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10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80/1090

  正式的王对王时间到来。
  吕武带上三千部队前往会盟台,里面是两千骑兵、七百常规士兵、三百甲士。
  因为是事先约定的关系,中行吴当然也是带着三千人马抵达现场,他带来的则是以传统的战车兵陪步兵了,就是着甲率上面比较高。
  现在能算是甲士级别,穿三层甲是常规操作,最为重要的是体力和耐力要跟得上,全部武装急行军五十里,必要时能急行军百里,负重跑不了五十里的人当不成甲士。
  所以,不是个身穿厚甲的人就能被当成甲士,还是有严格素质需求的。
  各自的君王到来,事先在等待的两国臣子以及列国代表,他们肯定是要有所礼仪上的表示。
  一系列见礼回礼下来,脸上还要带着笑,其实很是烦人的。
  会盟台是一种三角体结构,顶上留出了一片平台。
  关于作为方面,汉王武和荀王吴的作为被摆成了正西和正东,也算符合汉国和荀国各自所处的方位,其余列国的人座位统一在正北方向。
  所以,登台的阶梯是在正南边。
  吕武先上去,来到会盟台上方,在台阶尽头转身,一手按这腰间的剑柄,另一只手缓慢地抬起了起来,放声喊道:“汉军威武!”
  不到一个呼吸的时间,下方三千将士以及来自汉国的臣子,他们皆是异口同声地呐喊:“大汉威武!”
  吕武再次喊道:“汉军威武!”
  众汉人回应以:“王上威武!”
  吕武第三次呐喊。
  这一次汉人给的呼应变成了:“大汉万年!”
  喊口号呀,可以增强向心力,又使外人看到一个国家的上启下效。
  如果经常搞思想教育,再时不时喊一些口号,策应以严厉的赏罚制度,搭配起来在思想建设上的效果会高得惊人。
  正在登台的中行吴脸上满是阴霾。他倒有心上了会盟台效仿一下吕武,只是很清楚没有经过事先的排练,极可能会闹出笑话。
  到时候中行吴也喊“荀军魏武”,结果下方一片稀稀落落的回应,将士和臣子喊的还不是同一句口号,该是多么丢脸和尴尬?
  站在会盟台下方的列国代表都在注视中行吴,等着荀国是不是也会壮一下声势。
  结果中行吴上了会盟台径直走向自己的座位,没忘记朝对面已经坐下的吕武行礼致意,等吕武回礼才坐下去。
  “荀军人多,汉军势大。”田盘还是跟季公鸟并肩而行。
  季公鸟感概道:“世人皆言汉军之强,亲眼所见方知其势为大,难与敌也。”
  不止是刚才汉军以口号跟君王辉映,还有到场的汉军摆列出了像极刀切一般的整齐队列。
  别小看队列整不整齐,排除掉专业的仪仗队,能够随时随地将队列保持整齐,还不足以说明平时的训练力度很高,并且配合度、组织度方面高得惊人吗?
  楚国、齐国、鲁国、郑国、曹国需要心惊汉国的强大,他们迟早有一天会在战场上跟汉军对阵。
  宋国看到汉军这么牛逼,心里只有喜悦,琢磨着有这样的老大挺好。
  作为难兄难弟的范国于韩氏割据势力,他们心态方面则是会非常复杂。
  “荀军便是有四十万之众亦难敌十万汉军。为闻荀人未战便已大肆投奔于汉?”彘裘一脸的复杂。
  也就在今天而已,先有六百多去平整会盟台的荀人跑去汉军那边,后面不到两个时辰之内又有两万多人投奔汉军去了。
  还是中行吴下令紧急封闭各营辕门,哪怕有这个措施都让三个卫星军寨成建制跑去请降。甚至因为有人想出营,有人阻止出营,导致发生了内讧,整得中行吴以及一众荀氏公族心里极度郁闷的同时,越来越有不好的预感。
  韩无忌能说点什么?总不能说韩军已经跑得只剩下不到万人,其中超过六成跑去了汉国当顺民?
  早前彘裘对吕武崇拜到不行,到后来遭到士匄的算计才得到成长,对吕武的崇拜变成了害怕。
  “韩氏何时归汉?”彘裘问道。
  韩无忌也敢答,说道:“我随后便会请见汉王。”
  韩氏跟吕武接触的时间很早,尤其韩起在吕武的崛起过程中是作为战友的角色。
  有那些情份做底子,只要韩起不要有太多的妄想,乐意就此当个安乐侯,即便是吕武想要树立个榜样,怎么都不会亏待了韩起。
  彘裘想了想,说道:“如此也好,重归一家,再现霸主辉煌。”
  韩无忌觉得彘裘有点想多了,汉国的制度跟曾经的晋国不一样,压根不会再有什么手握大权的家族,去了汉国还想干大事业,绝对会死得很快,不懂这个道理还是另谋出路为妙。
  作为这一次会盟的主角,吕武已经跟中行吴在对线。
  说是对线也不对,两人并没有什么过于激烈的言语交锋,甚至连这一次为什么要打,统一的意见就是两家为了再次合一,进行友谊赛之类。
  列国代表慢慢就品出味来了,两家在战场上绝对不会手下留情。
  汉国那边为了能更好的兼并荀国不会在语言上放狠话,相反会好生安抚与安慰。
  荀国则是高层心虚干的是竭力反抗,语言上则是更趋向于服软,怕就怕输了遭到全面清算。
  在这种气氛下,明明很快就要打生打死,两国的君王却是不见一丝火药味,相反看着交谈甚欢。
  田盘皱眉心想:“要把这里的情况赶紧汇报国内,希望晏婴能够想出好办法,让荀国和汉国打得更惨烈。”
第851章
不见血的交锋
  列国当然巴不得汉国与荀国打得更惨烈一些,最好是打到双方精疲力竭,要不然他们怎么有机会捡便宜?
  所以,诸侯看到中行吴对全国进行了动员,高兴得跟什么似得。
  齐国和鲁国自己在用兵,他们还是派出使者密会中行吴,答应给荀国粮秣上的资助,必要时还能提供武器。
  哪怕是非常痛恨将晋国瓜分的诸国,曹国也在跟荀国当粮食生意时愿意折价出售。
  他们只有一个目的,鼓励荀国跟汉国拼了,拼得越凶狠越好的那种。
  中行吴当然知道这些诸侯什么心思,没有拒绝他们的暗中资助,心里则是觉得异常的屈辱。
  荀国从各方各面来看都是一个强国,不止人口有两百五六十万,军事实力其实也并不弱小。
  如今“东方世界”的非常多国家,他们从人口、资源到军事实力根本比不上荀国,早先荀国一家就能扛住齐国、鲁国、曹国和其余四五个国家的联军。
  不就是跟更强的汉国对抗才让荀国显得可怜吗?中行吴愿意接受列国的资助,想的却是不管跟汉国打起来是输是赢,有机会一定会教训这些看不起荀国的人。
  受到帮助还起了怨恨显得思想很奇葩?那是不懂强者是什么心态。
  强者嘛,对上更强的对手,哪怕不敌也有自己的尊严。
  弱者看似在帮助强者,实际上却是巴不得出现两败俱伤,行为上是侮辱,精神层次就更是在侮辱强者的智商了。
  如果本身弱小,受到来自强者的帮助,会产生不同的心态。
  所以,中行吴感觉受到侮辱跟尊严被践踏有关,再来就是不允许智商被低估了而已。
  有哪个国家资助汉国了吗?仅有宋国的使者表达了相应的关心,再无其他列国来对汉国“嘘寒问暖”了。
  绝大多数的列国,要点脸就祝福汉国能够获胜,不要脸则是提前祝贺汉国获胜。
  他们一致开始在讲的事情跟汉国成为新的霸主有关,请求汉国在成为新任霸主之后,能够维持“东方世界”的秩序,防止国家与国家之间出现兼并,能时不时主持公道什么的。
  那些是曾经中原霸主晋国在干的事情。
  晋国作为中原霸主时,不允许列国之间出现兼并,谁敢欺负弱小,会有晋军前往主持公道。
  作为代价,也是各国保平安必须的付出,列国每年向晋国交“保护费”不算过分吧?
  吕武听到列国使者的各种期盼,肯定是开始阐述大汉为“伯”之后的各种理念,什么“大一统”之类完全不存在,一定会让各国保持“王侯将相有种”的格局。
  大致上,吕武对外释放的态度就是会延续晋国的国策。
  实际上?吕武傻了才会永远像曾经的晋国那么干。一开始可能会当“伯”,利用列国承认为“伯”的身份,干一些挑唆谁打谁,必要时自己再上场“维护正义”的事。
  这一套是学的“欧洲搅屎棍”……也就是大不列颠帝国,先整一段时间的“制衡政策”,好使汉国继续为进行“大一统”做准备,汉国则不可能永远玩制衡,时机到了就干活的开始。
  王见王的活动结束,没人整什么幺蛾子,各自离去。
  中行吴本来是想提一提大批荀人逃奔的事情,王见王时的气氛不对,再来是提出来丢面子的是自己,硬生生忍住一字没提。
  回到军营,中行吴请来了彘裘,问道:“范侯如今在何处?”
  彘裘先一愣,然后不解地说道:“寡君自是在‘新郑’。”
  中行吴随后不再理会彘裘,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去了。
  这一出将彘裘搞得有点懵逼,事后想了很久才有点回过味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80/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