?
用二十年时间来磨基本功,怎么可能?
这二十年,不做活、不养家、不吃饭了?
最最关键的是,十八巧很强,但实用价值并不大。
打个比方来说,它能把一件作品做到十分,但通常到八分,就已经是极具艺术价值的珍品,普通人的需求更是连六分都不到,只需要满足基本的使用价值就行了。
把作品打磨到那种程度,真的有必要吗?
当然,在少部分工匠群体里,他们视十八巧为自己的骄傲,立志要用毕生之力,来做出十分的作品。
但这部分人毕竟太少了。
而从明朝到清朝,新旧技术更迭极快,各种高难度、高精度的作品都从不可想象到可轻易实现了。
配合这种更迭,从官方到民间的审美也日益趋向繁复化、精致化,十八巧这种化繁为简,大巧若拙的审美风格与技术要求越来越不受欢迎。
到清朝中期,十八巧就只剩下了五巧,剩下十三巧也不能说消失,可能在某些工匠传承里还留有只言片语,但完全搜集齐全变得更难。
据秦天连所知,至今也没人做到这样的事。
秦天连的信不长,但关于十八巧的来历却说得非常详细,很有点老师对徒弟上课时的感觉。
许问看着却有点失望。
不对,也不能说是失望,毕竟从这些内容里,他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
但是这“上课”的语气,确实一点也不像连天青。
太细致、太友好了。
连天青可从不会这么耐心。
许问觉得自己可能是有点贱皮子,人家对自己耐心亲切,他反倒开始失望了。
不过对现在的许问来说,确定秦天连是不是连天青,比知道这些知识更加重要。
信件的最后,秦天连讲完十八巧,又写了一句:“还有……很好。”
这句话没头没尾,完全看不出来是在说什么,许问却瞬间意识到了,这是在说他在安定给那位老人修瓷碗的事。
“很好。”
这两个字极具温度,这一刻,许问感到自己仿佛得到了巨大的认可。
这句话又很像师父了……
许问在心里想着,这时候他灵机一动,突然把笔记本拉了过来,开始快速打字。
“请问秦老师您对挖掘运河、疏导洪水有了解吗?”
写完,他又想起秦天连在信件开口问的问题,定了定神,开始解释。
“那个黄杨巧不是我的,是我在万园市班门祖地七劫塔发现的。班门向来有十八巧的传承,但是黄杨巧早已失传,前两年因为一些机缘,找了回来。但最近我们在七劫塔发现了这个黄杨巧样品,制作年限在五年内,但班门并不清楚这件事情。”
他毫不隐瞒,把情况介绍得非常清楚,接着又写道:
“因为听说秦老师见多识广,对各种修复以及制作技巧都非常精通,所以才想问问您,是不是知道这个,也想问是否知道它的来历。”
“这个黄杨巧不属于我,所以请恕我无法转卖,不过我可以去帮忙询问一下班门,可能要稍待两边。”
写完之后,许问斟酌了一下用词,正要把邮件发出去,突然间意识到,按秦天连的规矩,他得把信用手写一遍再拍下来发给他。
许问站起来,走到前台,向服务员要来了纸笔。
这是个西式咖啡馆,当然不可能有笔墨纸砚,但正常的纸笔还是有准备的。
还是一支旧的派克钢笔,造型相当老式,散发着柔润的光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93/9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