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6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2/1090

  魏琦看了一眼吕武,缓声说道:“我以为不妥。”
  国君立刻看向魏琦,心里想道:“怎么回事?魏琦怎么会站出来反对中行偃,刚才阴武和士匄频繁眼神交流又是因为什么?”
  士匄看到中行偃脸上的惊讶,笑呵呵地说道:“我亦以为不妥。”
  这一下中行偃的表情有些难看。
  吕武跟随而上,说道:“出征各军已有空缺,或可削减卿位,使各军得以充实。”
  他还给了中行偃一个“你是不是傻”的表情。
  中行偃刚才也是突然被扛一下导致心乱,平静下来想道:“不要十二个卿位,也不要八个卿位,六个卿位……好像是一件好事!”
  现场安静了足足一刻钟。
  国君铁青着一张脸,问道:“诸‘卿’何意?”
  还能是什么呢。
  是你这个国君最近太跳,导致各个卿位家族有点怕怕。
  卿位家族怎么倾轧,属于贵族阶层的内部矛盾,国君强行干涉就是不对了。
  所以,别怪俺们展现意志啦!
  中行偃再次发起冲锋,说道:“撤新军乃是顺时应命之举,请君上允可。”
  局势的发展让智朔和韩起频频对视,不得不开始变得心情紧张起来。
  一旦只有六个卿位,中行偃、士匄、吕武和魏琦肯定各占其一,这个不但是他们的威望所注定,跟家族实力也有关系。
  考虑到智罃作为元戎后的所作所为,还有韩厥近期的上蹿下跳,几个卿位家族给智氏和韩氏来一波狠的,不是没可能的事情。
  其中,韩厥恶心了一把中行偃,又差一点就背叛了贵族阶层,导致韩氏的危险程度要更高一些。
  国君依然没吭声。
  一系列的突变过于猛烈,打从事实上打乱了国君的算计,同时“卿”之间也在进行较量。
  如果足够敏锐会发现一件事实,哪怕中行偃成为元戎,他在接下来会遭到来自范氏、阴氏和魏氏的压制;再来就是所有的卿位家族联合起来压制国君,甚至国君再继续跳的话,会发生不忍言之事。
  这个时候只要国君够狠,完全能够拂袖离去,造成今天任何人的算计都落空。
  只是,国君要真的那么干,狠是足够狠,却会造成君权不但被“卿”丢在地上践踏,连国君自己都狠狠地踩上一脚。
  眼花缭乱的变局让绝大多数人想到了晋厉公时期的一些事情,搞得连呼吸都开始变得小心翼翼,甚至会因为某个“卿”目光停留在身上,吓得个浑身一个激灵。
  这时,解朔说道:“臣愿辞去新军佐。”
  士鲂紧随其后,表态道:“臣请辞下军佐之职。”
  国君脸色阴沉地说道:“允!”
  吕武看了赵武一眼,说道:“臣举荐赵武为下军佐。”
  士匄、魏琦异口同声表态:“臣附议!”
  突然被下军佐职位砸在脑门上的赵武心里狂喜,脸上却是露出诚惶诚恐的表情。
  俺、俺也有今天?
  果然啊,姐姐没白嫁,老范家的丑娘们也没白娶。
  至于韩氏?俺现在也没办法,以后一定会多加照顾的呀!
  国君一时间也愣住,用惊疑不定的目光看向吕武,得到了一个微笑作为回应。
  中行偃语速极快地说道:“臣举荐智朔为下军将。”
  智朔立刻松了一口气,觉得这个不靠谱的叔父还是爱自己的。
  而中行偃完全是被范氏、阴氏和魏氏给搞怕了。
  现场又是一阵落针可闻的安静。
  能看到中等贵族一个个瑟瑟发抖。
  各个“卿”则是面无表情对互相找人对视,一切都在无声的眼神以及表情上进行气势的博弈。
  中行偃再次打破安静,说道:“臣请匄为中军佐,武为上军将,琦为上军佐,朔为下军将,武为下军佐。”
  里面好几个重名,只是大家都知道中行偃指的是谁。
  那么,晋国就只剩下六位“卿”,并且新军遭到裁撤。
  六卿排序就是:
  中行偃为元戎,士匄为中军佐。
  吕武为上军将,魏琦为上军佐。
  智朔为下军将,赵武为下军佐。
  这一刻,韩起:“!!!,???”
  品味过来的一些人用幸灾乐祸的表情看向韩起,估计是在心里默念:“活该!”
  明明是贵族阶层的一员,怎么想的才跟国君表演双簧。
  韩厥要是真有种,接任元戎再结合公族,去跟其余卿位家族刚正面啊。
  这下,跳啊跳的,搞砸了呗。
  韩起用难以置信地目光看向国君,再嘴唇一直哆嗦的看向几个“卿”,嘴里就是讲不出一个音节。
  国君比谁都要怨恨韩厥为什么要怂了,认为韩厥如果没怂,不会是今天这种局面。
  他回避了韩起的目光,想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第466章
内心有戏,何处不舞台
  韩厥不是一直想要让赵武获得卿位吗?这一下如愿啦!
  只不过,赵武获得卿位是得到吕武的举荐,等于韩厥以前付出的努力,遭到了吕武的收割。
  这叫什么?树上的果实成熟了,却成了别人家的???
  栽树的人,他们再怎么努力,没等到树苗长成大树,树的归属发生了变更,人们只知道当前这棵树属于谁,结下的果实归于谁,哪里能记得当初是谁栽下了那棵树。
  当然了,人要比树复杂的多,不止是构造上面,树有没有思维不清楚,人的想法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出现新的变化,得到恩惠会不会想要去报答,谁又能百分百的确定呢?
  韩氏失去卿位,又或者说历来失去卿位的家族,他们要付出的代价真的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卿位家族每次纳赋多出兵兵不是什么吃亏的事情,取决于他们的封地到底有多大。
  在诸夏体系的国家之中,贵族拥有多少土地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简单说就是封地越大,需要完成的责任和义务就越多。
  晋国的卿位家族每次纳赋多出兵,只是在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呢?
  现代有获得多少收益进行归纳统计,再根据实际收益进行缴税额度的规定。
  以为春秋时代要交多少税,交不交之类,是张口就能算的事情吗?
  各个国家有司空、司徒、司寇、士师、御史、内史等等的职位,实际上就是用来调查以及了解各种情况。
  比如吕武担任的司徒负责征发徒役、兼管土地耕作以及拥有调配其它劳役的权力,拥有的相关权利就代表着各种知情权。
  那个“知情权”其实就是大体上知道各家是个什么情况,好在需要时发出各种指令让各个家族配合。
  “内史”以及“田部史”则是跟收税相关的官职,由他们负责向贵族、公族进行各种收税。
  所以,贵族拥有多少封地,封地是个什么状况,需要上缴多少税收真的不是什么“空白地带”。
  当然了,偷税漏税什么的在任何时代都不稀奇,就看有没有那个能力去办到。
  先不管偷税漏税的事情,贵族该上缴多少税收,用出兵多少来代替,出兵数量不足为前提,等于“血税”的额度不足,自然是要用经济资源补上的。
  而贵族出兵多少跟拥有多大封地挂钩,又跟实际的身份地位有直接关联。
  这个就是为什么贵族无法纳赋,资源也交不上,会被削减封地的原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2/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