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5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4/1090

  国君有什么小心思也该收起来。
  事实上,吃大锅饭这种事情对国君最为有利。
  他需要的是晋国从整体上变得强大,不能个别几家发展壮大,更多的家族陷入衰弱。
  那样一搞的话,晋国会呈现国力下降,并且将引发国内的不稳定。
  “齐屈服,明岁征秦?”国君问道。
  吕武睁开了眼睛。
  殿内却是陷入了安静。
  晋国需要重新获得霸权!
  率先悖盟的齐国已经屈服?
  那么调头打秦国,会使晋国的西面再次安稳下来。
  将一流强国序列的齐国和秦国打服,其余各个诸侯国只能乖乖继续当晋国的小弟。
  晋国不就重新制霸中原了吗?
  重新成为中原霸主的晋国,接下来又能跟南方霸主的楚国好好快乐玩耍了。
  国君见没人说话,一点难堪的情绪都没有,安安静静地等着谁给吱一声。
  晋国这些年,每一年都在用兵。
  算起来,晋国好像连续五年,一出动就是四个军团?
  一次次出征,能够获得很大红利的也就两次?
  其中的一次是征讨秦国,另外一次就是跟楚国打完“鄢陵之战”后去抢劫郑国了。
  国君猛然间想到一件事情。
  两次能够获得大红利,好像吕武都有参加啊!
  国君又想到了这一次征讨齐国获得收益,情不自禁用热切的表情看向吕武,眼眸满满都是鼓励。
  其余人也想到了什么,目光集中过去。
  吕武:“……”
  嘛呢!
  为什么大家都用那种眼神瞅着俺?
  然后,智罃说道:“明岁,中军、下军伐秦?”
  国君很无所谓。
  反正只要规矩不乱,属于他的四成就少不了。
  中行偃和士匄对视了一眼,非常不乐意错过捞一笔的机会。
  最为不满的是魏琦。
  晋国历经大乱,河西之地的大部分土地落到了魏氏的口袋里。
  现在的情况是,魏氏跟秦国有很长的边界线,打秦国却想绕过魏氏,算怎么个回事。
  对了!
  晋国是哪个家族负责跟秦国邦交来着?
  以前是赵氏。
  关键赵氏经过覆灭又复立,不但实力方面十不存一,对外的邦交也都断了。
  吕武对打秦国的兴趣太大了!
  只不过,他不能表态。
  下军和新军刚刚在齐国那边肥了一波。
  攻打秦国?
  虽说没正式开打,谁也无法预料能不能如期去打,打了之后能不能取得收获。
  又有获取收获的渠道,是一件不争的事实。
  韩厥一再用眼神示意国君。
  国君一开始没反应过来,深思了一下才明白韩厥为什么打眼色。
  阴氏和魏氏肥了一波。
  士鲂已经从范氏别出,成为彘氏。
  从广义上来讲,吕武、士鲂和魏琦、解朔都属于新晋的卿位家族,养肥几波有影响,却不会那么大,只是需要适可而止。
  一样作为“卿”的智罃、韩厥、中行偃和士匄,去年一再白忙活。
  以他们的家底,白忙活几次,其实打击不会怎么大。
  关键不能只盯着卿位家族啊!
  哪一个卿位家族没一些附庸?
  国君需要考虑的是全局,看顾中小贵族是一种责任。
  隶属下军和新军的各个中小家族已经有很大的收获,不能忘了隶属中军和上军的那些中小贵族吧?
  国君说道:“智卿,寡人以为下军、新军方归,明岁中军、上军出征伐秦为妥。”
  智罃为什么选择下军?
  他一方面看重吕武真的能打,再来就是觉得吕武能带来好运气。
  只是吧?
  他好像忘记元戎的责任和义务,只光想着老智家能不能获得大笔收获。
  作为元戎,应该将全局考虑进去。
  其中包括平衡国中的贵族,保证绝大多数贵族能够纳赋,完成年份的纳赋所需,提供他们一个上进的渠道,打赢也能发一笔。
  “寡人以为秦戎蛮也。”国君的用词方面很贬低秦国,顿了顿问道:“可否选一地筑城,以绝其东出?”
第390章
压根不想跟秦人玩
  现在大半个关中平原落到晋国手里。
  晋国西边最远的疆域抵达泾水东岸,甚至占领了一部分渭水南部。
  吕武所知道的函谷关目前是魏氏的封地。
  现在到那片山区建立关隘?
  建起来到底是为了阻碍谁???
  再则,建造函谷关难道是为了丢弃西边的疆土吗?
  所以了,晋国真的想在西边建造关隘来“关”住秦国,不可能去修建什么函谷关的。
  至于说虎牢关、潼关啥的之类?
  因为疆域划分的关系,建立起来都是在晋国的本土,并且还不是处在边陲的位置,建个什么建。
  再则,秦国现在的栖息地很集中,地盘方面非常小。
  真的要建立关隘,需要考虑的是能不能起到该有的作用,选址太需要讲究了。
  “泾水边上是平原,没有建立关隘的基础。渭水南岸是一片没有经过开发的蛮荒之地……”吕武脑子开始运作起来。
  他上一次进入秦国,该去的地方都去逛了一圈。
  肯定看不到那座没有城墙的咸阳城啦。
  哪怕是栎阳都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土城。
  渭水南岸只有一个叫“豪”的城池,还被一片绿油油给圈了起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4/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