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10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46/1090

  “寡人命人归国再调三‘师’,一个半月之期必将前来。”吕武环视众人一圈,示意还跪着的众人赶紧起来,又说道:“既是多国一体,范如今已是危如累卵,各国安能不倾力来救?”
  范国肯定是希望援军越多越好的。
  韩国和荀国未必就乐意再增兵了。
  吕武的心思挺简单,其它的什么先不用多说,实际行动干起来。
  他想到了什么,对韩起说道:“楚非周天子之臣,周天子为我等共主。范事危,天子安能无所表示?”
  别闹。
  以前大家都知道周王室不行了,玩出了三戎那边的不败而败,周天子的颜面都被丢在地上践踏,谁还真的拿周王室当一回事呀。
  还有非常现实的一点,上一次周天子出兵都要向诸侯借贷,好不容易组建了两万大军又被各诸侯明里暗里玩死在三戎那边大半,不肯拿出私房钱的周天子可是欠了诸侯以及王室公卿一屁股债,哪天就要重演躲避到“高台”去了,哪来的军队援救范国呢?
  吕武很清楚周天子当前是什么样子,提那一嘴无非就是再让周天子丢一次脸,击碎一些还对周王室有奢望的诸侯心中的执念,为汉军东出的某天灭掉周王室做伏笔而已。
  “汉一‘军’三‘师’、两万骑;韩一‘军’;荀二‘师’一‘旅’。”吕武看向了范鞅,问道:“范尚有可战之兵多寡?”
  范鞅却是看向了刘明,示意回答吕武的问话。
  刘明用不是那么确定的语气说道:“各处动荡,兵力多寡难定,‘新郑’驻军两万余……”
  那就是实际能够投入到主战场的兵力,连三个“师”都凑不起来?
  吕武有些愣住了。
  别说是吕武,连韩起、韩无忌、荀家等等一些事先不知情的人,多少是对范国的现状感到有些难以置信。
  什么情况嘛!
  曾经的范氏能拉出十多万的兵力,轮到国祚危急的时刻,沦落到只剩下两万的兵力能救急???
第811章
汉军威武
  有时候时间走得很慢,一些时候时光流逝的速度惊人。
  七天一晃而过,薨逝的士匄却是并没有下葬,停棺在宫城某大殿之内,慢慢等着尸体被冰块冻成一块冻肉。
  在这一点上,范鞅并不是没有遭到责难,他以敌军兵临城下,愿使士匄亲眼看到敌军被击退为名义,坚持不让自己的父亲下葬。
  事实上,范氏的祖坟不在这边,他们要回去旧有封地,才能让士匄跟列祖列宗在某种程度上团聚。
  如果范国要运士匄回去祖地,想来楚王招是不会有任何阻止的。
  楚国的很多风俗跟中原不一样,那个“死者为大”则是多少有点共识,不至于连运送士匄的遗体都要截击。
  吕武没有经过竞争,一点手段都没有使上,如愿成了联军的统帅。
  说是联军,实际上汉军的数量占了绝对的多数!
  韩军在“密”那边抵御子产率众侵袭,一时半会无法投入到“新郑”这边的交战。
  在“新郑”这边,汉军有一个“军”和一万九千左右的骑兵,另有一个“旅”的荀军和两万左右的范军,合起来约是七万八千战力。
  汉军骑兵怎么只剩下一万九千左右?上一次吕武不是派去接应士匄了么,产生损失是比较正常的。
  停战之日过去,清晨时分就听到了楚军营地内喧哗声不断,东方出现了一缕光亮时,很大很杂的战鼓声被敲响,营地辕门被打开之后,楚军出营列阵了。
  在这七天里,范国都城“新郑”周边有多个城邑陷落,村庄不知道被破坏了多少,一直有敌军带着俘虏来到“新郑”郊外,还能看到一车又一车的战利品。
  同时,一部分敌军回流,使得“新郑”城外的敌军数量增加到十万左右。
  汉军的营寨跟“新郑”间隔约是十里左右,荀军则是进入了城池,从布局上来看营寨跟“新郑”形成了一个对点,再有一个“点”就能成为掎角之势了。
  比较可惜的是,荀国不给力,范国自己也不争气,明明是本土作战,兵力方面却是要比敌军少,无法让吕武有更多的安排。
  吕武会玩花样吗?那肯定是会的呀。
  这是不管兵力处在优势或劣势,时代已经出现改变,不再需要刻板僵硬地比拼硬实力啦。
  当然,吕武暂时没有玩花样,一来是手头的兵力有限,再来就是打堂堂正正之战对汉军有利。
  楚军出营列阵。
  随后,汉军也在战鼓声中出营,一样是在营寨前方摆开阵势。
  吕武并没有出场,他跟韩起、范鞅等人在“新郑”的城墙之上,从这里能够借高度观看到战场全局。
  “楚出三万,亦出‘左右广’。”韩起说道。
  楚国那边的编制一直挺乱的。一般是一个贵族一个建制,不是恒定的多少士兵组成一个单位,看就看某个贵族带来了多少战兵。
  他们的“左右广”原本也就三千多的数量,到了熊招手里得到扩建,数量增加到了八千。
  那么,这一波楚军就是出动了含“左右广”在内的三万八千士兵。
  汉国、范国、荀国的联军,明显范军和荀军都是打酱油的定位,能跟楚军打野战的也就只剩下了汉军的五万六千多人。
  吕武进行近一步的了解,在“新郑”城内的两万范军,质量方面真的无比堪忧。
  如果没有汉军来援,依靠那两万的范军,天晓得“新郑”能不能在十多万敌军的攻势下,将“新郑”给守下来。
  汉军这边,有两个“师”和近万骑兵出营。
  两个汉军的“师”摆成了两“彻”,骑兵各分为五千摆在左右两翼。
  双方列阵完毕之后,先后向前进行了推进,互相抵近到间距一里地时,不约而同停下。
  楚国那边的联军没有击退“新郑”城外的汉军前,他们傻了才会展开攻城的动作,让城外的汉军和城内的守军有合击的机会。
  所以,楚军必须先解决“新郑”城外的汉军,要不要接着攻打“新郑”则是要看损失情况,又或者是后方的援军有没有抵达了。
  范鞅在注视静立不动的汉军,主要是看装备怎么样,没有过多在意兵源的素质。
  他们都是出自晋国,只要不是临时拉出来凑数,哪一家的军队不都是军纪严明该有的模样吗?
  长久以来,吕武的麾下就以兵甲之利闻名天下,以前和现在都是着甲率最高的军队。
  现在,能够看到排在最前面的汉军,他们在金黄色朝阳的照射下,身上在反射着阳光。
  汉军的甲胄一再出现变更,从最开始的环片甲,到某段时期的板甲,又到后面列装鱼鳞甲,范鞅现在看到的变成了板甲与鱼鳞甲的混合套装。
  怎么个混合法?汉军胸膛前是板甲,脑袋上、两肩、手腕、手臂、两肋、裆部、腰围两侧、膝盖、小腿则是有鱼鳞甲部件。
  范鞅有些发愣,不止是因为汉军士兵的装备之豪华,还有某一部分汉军手里的兵器有点怪。
  那一部分汉军不是持戈,也不是后来汉军很喜欢用的一手盾一手戟,更不是四米长的矛,远远看去很像是一种大衩。
  那玩意被吕武取名叫陌刀,柄长一米五,刃长五十厘米,听说舞起来能够做到所向披靡。
  楚军那边有一乘战车独自向前,看旗号并不是楚王招本人。
  命令驭手向前的是蒍子冯,他是这一波交战的楚“将”。
  汉军这一边,霍擅单人匹马向前。
  二者在两军阵前互相抵近到三米左右,进行了春秋时代遗留的战前致师。
  这一次致师,没有人发起挑战,分别代替自己的君王问候对方的君王,问一问对方要不要投降,完事后各自回到本阵。
  要是往前推上个一二十年,单骑走马这种事情是要遭到嘲笑的,后面随着骑兵一再发威,天下人的观念已经变了,不再视单骑走马是一种狼狈的行为。
  游牧部落的单骑走马看似声势浩大,对上诸夏军旅会变成一种实际上的送人头。
  不管是作为阴氏时期,还是现在变成了汉军,一次又一次的战绩让诸侯明白吕武麾下的骑兵跟异族的单骑走马压根就是两回事
  比如说现在,汉军的骑兵分布在左右两翼,整得蒍子冯刚才不得不将“左右广”调整位置,将他们临时调动到本阵的左右两翼,怕的就是汉军又凭借机动优势玩两翼突击或是包抄。
  吕武并没有给麾下大军发布什么命令。
  这一战,又或者说这一波,吕武想亲眼看看霍擅的成色。
  现在各国吧?大多数统兵作战的不是一国之君就是执政、令尹、右师这种国家的二把手,极少才能看到二把手之外的人物成为一支大军的统帅。
  其实楚国还要好一些,他们的很多公子都有独自统兵作战的机会,倒是绝大多数中原列国不就是君主就是执政领兵,也就曾经的晋国是“卿”来“将”军。
  晋国那么一搞,能够统兵作战的人倒是多了,要命的是“卿”长久把持兵权,弄得国家也没了。
  吕武搞出了“国防军”,不担忧军队成为某个臣子的私军,一直以来就有意培养大将,万般不能搞到要大举东出的时候,一次次需要自己御驾亲征。
  当前指挥出战汉军的霍擅就是吕武物色的大将之一。
  霍擅跟吕武的时间不短了,当时吕武刚刚获得晋国卿位不久,后来开拓北疆就多次带兵清剿赤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46/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