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2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3/1090

  这一次……,怎么就萎了呢?
  毕阳见证了全程,可是他也不知道里面的弯弯绕绕,心里极度讶异郤氏竟然跟吕武讲起了道理。
  要知道即便是元帅、执政和中军将于一身的栾书,郤氏也照怼不误。
  这一次郤氏内乱,郤氏伯宗的人四散逃亡,郤氏大宗四处追杀,没见给谁面子的。
  吕武没来之前,郤氏大宗的军队对上魏氏军队,表现出来的态度要多蛮横就有多蛮横。
  结果吕武一现身,郤氏大宗竟然退让了???
  没有对比,也就没有伤害。
  这一对比下来……
  而吕武却是在庆幸郤氏大宗领兵的是郤周,换作另外一个人,今天的事情就难办了。
  他见毕阳用惊奇目光看着自己,问道:“叔父?”
  毕阳用着困惑的表情,说道:“武有恩于此人?”
  这年头报恩的方式挺多,遭遇到冲突,为了报恩选择退让是比较正常的做法。
  吕武笑着说道:“郤氏已退,武便与叔父就此交接吧?”
  封地交接不是双方私下口头约定就算完事。
  国家那里需要进行一套流程,也就是山川舆图上的划分,留下带有两个家族印章的文书。
  一个家族想将那块地给谁,还要交出自家的山川舆图。
  因为封地上的人都会带走的关系,自然也就不用召集众人进行明示。
  毕阳带着吕武走了一下“吕”地与各家的交界处。
  他看到老吕家的人扛来石碑,挖坑给埋进去,走近一看,石碑上有一个图腾。
  这个图腾是,两个“口”,而两个“口”进行余部交叠,被一只昂首的火鸟的爪子给抓着。
  每一个家族都有属于自家的图腾,只是还没有哪一家会雕刻在石碑上,埋在自家与别家的交界处。
  “此……”毕阳想了一下措词,道:“界碑?”
  不但是同一个国家内部的各个家族,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没有界碑这玩意。
  现在的各国边界线挺模糊,筑城来划定疆域线是比较奢侈的做法,一般是以某条河或某座山来作为模糊的定界线。
  吕武拿后世很平常的做法来现在办,却是开创了历史的先河。
  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毕阳陪吕武走遍了该走的地方,该介绍和交代的事情也办完。
  在这一段时间里,魏氏该撤离的人口和物资也没落下。
  临走之前,毕阳对吕武说道:“郤氏霸道蛮横,莫让记仇。”
  吕武当然摆出虚心受教的姿态。
  山川舆图已经交接,该埋的界碑也埋了。
  等毕阳带人离开“吕”地。
  这一块地方也就正式归于老吕家。
  在接下来,吕武需要派出家臣,又或是自己前往,用这样的方式来告诉周边的邻居,“吕”地更换了主人。
  同为中等贵族,包括大贵族,吕武很有礼貌地去进行了亲自的拜访。
  小贵族只需要老吕家出动家臣就足够了。
  而在这一段时间,老吕家的人手也陆陆续续进驻“吕”地,重新将那些村落利用起来。
  魏氏在之前已经重新完成了播种,他们这一搬走,农作物自然是留给了老吕家。
  从“吕”地撤离的魏氏一批人,他们直接去了大河西岸的新封地。
  魏氏将得到的新封地取名叫“栎(yuè)阳”,治理权和所有权自然是归于吕琦……,不,以后不能再叫他这名字,鉴于新封地的名称,要么称呼栎阳琦,要么就是魏琦了。
  吕武选择将郤氏作为最后一家拜访的对象。
  他没有大张旗鼓地带着一整个“师”的部队,仅仅是带上千名武士。
  拜访之前,他没忘记一道手续,先行派人前往通知。
  等待要正式拜访,他还带上了那一批伯宗逃亡人。
  面子是互相给的。
  吕武在郤周这里得到了体面,不能没有回馈。
  再则,“吕”地是吕武的封地,抓捕某家的逃亡人,只是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当然了,抓了之后再交出去,基于各家族同情伯宗一方,名声方面会受到一些损害。
  这么干的家族多了,笑话也是互相取笑。
  吕武是在进行权衡后,做出了“两害相较取其轻”的选择。
  说到底,栾氏都不能拿郤氏怎么样。
  郤氏那么嚣张,也不见其余卿位家族敢正面怼。
  吕武已经占了便宜,不能往死里得罪了嘛!
  借这一次,老吕家虚张声势了一次,不再会被小瞧,算是大赚特赚。
  接下来就看吕武要怎么去处理后续。
  郤氏伯宗战败,他们的一切归了郤氏大宗。
  乱战之后,道路边上偶尔能够看到一具已经腐烂的尸体。
  看到村落时,里面是一片残垣断壁。
  郤周在营地的辕门前迎接吕武的到来,见面就说:“阴武子欺我。”
  吕武不慌不忙地行礼,脸上笑眯眯。
  “也罢。”郤周苦笑了几声,先比了一个请的手势,才说道:“若主上怪罪,我恐难善了。”
  不管是基于什么原因,他这一次事情就是办得不漂亮,郤至真要处理起来,后果的确难料。
  吕武不得不正视,说道:“武不日便拜会温子(郤至)。”
  郤周立刻松了口气,停下脚步感激地对吕武行了一礼。
  这欺负人,欺负完了还能得到感谢,也是够了。
第180章
擦?必须祸水东引啊!
  吕武既然下达了征召令,自然不可能带着部队武装游行一番就算了。
  要知道不管国君还是谁,包括领主本身,一年只有一次免费的征召命令。
  简单的说,“士”这个阶层每年都有相应的纳赋义务。
  他们得到征召之后,需要自备武器、甲胄以及粮食,前往某处集结再听从命令进行服役。
  用西方的说法,他们缴纳的是“血税”,不是财帛。
  每一名武士,他们出征都会带上自家的几个人,可以是亲人,也能是奴隶。
  带出来的这些人,除了平时照顾武士的生活起居以及武器、甲胄的保养之外,其实还是一种脚夫。
  毕竟,带出去的粮食不一定够,吃完了肯定需要补充,也就需要有人往返携带。
  他们的纳赋一般是三个月,也就是一个季度。
  超过这个时限后,他们就会开始想回家。
  从农耕民族的耕作规律来看,纳赋周期为一个季度,其实还挺符合规律的。
  吕武将部队带出来,考虑到“吕”地是晋国的边疆,北面就是白狄的栖息地,没道理不逛一圈。
  以前“吕”地北疆的白狄是魏氏的麻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3/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