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10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83/1090

  中行吴已经在退往后大营,一路上保持阴沉脸色,路过爆发内讧的区域没有尝试上去依靠威望弹压。
  反水的贵族肯定是一再权衡才那么干,不是中行吴露面就能使他们回心转意,极可能中行吴露面会让反水的贵族大喜,搞得他们想俘虏中行吴去向吕武邀功呢!
  “我们败了!”中行吴回到‘中军’,将自己的儿子中行寅喊到一边,压低声音说了那么一句。
  中行寅已经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安静等着自己的父亲继续往下说。
  “便是汉王武不杀我,我亦决不做韩起第二。”中行吴说的是态势最糟糕的情况,顿了顿问道:“你愿归‘沫’待汉王武兵临城下,抑或往楚都?”
  中行寅答道:“智盈在北,我便往南罢?”
  那什么,中行吴是太悲观了吗?绝对不就是!
  现在的情况是,荀氏本来就打不过汉国,中行吴进行了彻底的垂死挣扎,没想到因为时代的差异性,搞成变成让荀国的崩盘加速。
  之前,魏绛觉得无法抵抗吕武,开始就安排了后路。
  现在,中行吴怎么可能比魏绛差,绝对也是早早就为荀氏安排了退路啊。
第855章
生如夏花,岂可无灿烂之日
  觉得在某个国家混不下去了,又或是提前察觉到危险,抢先安排退路是春秋贵族的固定思维。
  将这种事情做得最露骨也是据有长远目光的是陈国妫姓,他们很早之前就一再分家,好多妫姓的小宗前往各国谋求发展。
  所以,陈国被楚国兼并不代表就此灭亡。这种没有灭亡指的是血脉延续下去再创造辉煌的可能性,历史上田氏篡夺齐国王座也让陈国从某种程度上完成了复国。
  在很早之前,吕武察觉到魏氏在安排后路,可以进行阻止却没有去做,不是吕武心软了,纯粹是真的不能去阻止。
  当时还是春秋阶段,两个家族进入到敌对状态,其实都可以事先安排家族的退路,进行阻止会让其余贵族看轻,乃至于产生不好的风评,再来就是为了减少更多的抵抗了。
  道理不复杂,有退路的家族才不会决死抵抗,没有任何退路则是逼着他们玩命。
  以军事角度来说,不将人逼到绝境会是减少己方伤亡的做法;换了家族私斗的角度,某种程度上是允许敌对家族开枝散叶,想在减少更多反抗的前提下收获胜利果实。
  那么,逃走的敌对家族成员,他们会日思夜想报仇吗?春秋人们的脑回路跟现代人存在差异,反正春秋阶段极少发生为了报仇而报仇的事情,一般哪天大仇得到也是一种顺手施为,绝不是处心积虑为了报仇去经营和设局。
  “荀军降者十五六万,坚决抵抗仅是荀氏公族,余下闭营悬挂免战牌坐待分出胜负。”崔杼一点都不觉得战况的进展演变成这样有什么好奇怪。
  对于非公族的原晋国出身贵族来说,为了再次恢复曾经晋国荣光的舆论已经定型,战争就成了一种“内战”模式。
  晋国出身的贵族对“内战”熟悉得很,反正就是其他人不想占便宜就别插手,让两个家族自己去分出胜负,他们等胜负有了结果再决定要不要去跪舔胜利者就好啦。
  另外那些原先作为卫国公族或贵族的家族,他们其实一点都不想为荀氏卖命,跟齐国、鲁国、曹国等敌人交战也是履行作为贵族的义务,轮到“内战”模式乐得看戏,反正交战方死了多少人都不关他们屁事,自己别死人就行。
  至于说最后是汉国赢了还是荀国赢了?他们没有资格自己当国君,卫国原地复活,又或是归入到胜利者的统治之下,他们难道还能得到什么天大的便宜吗?不一样还是作为贵族,该交税就交税,该纳的赋也不能缺。
  真正会产生变化的是,变成了霸主国的一员,以后就能凭借霸主国贵族的身份对其他列国作威作福啦。
  所以了,荀军之中反水的贵族很多,他们战前已经知道了汉国的强大,很希望能够成为其一员融入,能带着功劳改换门庭肯定是最为理想。
  吕武现在就知道一件事情,荀氏进入到垂死挣扎的阶段,汉国这一边面临的情况也没有多么美妙。
  降军已经快是汉军的一倍首先就挺令人糟心,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郁闷,用吧不能马上就用,不用就放在那里成为隐患。
  说不能马上用跟忌惮再次反水无关,其实还是春秋规则留下来的一些小问题。
  反水阶段的交战是一回事,重新确认归属的短时间内无法再对旧主下手,算是春秋贵族给自己留下的最后脸面。
  那么,反水了的那些部队,他们会再次反水攻击汉军吗?其实按照春秋守则也不会。
  这一些事情发生在诸夏的公元前三世纪之前,到后面还会发生在倭列岛的公元十四世纪到十九世纪左右,也是在这一阶段倭列岛那边搞出了武士道精神。
  对汉国好的一面是,降军的粮秣根本不用汉国去供应,也就不算增加了后勤方面的负担。
  崔杼说道:“荀军可战之兵已不足四万,我等是否……”
  吕武截断,说道:“遣使谒见荀王,约见再次会盟。”
  剩下的四万荀军不投降也不撤离战场,明显是带着一种死磕的意志要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当然,想战死的是荀国公族,士兵大多数能活着没人会想寻死。在那种上级不投降的情况下,士兵受于道德和忠诚约束也只能跟随。
  对上了这么一支带着拼死意志的敌军,吕武其实觉得会比之前更加难打。
  没什么太复杂的道理,荀军之前看着数量众多,大多数是乌合之众也就不提了,人越多心态肯定也就越杂;现在荀军的数量减少,思想方面却是达到了某种程度的一致。
  军队一旦思想一致,爆发出来的战斗力会有多么惊人,还用得着多说吗?
  吕武又说道:“可使归附大汉贵族先行返回封地。归乡之余勿使之互相攻伐。”
  那么多降军,好多还是没有经过训练的农夫,待在战场上做什么?
  吕武给了一个不得互相攻伐的约束,主要是不想看到有贵族趁机搞事,会给汉国后面兼并荀国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当然,如果中行吴带着四万大军绝地反击获胜,回到各自封地的那些贵族还会是荀国后续的有生力量,必定会再次踏上战场,并且不会再轻易投降汉国了。
  “王上壮志雄心,臣敬服!”
  一大群汉臣发誓自己不是在拍马屁,是真心诚意的。
  从吕武的安排,他们看出了自家君王对这一战有获胜的绝对信心,已经开始在干着手兼并荀国的事业。
  那种安排不但能减少战场出现变化的隐患,也是对那些归降的荀国贵族解除武装,进一步达到收拢黎庶人心的作用。
  讲一句天大的实话,要是能够就此改变身份,黎庶还是很愿意踏上战场的。只是纯粹上战场拼命而无法用战功改变自己的命运,没人愿意的吧?
  荀国黎庶这一次被征召踏上战场,要是能赢倒也算了,后继会有一部分黎庶获得好处,失败不可避免回去继续当农夫等着成为汉人,有鉴于汉国执行的新制度,日后总是会有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
  吕武邀请中行吴再次见面的提议被拒绝了。
  中行吴给的回复是:三日后,一战决生死。
  那么,汉国与荀国的战争就是在三天后将出现结果。
第856章
尘埃落定
  汉军与荀军将在三天之后展开最后决战的消息传开,列国的人无不心情复杂。
  很多人看待这一战原以为会是旷世大战,事先着实没有想到荀氏持国那么不得人心。
  两军抵达交战场地仅仅是过去二十余天,会有十多万荀军投降,又有十多万荀军采取中立态度,仅是剩下三四万荀军还想接着打,不得不令许多人感慨:荀国泄势有如尿崩。
  用尿崩这个形容词很贴切,战前各种声势浩大,像是一憋再憋,真正开打却是双腿颤抖着一下子泄了。
  好多想要学荀国搞全国动员的列国,他们的代表赶紧翻找好不容易从汉国购买到的纸张,写信回去警告自己的国君:千万不要学荀国,会把自己玩坏的!
  时代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一种正确的做法不一定能够适应所有时代。再好的方法在错误的时间使用,极可能没有起到正面的效果,相反把自己折腾死了。
  中行吴做的事情就是没有契合时代特性,弄得本来还能挣扎,搞到加速了败亡。
  其实,在荀国这么干之前已经有两个国家当做反面教材,他们是鼓励黎庶参战的秦国和齐国。
  而那么干了之后的秦国和齐国,他们都是败在吕武手下。
  这一次再有荀国当例子,不少人困惑子产怎么能玩得那么溜,不像秦国、齐国和荀国一样玩崩了。
  如果有人找吕武要答案,吕武还真能够给出合理的答案。
  无外乎就是子产虽然画饼,但也在慢慢实现自己许下的诺言,等待子产拿不出土地去分配,崩盘会是分分钟的事情。
  这种事情其实历史上有出现过,哪怕是完成了大一统的始皇帝无法满足秦人的需要,一样会搞得秦人跟王室离心离德,等待威望足够的始皇帝驾崩,到秦二世整出了秦人面对入侵者各种无动于衷的状况出来。虽说秦二世各方面的作,耕战制度瓦解却是最大原因,要不然之前好几代秦王也不是没有各种作过呀。
  三天很快就过去了。
  又是新的一天,汉军一大早出营列阵,荀军那边却是辕门依旧紧闭。
  列阵完毕的汉军,大多数人感到了茫然。
  今天已经到了约定的开战时间,为什么不见荀军出营列阵呢?
  一开始吕武也有相似的困扰,后来得到汇报,说是荀军在营盘里面各种动作,明白了中行吴要依靠营寨来对汉军造成更多伤亡。
  说来也是,荀军事先废了那么多大的劲建设营盘,大批贵族投降或持中立态度,汉军都还没有打过攻寨战呢。
  中行吴清楚跟汉军野战的劣势,约战之后又想打营盘保卫战,他也派出使者邀请吕武挥军攻打营寨了。
  “垂死挣扎,无外如是。”吕武不是生出轻蔑的态度,纯粹是觉得中行吴着实有点想多了,以为汉军会去强攻。
  推进中的汉军被叫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83/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