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10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72/1090

  失去狄戎救援的绵诸,并且绵诸各部落是分散转移再被截住,同样分队进行攻击的汉军将绵诸的部落一个又一个吃掉,等待狄戎共主集结起两万多战士想东进,汉军已经将绵诸各部落吃得差不多了。
  吕武当然满意,不说吕政表现出色,仅仅是表现出来的足够谨慎和该断则断,足够令吕武感到由衷喜悦了。
  “太子,些许事务,需有长远眼光。”吕武不轻不重地点了一句。
  吕阳有点迷糊父亲指的是哪方面,口中却是应道:“父上所言极是。”
  不要以为吕政指挥的一系列军事行动看上去好像挺顺利,期间光是侦查就是天大的麻烦,怎么选择对兵力的调动,做出前往攻击的波次,非常考验作为统帅的洞察和调度能力。
  在那期间,吕政不但要消灭绵诸,还要针对狄戎,算起来应付的是绵诸和狄戎,进行的还是多线作战。
  吕武看到吕阳没听懂,说道:“政儿有洞察全局之智,殊为难得。”
  哦,原来是这个!
  吕阳露出了惭愧的表情,说道:“孩儿不如也。”
  这弄得吕武很是无奈,心想:“知错,但就是不改啊!”
  父亲愿意承认不如儿子?其实也很难得。
  比较要命的是明知道了,后续还是我行我素。
  吕武觉得应该找机会跟吕阳深入好好谈一谈全局观的话题,说道:“太子且说说西北一战于汉家有何益处。”
  拿孙子来刺激儿子,结果儿子受到的刺激好像很有限啊?
  随着“豲”以北的一战落下帷幕,绵诸变成了史书上的一个名字,不用有任何的疑问,尽管吕政在一些指挥上显得有些稚嫩,交给爷爷和父亲,包括汉国臣民,一份答卷无疑称得上优秀。
  之前吕武不是要让吕阳去“吕梁”负责对楼烦的各项事宜吗?那是等吕武率军东出之后的事情了。
  如果不发生意外,汉军东出将在一年之后进行,届时吕阳就要前往“吕梁”,监国则是交给了吕政。
  当然了,不能说吕武这样的安排没有异常,明明有太子却让公孙监国,这本身就是最大的不正常。
  因为吕武做出了不合理的安排,汉国群臣要说没有觉得心中揣揣不安,肯定是假的呀。
  为此,一些原先作为阴氏家臣的大臣,他们从小心翼翼地试探吕武,到后来直接开口询问为什么。
  汉国是汉氏子姓的家业不会有任何的争议,只是大臣们同样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保证汉国的传承稳定,哪能愿意出现什么幺蛾子。
  吕阳在提这一战的意义,比较浅白的无非是让一个“国中之国”成为历史,并且还对狄戎产生了足够的震慑,至少两三年之内会让狄戎不敢侵犯。
  这说法有点意思,其实在狄戎的问题上,不是狄戎一再袭扰汉国的问题,更多的时候是汉国这边的放牧队伍过界侵占了狄戎的牧场。
  在吕阳的嘴里,明明是比较霸道的汉国变成了受害者,算是自己永远无辜的那一套嘴脸。
  老父亲吕武对吕阳的无耻感到欣慰,只是依然虎着一张脸。换作是吕政来说那些话,作为爷爷的吕武绝对会立刻开口赞赏。这个也是作为父亲和当爷爷的区别。
  吕阳早就习惯吕武极少开口赞赏,讲得再好听也是一副严厉嘴脸,说错了则是免不了遭到训斥。这就是成年之后父与子的相处日常了。
  “太子亦有大局眼光,为何屡教不改?”吕武语气算不上好。
  看看吧,吕阳能够将事情看得很清楚,没道理不知道汉国面临的时局会在哪一方面显得更重要,为什么会在一些事务上总是给出缺乏大局观的意见呢?
  “非孩儿不改,乃是……”吕阳没有什么委屈,甚至都没有一丁丁点的害怕,低声说道:“并秦之时,杀戮为不二手段,治理地方亦然。”
  总结来说,非常之时用非常手段。
  对于敌人无法从精神上感化,使用消灭肉体的办法无疑最省事也最直接,并且还极度的有效。
  按照吕阳的说法,杀掉了秦国的所有贵族,吸纳黎庶将不会存在任何障碍与后患;要是能够将韩国、范国、荀国……以及有能力吞并的国家,所有的贵族全部弄死,一定能够让汉国安稳至少一百年。
  第一次听到儿子愿意解释的吕武给一下子愣住了。
  这……,说得好特么有道理啊!
第838章
君父太难当了!
  无法解决问题,解决掉会制造麻烦的人是吧?思路上很直接,不能说是一种错误,然而真的秉承那样的想法并且去做,无疑会成为一个蠢货。
  首先,一国之君不是那么当的。一个只会用杀戮手段来解决麻烦的君王,落个残暴的名声事小,使得全国陷入恐惧则是大事。
  真的闹到全国上下都恐惧那名君王,又有谁敢对君王说真话的了呢?
  另外,依靠杀戮来统治国家,绝对免不了变成君王与所有人都形成对立,好一些的发展趋势是国家遭到割裂,坏的发展后继则是闹到众叛亲离再使得国家分崩离析。
  “儿子愚蠢如斯,着实令为父如坐针毡。”吕武用词很犀利,脸上则是呈现了哀伤。
  吕阳愕然。
  愚蠢?还气得老父亲快要吐血?
  自己有这么差劲???
  吕武一度都要讲出那句预言,也就是“乱我家者,必太子也”这句话。
  现场一时间安静下来。
  幸好也就吕武和吕阳独处,没有旁人在场,不然早先关于君王与太子不和就有传闻,再有眼前的这一幕被传出去,汉国势必会有所动荡发生。
  “国有敌,为国之幸哉。寡人有敌,不敢使寡人懈怠。国有无能臣,民间无有忠烈,何唯君王可用之人?奸佞不可缺也!”吕武说道。
  杀戮可以解决难题,也会制造出更多的麻烦。
  缺少怀柔手段的一味杀戮则是必定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现在没有中庸之道,某些中庸策略也未必正确,但近乎于偏执的强硬绝对属于错误。
  吕阳多少岁了?早就到了能听懂人话的岁数。
  “父亲不欲使旧有贵族于我家长久……”吕阳说一半被吕武抬手打断。
  “解氏于我有大功,杀之,灭之?”吕武问道。
  吕阳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以国家需求来说,汉国不需要有强大的家族,甚至应该发现一个就灭掉一个。这个是为了避免国祚遭到篡夺,玩一手未雨绸缪或叫先下手为强。
  那么,汉氏子姓能把解氏灭了吗?很明显一旦真的那么做,汉国马上就要出现贵族大举逃国的事件。
  吕武一直以来都在避免和平接收他国贵族,为的就是想让土地和人口尽可能地掌握在国家手里,不是成为某个贵族的封地。可是他从来没有要将解氏灭掉的想法付之行动,一两代人内还因为需要做给其余的人看,甚至只能对解氏进行特殊的优渥照顾。
  吕阳说道:“解氏唯有富贵不过三代可行。”
  是吧,解氏自己没有干找死的行为,汉氏子姓只能从解氏的后代入手,不给予有立大功的机会,慢慢让解氏自己衰弱乃至于消亡。
  吕武又问道:“你可知为父为何接纳孙林父,亦赐予右相权柄?”
  吕阳答道:“孙林父乃卫国公族,亦为卫国旧有强族,当世仍有亲朋故旧健在。大汉与荀国必有一战,届时孙氏可为助力。”
  什么道理都懂,为什么秉承一味杀戮来解决所有难题的信念呢?
  吕武说道:“荀王吴岂不知孙氏归我留有祸患,为何仍使之附汉?”
  这个吕阳还是能懂。
  荀国将卫国灭了,大部分的卫国贵族成了中行吴的臣下,中行吴前期接纳孙林父不过是为了快速整合卫国的力量,好跟展露出敌意的齐国、鲁国、曹国等国家相抗衡。
  中行吴很清楚借用孙林父的力量必将使孙氏对原卫国贵族的影响力增加,只是相比马上可以用卫国贵族的力量去抗衡齐国、鲁国、曹国等国家,还是决定先无视后患顾着眼前。
  不能光从中行吴的选择去区分对错,要看当时的格局究竟是怎么样。
  很多人观看史书,用“上帝视觉”去评判某位历史人物,他们觉得某件事情一眼了然,十分不理解那位历史人物为什么会做出那么蠢的选项。
  那完全是用已经知道答案的眼光,去恶心当时因为很多原因不得不去做的历史人物,粗俗点就是马后炮,文雅点则是事后诸葛亮。不想想当时面临选择是自己,受限于那么多的不利因素,能不能做得比那位历史人物更好。
  其实啊,哪里存在那么多的“我上我也行”,更多的是“立刻现原形”。
  这算是吕武给吕阳布置的“作业”,离开“长安”前往“吕梁”之前肯定要交的。
  到时候,说不定吕阳交的“作业”太优秀,使得吕武一看不让吕阳去“吕梁”了呢?
  针对绵诸的战争已经呈现结果,吕政甚至还大大震慑了狄戎,算是超额完成了任务。
  西征大军还在班师途中,汉庭就已经有人开始在准备迎接的礼仪。
  目前汉国最为紧要也是迫切的事情,除了明年即将东出,其余的什么事都要靠边站。
  这是哪怕魏武去三戎处理毕氏的事情进展不顺利,乃至于魏武可能出现跟毕氏同流合污的倾向,依然不会干扰到汉军明年东进与荀军会猎。
  魏武要反叛?这个是汉国这边的说法,以魏氏的立场则是上演“大团圆”戏目。
  哪怕魏武真的判了汉国跑去三戎那边发展,一时半会汉国也不会有什么太激烈的举动,作为一国之君的吕武顶多就是感叹一句:“想找死的人,怎么拉拽都救不活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72/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