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校对)第8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99/979


“你觉得可能是她?”左腾的目光瞬间变得锐利起来,仔细想了半天,还是摇了摇头,“没有,山谷里有光村人都不多,他们主要被安排在周边干各种苦力。我也确实没在里面见过这女人……谷里倒确实有女人,都是一些营妓,被喂了麻神片,中毒已深,神智不清。”
“那就好。”许问吐了口气,心情微微有些沉重,苦笑道,“我也不愿意怀疑她,她对忘忧花的憎恨确实是真的。”
“是啊,我已经确定了,我们看见的抬回来的那些村民,确实是他们自己人动手杀的。”左腾也有些语气沉重地说,“他们虽然身受奴役,但一直在告诫自己人绝对不能染上毒瘾。一旦中毒到无法控制的地步,立刻就地格杀,绝不让它有传播扩散的机会。下手真是太狠了。”
“不过。”左腾说到最后,表情生冷地道,“你怀疑得也很对。我们是外来户,这里处处陌生,还鬼里鬼气的。我们确实应该多提防着点。这两天,后面我会再多盯着她一点的。”
许问思考了一会儿,摇了摇头:“不,这事我来。忘忧花还有三天就要盛开,我需要你……”
两人密谈良久,最后左腾深思片刻,点了点头,转身而去。
黑姑在他头顶上盘旋,落在了他的肩膀上。
…………
第二天早上,许问去梧桐林之前,专门转到山谷的另一侧去看了一眼。
果然,忘忧花已经打上了大量的花苞,很多已经从苞衣中透出了一点红色,甚至有一些已经开始绽放了。
——上次来看的时候也有,这次明显更多了。
说起来,忘忧花以红色为主,但通常来说,红得深浅不一,从淡粉到深红其实都有。
但降神谷的忘忧花,几乎全是鲜红色的,像是血的颜色。
现在还未完全盛开,它就像是绿色的毯子上铺洒的斑斑血迹,有种触目惊心的美。
不知道盛开之后,会是一种什么景象……
然后他去了梧桐林帮郭安干活,郭安继续跟他絮絮叨叨着技艺方面的事情。
中途那个三白眼又来了,正好撞上郭安教学。
这场面显然进一步打消了他对许问的怀疑,他的目光松了一下,看着郭安的眼神却带着一些嘲弄。
郭安转头,瞥了他一眼,表情不变,态度非常冷淡。
三白眼也不在乎,拿了许问削出来的成品就走了。
临走的时候,他对郭安说三天之后就没他的事了,郭安听完,怔忡片刻,看向山谷的方向,等到三白眼的身影彻底消失之后,他才问许问道:“三天之后,忘忧花就要全开了吗?”
“是。”许问回答,跟着把早上看到的情景向郭安描述了一下。
郭安不语,许问清楚地看见他的手抽搐了一下,不由自主一样。
“三天……”郭安喃喃低语,片刻后他抬头,对着许问挥了挥手,“你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
这是在赶人了。
许问确实也有别的事情要做,点了点头,起身往林外走。
他走了,没留意到身后的郭安仍然盯着山谷的方向,眼神变得决绝。
第1037章
新窑
许问直接去了栖凤的陶窑,有些意外地发现她不在这里。
这是手工窑,会有一段温度比较稳定的空闲时间,但这个时候……她不要在这里看着火候的吗?
许问打量了一下四周,走到陶窑跟前,往里张望了一下。
里面烧着火,栖凤似乎早上来过,往里面加了柴。
许问手在窑面上贴了贴,又观察了一下,感觉火温有点低,于是又添了一把柴。
观测陶窑温度,是每一个窑工必备的技能。
添柴的时候他发现备好的柴只剩下了五分之一,感觉不太够了,得去砍一点。
他操作完,又去观察里面的情况。
窑里很暗,火苗炙烤着窑壁,把它烧成通红的颜色。
许问看了一会儿就准备收回目光,但视线刚刚移开就又转了回去。
他隐约看见,陶窑的内壁上似乎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好像有一些斑斓的色彩,并不像普通土窑那样色调单一。
他又凑过去看,不过观测的口子太小,里面又很暗,还被正在烧制的陶像挡住,什么也看不清。
许问正在看,突然听见后面传来声音。
他转过头,看见栖凤正挑着担子往这边走,担子上全是柴,看上去非常沉重。
这感觉,有点像他偷偷摸摸干什么坏事被发现了一样……
许问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他走过去接过栖凤的担子,一边解释:“刚窑温有点高,我调了一下。还有我看见窑壁上好像有一些花纹,没看清楚,是我看错了吗?”
“没有啊。是我做的。”栖凤没跟他客气,很干脆地把担子交给他,说,“我心想,泥能烧成陶,窑能不能烧?那些颜色能烧进陶里,能烧在窑上吗?”
“结果呢?可以?”许问觉得这个想法很有意思,问道。
“不告诉你。回头你自己看了就知道了。”栖凤笑吟吟地说。
许问回想起刚才一闪即逝的画面,感觉栖凤确实是成功了,就是不知道具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不觉有些期待。
三天……三天后陶像烧成,忘忧花也将盛开。
到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
许问一边想,一边把栖凤砍回来的柴摊开晒干。
栖凤去检查陶窑,回来对许问说:“多谢你,要不是你,没准这窑就烧坏了。”
“你回来得快,这一会儿也不至于,不过这窑的温度是有点不太稳定,得多看着点。”许问说。
“确实有这个问题,最近一段时间都是。”栖凤皱着眉头说,“火温经常突然就降了,得赶紧加柴拉回来。也是因为这个,柴用得特别快。奇怪的是,又不是一直这样,第一天一般不会。昨天一晚上火温都是好的,今天早上就熄火,看来今天晚上也得睡这里了。”
“那证明窑的结构或者材质有问题,稳定性不够。”许问说着,又问,“这个窑是谁修的,你知道里面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吗?”
“是我奶奶传下来的,她那个时候就有了。不过好像也不是她建的,在之前就有。”栖凤一边说,一边拿起一块石头,在地上画了个图,画的正是这圆窑的结构。
窑虽然不是她建的,但她从小到大用了很多次,对里面的结构摸得还是非常清楚的。
她很快画给了许问看,许问认真看了一会儿,说道:“我大概知道原因了。”
“这么快?”栖凤非常惊讶,“哪里?”
“这个位置。”许问把那里圈了出来,“这里是整个圆窑结构比较薄弱的地方,又与外界接触。现在看来,这里出问题的机率最大,而且你看,它这里还有一个支撑,所以刚封窑的时候可能不会出问题,烧了一阵之后,内外发生作用……”
他讲得非常详细,也很清楚。栖凤对这座小圆窑本来就很熟悉了,一听就懂,恍然大悟。
“那要怎么办?单独把那里加固一下吗?”她皱着眉问。
“可以这样做,等到这窑陶器烧完之后就可以。可以这样加固……”许问边说边在泥土上进行修改,说出来的方法简便易行,可执行度非常高。
“我懂了!”栖凤舒展开眉头,问道,“这样加固之后就不会再出问题了吗?”
“嗯……”许问没有马上回答,而是托着腮又沉吟了一下,道,“其实如果可以的话,我会建议你重建一座窑。”
“嗯?”栖凤偏着头问。
“这种圆窑形制已经比较落后了,升降温都比较慢,而且窑内温度不均匀,容易出次品。听你说的存在的时间也比较长了,可能还会出问题。到时候未必能查出来问题出在哪里,检修起来比较麻烦。”许问思考着说。
陶瓷自原始时期就已存在,发展时间非常长,不同的陶瓷品类数不胜数,相应来说,烧成它们的窑的种类也很多,变化非常大。
技艺发展就是这样,后面出现的东西通常都比前面出现的更先进。
但同样在手工业的环境下,不是最先进的技术也并非就不能用了,因为它们通常还能适应另一些条件,可能使用起来比较简便,可能可以满足另一些需求……等等。
所以,许问思考过后,给栖凤推荐了两种新窑。
一种是阶级窑,它顾名思义,是建在21度左右的斜坡上的。由窑门、火膛、若干个窑室以及烟囱等部分组成。沿着斜坡,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层层叠叠,仿佛梯级一样,所以被叫作“阶级窑”。
它容易控制温度,产量大,还非常节省燃料,是烧制德化窑的主力。
另一种则是蛋形窑,它主要是用来烧制景德镇陶瓷的。它的结构非常合理,不像阶级窑那样对地形有严格的要求,结构非常合理,建起来也很容易,适应性很广。它烧成时间短,产品质量也好,非常适合栖凤的需求。
不过它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同时烧制多种品类的瓷器,这一点栖凤好像不太能用得上。
而且相对来说,有光村多山,处处可见合适的梯级,阶级窑严格的地形要求反倒变成了一种优势。
“这两种窑各有各的好处,你可以考虑一下。当然,圆窑也是很经典的造型,你还是可以继续用。就是下次用之前,要再全面检修加固一下。”许问说道。
栖凤左看看,右看看,拿不定主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99/9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