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5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5/1090

  这么一个晋国,别说是郑国了,恐怕楚国都要悠着点!
  子驷想到了一个年轻人。
  那人叫子产。
  这位老兄的立场跟很多郑国贵族很不一样。
  郑国贵族一般是当墙头草当得习惯了,秉持的是晋国和楚国无论谁来都表示顺从。
  子产却认为不能再继续当墙头草,要么坚定地站在晋国这一边,不然就跟楚国一路走到黑,哪怕亡国都不能再产生动摇。
  他还讲出了一个让其余郑国贵族恨不得打一顿的道理。
  那个道理就是,郑国还是有点强了,应该更弱一些。
  而这个“弱”不能是毫无理由地让郑国变得弱小,要用拼命的姿态跟晋国或楚国狠狠地干上一场,打出属于郑国的不屈和坚韧,打完就跪下,不再站起来了。
  听听那叫什么话。
  拼命不是为了其它,就只是为了一跪不起。
  谁听了都要坚定认为讲这话的人脑子绝对有病。
  有那么一些人却觉得子产的话非常有道理,子驷就是其中的一个。
  不过,身为执政的子驷觉得有道理是一回事,要不要去做,有没有那个决心是另外一回事。
  子驷想的是先拖上几年,能拖到晋国和楚国真的分出胜负最好。
  到时候,郑国会向胜利者下跪,并且绝对不再站起来。
  他们好像都没有意识到一件事情。
  思考的都是跪下,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吕武看着明显走神的子驷,不由纳闷地用眼神询问士鲂。
  士鲂又不是寄生在子驷脑袋里的寄生虫,怎么能猜出子驷到底为了什么而走神。
  他俩满脑子困惑的等待子驷给出答复。
  大概过去一刻钟的时间,子驷才回过神来。
  子驷满脸复杂地看着吕武,说道:“我举丧也。”
  吕武说道:“寡君有言,举丧而伐,不独晋也。”
  话说得太直白。
  年纪更大的士鲂赶紧补救,说道:“宋举丧,郑亦伐之。”
  吕武丢锅给国君,不得不补一句,说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好意思啊。
  又抢了孔老二的名言。
  只是,谁让俺生得比较早呢。
  那个谁……,也就是孔老二的师傅之一,叫老子的那一位。
  小李同志今年刚出生在厉国一个叫“苦显”的地方。
  而厉国非常小,人口也很少,是楚国的一个傀儡国。
  大概二十年之后,小李同志会去周王室求学,学着学着成了图书馆的管理员。
  子驷因为那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说愣了。
  没错啊。
  宋国举丧时期,自号蛮夷的楚国进行了无视,郑国也嗷嗷叫给杀了进去。
  只干了初一,能要求别人不能做十五?
  双标什么的最无耻,也最可恨了!
  吕武看向旁边的史官,用眼神示意一定要好好记,给记录详细。
  这种场合肯定要有史官在。
  另外,各国执政还是行走的“历史记录仪”,走哪里都有史官跟随记录。
  毕竟,执政就是执政,时时刻刻会发生一些必须进行记录的事件。
  哪怕史官家族的家主不亲自跟,家里也是会出人跟着的。
  同理,晋国的卿大夫一旦出征,一样会有史官跟随进行记录。
  这些史官可是带着使命感的。
  为的就是让后代知道当代都发生了什么事。
  他们不知道的是,很多记载会在一次又一次战火中被无意或刻意地摧毁。
  他们甚至无法相信,有些人(皇帝或位高权重者)会肆意篡改史书,无耻到拿史书当小说去乱编乱造。
  “好像有什么不对啊?”吕武看着年轻史官,心里想道。
  现场有两位史官。
  一个是跟着子驷过来,也就是属于郑国那边的史官。
  另一个当然是出自晋国。
  而晋国的史官一般是来自周王室或鲁国。
  中原国家,包括郑国都是跟晋国相同的情况,以至于除非真的破罐子破摔,没人会去将鲁国整得太难看。
  一切只因为鲁国真的手握笔杆子啊!
  吕武想道:“我干得这么过份,后世的人会怎么看?”
  负责记录晋国的史官挥笔:晋卿大夫阴子、彘子见郑执政公子公子騑,述之以礼,斥郑伐丧于宋,非礼,攻也。
  对了,他来自鲁国。
  而鲁国现在必须讨好晋国。
  所以……呵呵。
第402章
天子驾崩啦
  这是一个无比可爱的年代啊!
  子驷代表郑国坚决要投降。
  吕武和士鲂渐渐被子驷给整得无奈了。
  子驷的诚意到了什么份上呢?
  赔付大量物资不提,光奴隶就准备了八千。
  物资方面包括各种钱币,以及不低于五百车的布匹,其余食盐、生丝、铜器合为两百车。
  别看数量方面连吕武率军入侵齐国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要看郑国与齐国的差距,更要看战争并没有实际爆发。
  如果从郑国屡次投降的赔付来看,算是近年来最为大出血的一次。
  “归师?”士鲂还是觉得满意了。
  吕武很纠结。
  这一次他们出征郑国,国君没有给定下一个小目标。
  既没有要求打得郑国屈服,使郑国成为晋国的小弟。
  同样没有要求吕武多大程度地削弱郑国,为下一次的南征做准备。
  也就是说,怎么打,又有什么目标,看的是吕武能做到哪一步。
  郑国是个老牌投降国,墙头草一般在晋国和楚国来回摇摆。
  这个就是晋君姬周,包括元戎智罃为什么没想过让郑国屈服的原因所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5/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