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1090

  晋国贵族现在最为关注的是被召进宫城的姬寿曼。
  这个姬寿曼是国君唯一留在晋国的儿子。
  晋国的公族有一种操作,国君会将众多的儿子遣散出国,他们爱去哪就去哪,就是不能待在国内。
  而这种行为到底是为了什么很难说清楚。
  大多数人以为是那次“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的影响。
  其实,不过是晋国大贵族不断给历任国君洗脑,洗到晋国的国君信了,真的执行将众多儿子送出国的国策。
  国君的儿子不在国内,公族也就失去了一批骨干力量。
  大贵族处心积虑要削弱晋国的公族,他们也办到了。
  吕武其实也在关注姬寿曼。
  一旦国君真的病重不治,下一任国君的人选肯定是姬寿曼没跑。
  一切只因为在境内的公子就这么一位。
  秦国派出了医生,会不会继续开战,吕武其实猜不到。
  他只知道自己的封地距离秦国太近,爆发战事不管是哪个军应战,有备无患总不会是个错误。
  家族底子薄,需要经过积累。
  换作正常情况,一个原本只是“士”阶级的贵族晋升到“大夫”阶层,怎么都需要花上五年的时间来梳理封地,努力建设起来并能自产自足。
  这也是晋国为什么会给爵位晋升者五年时间,来缓一缓的原因。
  而很多贵族在得到晋升后,其实很难在五年内发展起来,导致等待需要承担义务,却是承担不起。
  在这种情况下,越是承担不起,带来的后果就越严重,拖垮了发展中的家族,纳不起赋,封地遭到削减,直至被削了爵位,又回到了爵位晋升前,甚至直接一蹶不振,导致子孙后代成为平民。
  吕武在春耕之后将精力集中在家族私军方面。
  他进行了统计,麾下的武士中,不算他借出去的甲胄,其实甲士数量仅是二十名不到。
  这个甲士有严格的定义,不是穿上木甲、藤甲、皮甲,或其余什么甲就算是甲士,需要身穿辰配套的金属铠甲。
  当前的年代,金属铠甲一般的主要材料是青铜。
  也就是将青铜锻打成片,再使用各种手段与皮革结合,成为一件青铜甲。
  因为材料限制的因素,吕武无法打造出更多的铁甲,甚至连武器也停止了生产。
  他需要将有限的材料,用在急需的农务工具制作上。
  那二十名甲士全是来自魏氏,他们都是魏氏精心培养起来的武士。
  仅是这二十名甲士,足够保卫老吕家嫡系族人的平安十五年。
  春秋时期的甲士还是稀有的。
  即便是大贵族动辄能拉出一万多的部队,甲士的数量也不可能太多,能有个几百就会显得很富了。
  吕武这边是受限于材料的制约,并不是没有掌握相关技术。
  其余的大贵族,他们则是相反。
  懂得去制作金属甲其实也存在区别,晋国在甲胄打造技术上,暂时取得领先的是魏氏。
  这个区别是对材料的节省,以及制造速度,防御力保证方面。
  甚至,保养也是一个考验。
  这个就需要大批专业的匠人,偏偏培养匠人非常困难,消耗也极大。
  一系列的忙碌中,某天吕武看到了变得又黑又瘦的卓,才想起来自己有一个多月没见到这位老家臣了。
  卓的能力有限,老吕家的家臣增多之后,他很自觉地退出了地位上的竞争,向吕武讨了个巡弋领地的使命,一个多月来就在老吕家的领地内巡查。
  “主。”卓从麻袋里面掏出了一块黑乎乎的石头,随后又拿出了另外几块看上没特点的石头,周边没人也压低了声音,神秘兮兮地说:“煤、铁、金(铜)。”
  霍太山有煤已经被吕武派人探出来。
  毕竟,露天煤就是漫山遍野的黑乎乎,很好找的。
  可是铁矿和铜矿的特征不那么明显,卓是怎么找到的?
  吕武并不知道一点。
  霍太山(太岳山)不但是一个遍布煤炭的地方,铁矿的储存量也是相当大,甚至还有着很丰富的其余资源。
  其余的矿类,目前就算找到了也不懂怎么去利用。
  除了煤、铁和铜之外,其实还有几处储藏量还可以的银矿。
  吕武很慎重地拿起了铁矿石,结果……看不懂有什么特征。
  他其实捡到宝了。
  封地内的山区占了一半,却是涵盖了煤炭区与富铁矿区,并且不是露天,就是埋得不那么深的地下!
  “主。”卓显然还没显摆完,咧嘴笑着说:“其山有原,可放牧;山中有谷,雨量丰沛,可种桑、麻。”
  其余的就更不用多说,像是山林间的树木也是很重要的资源。
  吕武突然间觉得是老吕家亏待了卓。
  明明就是一个善于寻找并定位发展需要的人才,老吕家以前的封领偏偏那么小,无法让卓的才能得到施展。
  封地内有铜矿,吕武会进行消息封锁。
  不是为了吞占,只是不希望国君派来团队开采,免得领地内多了外人。
  在得知自己的封地里有铁矿之后,吕武就需要好好地规划一下,思考怎么培养出更多的铁匠,将冶炼配套设施搞起来了。
第64章
谋求新发展
  技术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明知道那个方向是对的,哪能因为一时的失败和困难就放弃?
  吕武没想搞什么大动作,他只是在进行必要的积累。
  之前已经提到培养各种工匠的困难度,需要消耗的资源也会非常庞大。
  吕武没有天真到认为自己短时间能够培养出足够数量的匠人,只是需要有一个规划,分批地逐渐累积数量。
  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办法!
  他能对外购买匠人。
  目前,大部分的匠人都是“家养”型,以国君名下的匠人数量最多。
  国君甚至会专门开设各种作坊,委托在某个谁的名下,交给那个人去管理和经营。
  属于自由身的匠人数量非常稀缺,他们的生存空间其实也不大。
  原因相当简单。
  有钱并有购物欲望的人,绝大多数会是贵族。
  而贵族有自己的领地,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才,想要什么东西大多自产自足,不够了也是向同为贵族采购。
  自由匠人,他们生产的量不会高,也不够资格参与到贵族贸易中去,有钱并有那个意愿购买东西的国人(一般指住自由民),他们也会选择大贵族经营的店铺。
  一开始吕武想要搞各种各样的路边摊,主要是他压根不知道春秋的社会生态和环境,才会有那种“超前”的想法。
  现在,他已经知道有钱并有购买欲的群体都是哪些,早就放弃了摆摊的想法。
  并且每次想起了,他还会有点小尴尬。
  难以大批量地培训匠人?
  吕武的选择是从属民中挑一些半大不小的机灵少年,跟着那些匠人打下手。
  他还在进行观察和思索,能不能编写出什么教科书来。
  这个想法刚生起就被他自己掐灭了。
  写书或许不难,只是沟通与观察,将归纳来的知识,用文字记载起来。
  关键是,字认识他们,他们不认识字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