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10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68/1090

  没错,汉国已经置郡,县这个行政单位则是早就有了。
  郡就是由数个县组成的行政单位,汉国算是首创。
  只是吧,汉国虽然置郡县了,一些分封却是依旧存在,算是一个郡县制与分封制共存的国家。
  简单的解读,郡县算是中央直属,它们其实原先就属于汉氏子姓的“产业”,改革之下变成了国有;一些公族和贵族享有封地,他们拥有城邑的所有收益权,执法权则是被收归于国有。
  要知道一点,依照周王室的“宗法”来论,讲究的是臣下之臣非君之臣,连带一国之君也不能对贵族封邑随意指手画脚,抓捕和颁布法令什么的权力也是没有。
  那么,史书上记载一国之君颁布法令,到底是颁布给谁看,又是在什么范围执行呢?其实就是在国君直属的“县”以及愿意执行的公族封邑,外姓贵族并不被包括在内。
  另外,当时只有城邑以及周边的村落算是领地范围,其余都算是无主之地,也就是说国君的“恩情”无法泽被苍生。
  所以了,仅仅是收回全国的执法权而言,也就让汉国疆域范围内执行同一套律法,将所有人给包括了进去,算是吕武迈了一小步,让诸夏前进了一大步。
  这种事情一圈看下来,无疑问只有吕武能够做到,其余国家的一国之君根本没有吕武的资本,想效仿就等着举国皆反吧。
  吕武有什么资本?威望什么的太虚,光有威望其实也就那么一回事。最为主要的是吕武不但有威望,还有一二十万为之效命的大军。
  君王有威望以及兼具了对暴力机器的掌控,汉国的贵族不从心又能怎么样?
  公子罢敌亲眼见证了吕武对汉国在执法权上的收回,用非常佩服的表情和文字讲述给了熊围听。
  熊围现在是一国君王,想法肯定跟其余阶层不一样,极度羡慕之下脱口而出,道:“汉王乃当世奇人,为万世不朽伟人也!”
  作为一国之君,谁不想像吕武那样?口含天宪是多少一国之君的追求,能够对全国作威作福必定更爽。
  不出意外的话,君位跟公子罢敌不会有什么关系,坐上楚国王位的人会是公子禄。
  只是不要忘记公子罢敌有一位好父亲,而这位父亲用实际行动好好地给公子罢敌上了一课。
  “汉王虽无明言,如我攻范,汉必出兵相抗;如我攻宋,亦然;父王,臣以为现今不可与汉敌,静待汉行‘四晋归一’再行作梗;如我出兵,或可征战钟离、徐、钟吾之国。”公子罢敌当然希望楚国对外用兵,作为公子就能领兵建功立业啦。
  熊围脸色沉了一下下,很快说道:“寡人有朝一日必洗去屡败于汉之耻辱。”
  换一句话来说,熊围现在也知道不能主动招惹汉国。
  “外战谋获威望,寡人怎会不知?如今我不可用兵也!”熊围看到公子罢敌露出困惑的表情,低叹一声解释道:“内不稳,外用兵,必有其祸。”
  事实是,楚国先王熊招葬送了太多的军队,属于楚王的直属军队需要时间来重建。
  另外,当前楚国绝大部分贵族不跟熊围愉快玩耍,熊围想要集结军队只能寄望蒍氏和斗氏,一旦把蒍氏和斗氏的兵力抽空了去打外战,内部有谁想搞事可怎么整?
  “寡人问你,你如实应答。”熊围觉得出使归来的公子罢敌有某种变化,一时间难以搞清楚到底是什么变化。
  公子罢敌很明显的一个愣神,随后摆出了恭谨的姿势。
  熊围问道:“汉王为人如何?”
  公子罢敌还以为是要问什么,纳闷的同时,答道:“乃是大有为之君,亦为我之劲敌。”
  熊围点头,又问道:“汉王可与我互盟可能?”
  公子罢敌想都没想,说道:“此,取决我强弱也。”
  一问一答,问得有些莫名其妙,答得迅速果断。
  熊围当然知道跟汉国不可能成为好朋友,想知道的是能不能互相利用一下,楚国该付出一些什么,能从汉国身上来破解自己当前面临的困局。
第831章
该拿楚国怎么办?
  吕武屡次击败楚国并不是依靠阴谋诡计,采取的是在战阵上堂堂正正的较量。
  楚国屡次败在吕武指挥之下,无论是吕武还作为晋国之臣,还是吕武已经成了汉国之主,因为交锋是堂堂正正的关系,楚国的忌惮其实远比憎恨更多。
  毕竟,堂堂正正之战输了就是输了,压根就没有什么借口好讲,纯粹就是实力不如罢了。
  春秋时代讲究的是输了要认,实力不如挨打要立正,回去后再谋求变强,期望某一天能够扳回一局。
  所以了,翻阅史书能够看到一点,春秋时期国与国的战争输赢都不会产生太大的仇恨值,看的是输方能不能励精图治,某天在战场上雪耻成功。
  到战国之后,各国的战争不再仅限于军队之间,对黎庶和对方国力造成的破坏渐渐增多。
  另外战争不再是一种公平竞技,变成了各种手段齐出,赢的一方或许侥幸,输的一方觉得对方胜之不武,能够产生仇恨值的方面绝对变多了,以至于后来的战争不再那么单纯,更多牵扯到了仇恨相关。
  到公元前538年夏季,吕武得知楚国又派来使节团,听到消息讲实话有那么点愣神。
  “如今楚国唯有蒍氏、斗氏听命于楚王围,实有崩坏之势。我欲谋‘四晋归一’伟业,当如何对楚?”吕武问道。
  今天又是小朝会。
  吕武对楚王围派人问计自己,有着太多的想法,可行性的操作方案也非常多。
  对于一个有现代思维的人来说,敌人来找自己求解决难题的答案,不该是各种挖坑吗?
  只是,吕武知道每一个时代都有局限性,在现代理所当然的诡诈手段,用在战国初期未必就是正确,极可能坑了别人也把自己埋了进去。
  这个跟吕武知道封建时代的体制进化到三省六部是极限,没有一下子在汉国执行三省六部制度是一样的。
  说白了,吕武想搞三省六部,有那么多的官员吗?没有的。
  所以,并不是最先进就是正确,合适才是最重要,尤其是对体制而言!
  “楚之乱与我有利,楚求助置之不理恐不适合。”葛存的思维中,得到楚国的求助对汉国是一件极有面子的事情,该帮还是要帮。
  刚来到汉国就任右相的孙林父也说道:“汉助楚或有害,利亦多也。使诸侯知王上之德,邦交便可无往不利。”
  看吧,左相和右相代表着这个时代精英的思维,可见其余人是怎么想的。
  楚国现在的时局非常不稳,看着不像有国内爆发大型内战的迹象,君王与众贵族有了很深隔阂却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崔杼说道:“我征蜀,亦有东出计划,维稳楚便我行事。”
  是不是将话说反了?难道不是楚国发生内战,才能更让汉国便宜行事吗???
  葛存非常赞同地说道:“楚乱而不战,范不敢轻动。我可先攻荀而并之,届时范不征可得。”
  到底是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一个内部脆弱但是没有爆发大乱的楚国能够威慑范国,不让范国在汉国攻打荀国的时候搞东搞西。
  甚至可以说,楚国不止能够威慑范国,还能看住其余国家,使得汉国与荀国的较量更大程度上不受外部干扰。
  葛存认为只要把荀国灭了,到时候范氏便会自行归汉,话不是空口无凭乱讲,源于范鞅派来的使节团有提议相关话题,目前正在商议阶段。
  当然了,一旦荀国能扛住汉国,范鞅会一直拖时间,等到汉国与荀国分出一个胜负再做决断,期间必然也会暗中帮助弱势的一方,好让相争一直持续,范氏才有重新振作起来的机会。
  吕武需要重视他们的意见。
  说到底,一个人再有能耐,不要想着自己就是绝对的正确,要能够从别人哪里听取意见,思考自己的想法合不合实际。
  “寡人以为可拖,若事态亟待,助力于楚未尝不可。”吕武是真的一时间没拿定主意,顿了顿又说道:“奔走荀、范诸人,右相需时时关注。”
  孙林父当然是慎重应命。
  曾经的两大霸主,中原霸主晋国只能在史书上回忆峥嵘,时不时被汉国拿出来让“四晋”的人怀念;南方霸主楚国哪怕一再并国,连续败了几场陷入颓势。
  汉国派出人手奔走在荀国和范国,想要让一些人追忆晋国曾经的荣光,为的是勾起他们的美好回忆,好在接下来打“四晋归一”之战有民心基础。
  事实上,吕武想要在有生之年办到大一统很难,看看范国和荀国的遭遇就能知道了。
  子产光复郑国,一下子勾起了范国统治之下没有几年的人们回忆,使得他们记起自己曾经是一个郑人。
  再则就是子产玩得太大,并且他已经开始在兑现诺言,一下子就让郑人更加迫切想要加入到子产的事业中去。
  那些河南地的人们在荀氏的统治下,小日子其实跟在当卫人时期没有太大的区别,该面朝黄土背朝天还是继续,没有上进的渠道也一样。
  他们为什么会怀念当卫人的时候?其实就是一种人心思变罢了。
  人心啊,最为不可琢磨的玩意,吕武喊出了“四晋归一”的口号,有了范氏立国没几年陷入颓势,再有韩氏持国不到两年玩蹦,在两国人心的带动下,汉国和荀国的人们心中肯定会产生思考。
  只是晋国就能够成为霸主,有了汉氏吞并秦国,范氏吞并郑国,荀氏吞并卫国,不管汉国或是荀国能够完成“四晋归一”又能达到什么程度呢?
  没错,某种程度上,之前处在韩氏和范氏治下的原晋人,他们不是那么在乎是汉国或荀国完成“四晋归一”,反正韩氏已经完蛋,范氏看着也没有办到“四晋归一”的能力。
  在大多数原晋人看来,荀国压着齐国、鲁国、曹国等盟国在打,其实不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很久以前晋国只是出动一个“军”一样能够办到。
  倒是汉国能一再击败楚国,给予了原晋人更多的认可,他们对汉国完成“四晋归一”也就更加看好。
  在这个信息传播速度极慢的时代,吕武预计用两年的时间来造势,中间说不得还要诸多收买,力求东出能打出一个摧枯拉朽的气势,才不愿意在“四晋归一”战役中折损过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68/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