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6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3/1090

  楚国最近非常活跃,他们沉重地打击了吴国,对吴国的战争也在持续;后面楚国令尹力主教训陈国,没什么难度就将陈国摁在地上锤了一顿。
  其实,晋国也是看到楚国太过于活跃,尤其是连自己的盟国说打就打,觉得好机会来了必须抓住,又需要给予吴国信心,才选择在今年挥师南下。
  国君苦笑了一下,说道:“如事不可为,避战可也。”
  中行偃再次无话可说。
  真的打不过楚国,避而不战总比打输了强,免得让中原各个诸侯国再一次对晋国失望。
  中行偃离开国君处,命人将各“卿”请了过来,优先性地述说刚才与国君会面的谈话内容,问道:“诸位以为如何?”
  士匄比较不服气,又是满心的无语,说道:“非我战与不战,乃楚军进犯。”
  这特么。
  明明是晋国采取守势呀。
  难道要放弃“祭”地,灰溜溜地逃过大河吗?
  真那么干,才是更加丢人。
  最重要的是范氏会丢了“祭”地!
  中行偃打蛇随棍上,说道:“‘虎牢’未全?如若开战需率军向前。何人为先?”
  士匄说道:“可邀楚君领军至‘管’。”
  这个“管”是郑国的某个城池,位于梅山之北,荣泽以南。
  “管”的地形相对比较开阔,很合适作为大军开战的场地。
  中行偃看向魏琦,问道:“范氏当‘前劲’,魏氏为辅?”
  士匄懵了一下下,他只是表示自己不怂,没说自己要先上啊!
  中行偃不管那么多,又说道:“我与国君为‘中劲’,下军随同列国之军为‘后劲’。”
  程郑和赵武觉得受到了照顾,很满意这个安排,赶紧地答应下来。
  中行偃真的不是特别照顾下军的某某谁,只是单纯不信任下军的战斗力,再来是对参与会盟的几国军队没什么不该有的奢望。
  “如我为‘前劲’,需阴氏一‘师’为伴。”士匄歉意地对魏琦笑了笑,接着往下说道:“楚‘王卒’尽出,必以雷霆之势攻我,不可不防也。”
  刚才中行偃在述说时,没有给阴氏拉仇恨,将国君需要吕武在场的那些话讲出来。
  当然不是因为中行偃有多么看顾阴氏,他已经进入到元戎的角色,没好处的事情才不会刻意地制造矛盾。
  现在,士匄强烈要求阴氏的那一个“师”一块去跟楚军战斗,中行偃听了只感到有些酸溜溜。
  要是早上个几年,不用太多年,也就是齐国、卫国和秦国遭到阴氏暴打之前,肯定会有人跳出来讲点什么。
  阴氏的能打是将齐国、卫国和秦国摁在地上锤来证明,尽管有一个算一个都在心里恰柠檬,却是没人提出什么质疑。
  魏琦明确拒绝道:“上军将信我,中军佐亦可信我。”
  郤氏没有灭亡之前,他们是晋国公认最能打的。
  晋国分食了郤氏,获得郤氏最多军队的就是阴氏,使得大家比较理解阴氏为什么会变得那么能打。
  要有个排行的话?排在第二的不是当时的哪个卿位家族,是还没有获得卿位的魏氏。
  范氏从体量上来评价是目前的最强,但是包括士匄在内的范氏族人比较理智,没觉得自家的军队战斗力能胜过阴氏。
  如果将军队的数量进行限制,范氏对上魏氏都不敢说一定赢。
  范氏的强大建立在一个基础,就是:人多,钱多,粮食足。
  话说到这份上,士匄再拒绝不是在践踏魏氏的尊严吗?他只能说到:“我自信重魏氏。”
  来自范氏的两个“师”和魏氏的两个“师”作为晋军的“前劲”,出“虎牢”向南行军。
  晋国这边的使者直奔楚军驻扎的营地。
  作为使者的是申公巫臣,很直接地邀请楚军往“管”那边进行开战。
  这个操作很可以。
  秦国每次跟晋国想沟通,派出的一定是士雃。
  晋国跟楚国用申公巫臣,没什么不对的地方。
  楚君熊审先答应下来,后面却是派人急招郑国,要求郑君姬恽集结所有能集结的军队,先去“管”那个地方跟晋军拼命。
  人在家中坐的郑君姬恽事先打定主意,才不管晋军和楚军在自己家里怎么打生打死,要干的是当作不知道那么回事。
  他接到楚君熊审的通知,召集大臣进行商议。
  子驷听完大喜,说道:“我欲归晋正当其时。”
  郑君姬恽一听,很有兴趣地问道:“盟晋攻楚?”
  “非也!”子驷说道:“应答允楚君,往之与晋大战、死战,使楚晋知我可战、敢战。我已尽盟楚义务,可败于晋,复求纳之。”
  卧槽!(一种体位)
  一众郑国君臣听了个目瞪口呆,完全搞不懂子驷是个什么脑回路。
第486章
都是些什么人啊?
  自晋国崛起之后,郑国对上晋国一次都没有取得胜利。
  那么多的例子摆在眼前,导致郑国君臣一点都不奢望单挑能打得过晋国。
  现在事情很明显,楚国要郑国先上去跟晋国拼命,楚军则是要待在后方先看看情况。
  如果郑君独自去跟晋军交战,郑国心该多大才觉得自己能打赢?
  子驷只是表达出了一个令郑人比较沮丧的事实,他们根本打不过晋国,同样明白楚国只是拿郑国在当枪使,不想继续跟随楚国跟晋国敌对下去,又要让晋国知道郑国的心意。
  在某种程度上,郑国甚至能接受成为晋国的跟班,只是郑国的信誉在一次次左右横跳中已经破产,不管楚国还是晋国都不会百分百的信任郑国。这样就搞得郑国很难受了。
  “我之强,晋楚不允也。”子驷真诚地看着国君,继续说道:“唯我弱,方可使晋楚信我。”
  所以说,子驷认为郑国还是有点强了,无法在晋国和楚国的争雄中身处事外,也得不到晋国或楚国的信任。
  换作是在其它年代,他这样的脑回路会显得异常清奇,身处春秋中叶的人则能理解。
  春秋中叶已经跟春秋前期不一样,无法动辄灭人国进行兼并。哪怕能将敌国彻底打死,碍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还是要留下敌国,不然将会被视为侵略性太强,失去各个诸侯国的信任,使得周边列国惶恐不安,乃至于遭到联合围攻。
  太过于强大的郑国能够威胁到晋国和楚国。这个也是郑国曾经称霸留下的一种威慑吧?
  再来就是郑国很无奈的一点,他们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经常今天答应晋国要一块玩耍,明天又跑去跟楚国哥两好,导致真的完全没什么信誉度可言了。
  在子驷的思维中,强大的郑国有反抗的余力,甚至能够左右晋国跟楚国的争雄,要是郑国弱一些的话,能不能让晋国和楚国不再那么重视郑国呢?
  他那种主动进行削弱的提议,上到郑君姬恽,下到能够参与会谈的贵族,一个个听得脸色变得无比诡异。
  “执政之谋乃为良策。”
  这一道声音听着比较稚嫩,众人视线移过去,目光盯在一个大约十六七岁的少年身上。
  这名少年叫姬桥。他是姬姓,公孙氏,表字子产,为郑穆公之孙、公子发(字子国)之子。
  “我强则晋楚不容,弱则不可有失‘城’、‘邑’之危,维护基业得保,取信列国为佳。”子产一点都不怯场,甚至看着非常有自信。
  郑国是公族正治,简单说就是想有话语权必须有个公族的出身,其余外姓的人只能当个工具人。
  子国略略有些担忧地看了一眼自家儿子,又小心翼翼地观察郑君姬恽的脸色,心里埋怨道:“瞎凑什么热闹啊!”
  在这么一个时间段,诸夏各个诸侯国的大多数国君都比较奇葩,郑君姬恽是其中的一个。
  子国很担忧自家的宝贝儿子卷进国君与执政的斗争之中,赶紧对自家宝贝儿子打眼色。
  换作正常一些的一国之君,听到自家的执政要进行自我削弱,第一个反应绝对是跳脚了吧?
  郑君姬恽只是露出不高兴的表情,他的不高兴并非因为子驷要进行自我削弱,只是单纯地不喜欢子驷这个人。
  “寡人不懂甚多。如需多人战死疆场以示弱,执政名列其中否?”郑君姬恽用一种好笑的表情盯着子驷,怎么看都有跃跃欲试。
  一众郑国的大臣和贵族没有太大的反应。
  实际上,他们对这样的场面早就见多不怪,给整得完全麻木了。
  子驷非常认真地说道:“臣不得死。若臣死,何人为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3/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