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5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4/1090

  他们没有为吕武解惑,沉闷地等待其余“卿”过来。
  人到齐后。
  智罃说道:“郑大夫子然攻宋,取宋地犬丘;楚、陈、蔡联军攻宋,命公子重率军迫宋‘彭’。”
  可怜的宋国啊!
  同为二流强国的郑国来攻打。
  当世霸主之一的楚国也集结小弟,一来再来地攻打。
  晋国的几个“卿”心里在默算宋国从去年到今年丢了几块地。
  如果吕武没有去“钟离”会盟的经历,听讲到是哪个地方,不会有太明显的概念。
  郑国从宋国占领的“犬丘”在原许国的边上。
  宋国失去了“犬丘”,等于许国必然会奔向楚国的阵营。
  楚军逼近的“彭”就是彭城,位于泗水的边上,作为宋国南方的门户。
  一旦“彭”城被攻克,等于宋国的大门对楚军敞开。
  既然楚军已经逼近到“彭”城边上?
  宋国的泗水以及睢水的疆域肯定是全面丢了。
  要是对宋国的疆域有概念,会发现宋国已经没有险要地形和坚城作为依靠,几近于到了灭国的边缘。
  国君扫视众“卿”,迫切地问:“诸卿何以教我?”
  这也是在骂人了。
  之前,国君有意支援宋国,只是遭到了反对。
  智罃反对的理由很合理。
  晋国自己的内乱都没有平息,拿什么去救宋国啊?
  只能期望宋国能打一些,撑到晋国平息内乱啦。
  “此一时彼一时也。”智罃直接怼了国君一句,说道:“宋国必不能亡!”
  小宋,顶住!
  没了你,俺在南方就只剩下不靠谱的盟友吴国了。
  韩厥沉闷地说:“救求得人,必先勤之。成霸、安疆(指抑止楚国),自宋始焉。”
  得了。
  国君和元戎、中军佐先后表态,宋国必须救。
  “下军将?”国君看向吕武,说道:“或缓攻秦?”
  哥,救宋国要紧。
  打秦国啥的,有机会的呀。
  吕武一脸的若有所思,问道:“彭城‘尉’为鱼氏?”
  不打秦国也不是不行。
  关键是,宋国能将“彭”城守住吗?
  国君有些纳闷,反问:“为何问及鱼氏?”
  吕武说道:“臣居宋以南一岁,深知鱼石、鱼府此二人,蛀书之虫,缚鸡之犬也。”
  一下子,包括国君在内,听到吕武那么讲的人,有一个算一个都是脸色大变。
  他们肯定相信吕武不会信口开河。
  中行偃也为吕武的意见进行背书。
  智罃霍地站起来,对国君行礼道:“中军、上军当即南下,君上与余‘卿’随后而来!”
  下军和新军一直在准备针对秦国的入侵。
  中军和上军则是在准备南下。
  阴氏、范氏(士鲂)和魏氏、解氏的部队是向西边开进准备的,转调南下需要一些时间。
  智氏、韩氏和中行氏、范氏(士匄),早早就调集自家的部队向南边封地进行了集结。
  所以,国君知道智罃的决定正确,却不免迟疑,问道:“若楚君……”
  韩厥不再当泥塑,大声说道:“当断则断!”
  近些年来,晋国总是集结四个军团一起行动的。
  国君是怕只出动两个军团碰上楚军的主力会被打爆?
第369章
没一个好鸟
  这位国君很早之前就一直在默默观察晋国了。
  栾书当政时期的晋国,前期和后期内部倾轧不断,中期其实还是相当不错的。
  别看郤氏那么嚣张和跋扈。
  他们真的有嚣张跋扈的资本。
  几次晋国对外发动战争,作为战场顶梁柱的不是哪个家族,就是郤氏。
  栾氏在战场上的表现也从来没有拉稀过,甚至有过高光时刻。
  作为老牌卿位家族的智氏、中行偃、和韩氏、范氏?
  他们可能是在郤氏能打的遮挡下,没有给人眼前一亮的表现。
  同出荀氏的智氏和中行氏,甚至因为“邲之战”的战败,给人一种随时会拉胯的先入为主印象。
  别人不会去看是不是先氏拖累荀氏,只知道“邲之战”对晋国来说是大败,也是耻辱。
  范氏一直以来在战场的表现都是中规中矩。
  什么叫中规中矩?
  没有什么特点,讲的就是人多、钱多、粮多。
  从来没有获得过值得炫耀的大胜,也没有历经过不应该遭遇的惨败。
  这样的军队值得信赖,可是别想着拿来力挽狂澜。
  韩氏?
  国君思来想去,印象中韩氏历来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经不起强度高的鏖战。
  现在栾氏和郤氏都没了。
  晋国在战场上值得信赖的军队也跟着没有了。
  新的卿位家族没有证明自己的军队能打之前,别怪国君心里有点怂。
  那可是要面对另外一个霸主国!
  国君说什么也不愿意自己即位后一跟楚国较量,第一场是得到惨败。
  他看向了看上去很自信的智罃,心中想道:“元戎真的可以吗?”
  智罃履任元戎也就两个多月,暂时能看出协调国中贵族的能力不错,其余是看不到更多的。
  比较要命的是,国君一直看不太懂韩厥。
  他很喜欢韩厥的安分守己,却又认为韩氏之所以安分守己是因为家族实力不够。
  这么想有错吗?
  好像也没什么错的样子。
  其余几个“卿”吧?
  国君大体上是了解到一些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4/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