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7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54/1090

  事实上,各个诸侯国都是这样。他们被大国欺负就会去欺负小国,用以弥补自身的损失,好在这个大争之世存活下去。
  吕武见大家开始认真听,代表有什么阴谋或盘算暂时被丢到一边,以国家事务为重,目的达成就必须丢出一些干货,说道:“我、楚之强,郑绝不敢攻。与郑比邻者,宋、卫、陈、蔡、顿、蛮氏、燕(南延);宋、卫不弱,郑亦不敢轻易开启战端;顿、燕太弱无甚收获;蛮氏为我之敌,郑岂会解我之忧;如此便仅陈、蔡二国。”
  话到这里就行了。
  人优秀要懂得收敛,不能一个人就将所有话都讲完,留一些余地给人表现,才是聪明人真正该做的选择。
  国君抢先说道:“陈多次遭楚霸凌,郑必选蔡讨伐。”
  就是这个意思了。
  楚国那么明显要把陈国吞了,谁去抢,他们就会跟谁没完。
  蔡国与楚国是盟友,攻打蔡国一样会惹到楚国。
  盟友这种玩意也分级别的。
  郑国肯定懂得分轻重,绝对不敢去陈国身上找回损失,打蔡国会遭到楚国的报复没错,楚国的愤恨和报复级别却是不一样的。
  吕武都将话讲得那么明,除非真的是一个蠢货,要不谁还分析不出答案呢?
  国君却是抢了话,摆明就是要继续展现存在感。
  在今天,不止众“卿”发现国君一股明显的奋发向上,公族和其余贵族也看出来了。
  知道了是一回事,怎么去应对则是另外一回事。
  众人只看到中行偃不顶事,卿位家族会有看法和想法,相当多中小贵族内心对中行偃的失望简直突破天际。
  得不到同为卿位家族支持的元戎话语权有限,遭到国中绝大多数背弃的元戎就离下台不远了。
  中行偃感受到了危急,非常后悔为什么要干脆利索地接下国君给的好处,一时半会找不到破解局势的办法,内心里干着急了。
  国君才不管众人在想什么,说道:“此时遣人追回征召令,可来得及?”
  才相隔几天而已,快马去追肯定是来得及的咯。
  那么事情就简单了。
  晋国必须让郑国没有后续之忧,不能继续屯兵“虎牢”,郑国才能放开手脚去攻打蔡国。
  命令没有正式传达就不算朝令夕改,再则与实际需要,产生的后续损失相比,朝令夕改又算是什么玩意。
  现实上,目前对“朝令夕改”没人在乎,看重的是得失的对比。
  从什么时候“朝令夕改”变得需要顾忌?应该是大统一之后,中央在某些什么的地方损失得起,更重视中央的权威才变得开始避讳莫深?
  国君又拿吕武出来大夸特夸。
  这么干当然是凸显中行偃的无能,使得吕武聚焦更多的目光。
  “尼玛!这样的元戎才适合揉圆捏扁,国君根本不可能更换元戎人选。拿我一再竖起来,为的是增加互相之间的矛盾啊!”吕武当然看出国君的意图。
  其余人有谁看出来了吗?应该有的。
  吕武转念一想:“是危机,何尝是机会。”
  晋国是个人就当成为“卿”,成了“卿”就必然巴望着元戎的宝座。
  所以玩呗,看谁更技高一筹!
第543章
交情归交情,利益归利益
  国君为什么突然间搞了那么大的动作?
  他是发现中行偃、士匄和吕武有要联合的迹象,选择了先发制人了吗?恰好郑国那边送了一支“乐团”过来,他抓住机会有了处置,稳住中行偃的同时,想要制造范氏与阴氏的矛盾。
  因为吕武回应妥当,士匄没恨上吕武,倒是恨上了国君,并且觉得被中行偃坑了一把。
  兜兜转转了一圈,国君还是完成了自己的目标,也就是阻止荀氏、范氏和阴氏走到一块。
  那一手图谋并不算高明,要命的是士匄或中行偃看出来,间隙已经实际上产生,没有那么快弥补上来,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化解。
  魏琦、程郑和赵武一样不希望中行偃、士匄和吕武达成联盟,一旦荀氏、范氏和阴氏走到一块,几乎就没魏氏、程氏和赵氏什么事了。
  所以是,哪怕没有国君出手,魏氏、赵氏和程氏肯定也会做点什么来破坏荀氏、范氏和阴氏结成联盟。
  国君一出手就瓦解了荀氏、范氏和阴氏的联盟倾向,让公族看到了一国之君的手腕和能力。
  受于某些需要为前提之下,魏氏、程氏和赵氏或许不会直接靠拢向国君,他们却会开始对国君的某些作为进行最大的配合,用以压制荀氏、范氏和阴氏。
  这样的事情在接下来立刻产生了。
  国君最终同意撤军,却是发布了一道命令,要求某位“卿”去处理莒国和鄅国的事务。
  莒国蛮横地吞并了鄅国,使用的手段极度不光彩,一时间成为过街老鼠一般的国家。
  叫骂得最凶的是有意兼并鄅国的鲁国,他们已经不止一次请求晋国介入,好好地惩罚莒国一顿。
  鲁国为什么不自己上?
  要知道鄅国被鲁国从四面八方围起来,导致鄅国其实并不与莒国实际接壤。
  鲁国不敢的上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们深知自己打不过莒国,上去也是被暴揍一顿的下场。
  莒国最近很凶猛,他们在跟齐国的较量中占了上风,致使齐国不再轻易招惹莒国转而去欺负莱国。
  鲁国打不过齐国,哪敢去跟击败齐国的莒国刚正面?
  那么一来,鲁国肯定是要发动大招,也就是传说中的“喊爸爸撑腰”这一招术。
  负责鲁国邦交的是魏氏。
  莒国则是由阴氏来负责邦交。
  国君先找来魏琦,不知道商谈了些什么。
  后面,国君又找吕武进行交流。
  最终国君指派前往处理东面事务的人是士匄。
  魏琦很不爽鲁国,舍弃鲁国的邦交权则属于不可能。
  国君应该是保证鲁国邦交权属于魏氏,又在其它什么地方进行了补偿,才让魏琦答应由士匄去处理东面的事务。
  吕武为什么会同意?原因当然是他跟士匄事先有过交易,又牵扯到了智氏。
  在那一项交易中,吕武将莒国的邦交处置权交给范氏,士匄则是拿一块封地跟智氏交换“随”地用来置换莒国的邦交处置权。
  国君事先并不知道吕武跟士匄有所交易,或许以为自己的权威得到伸张,一下子压服了魏琦和吕武?
  那么就是,吕武一直想要得到的“随”地到手,士匄也有了扭转国际风评的机会。
  在这么一件事情里面,士匄的需求最为迫切。
  老范家以为自己加上赵氏可以轻易干挺伊洛之戎,没想到的是掉进一个大坑里面,一时半会无法解决伊洛之戎,周王室那边也一直在跳脚,需要找其余的对象来挽尊一波。
  老智家面对后继无人的局面,年迈的智瑩在苦苦支撑,他们知道吕武想要得到“随”地,同意士匄置换封地的请求就等于同时给了范氏和阴氏人情。
  士匄跟国君怎么谈,没有对外透露,其余人只能靠猜。
  “我知阴氏在‘莱’有封领,不若今次上军将与我一同前往?”士匄对吕武发出了邀请。
  阴氏在遥远的东方是有一块飞地,位于某处的一个半岛,几年前已经进行了接收,碍于吕武的精力集中在秦国身上,不是完全没有开发,力度方面轻了一些。
  吕武婉拒道:“我离家数岁,归国当即南下,家中多事亟待处置。”
  士匄也不勉强,再闲聊一小会就离开了。
  吕武在思索士匄走之前的一些话,范氏很早就想在“虎牢”搞税收把控,几年下来一直没有动静。
  近期,范氏在伊洛之戎那边大亏特亏,南下后又在“冯”栽了大跟头,亟需补一波血之下,想到了在“虎牢”收税的事情,要开始正式实行了。
  所以,目前不止各个国家很现实,家族同样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国家遭到损失找更弱的国家去干各种手段,想要的是将损失尽可能地弥补回去。
  一个家族干了什么亏本的买卖,一样会想方设法赶紧补血。
  不管是国家层次还是家族单位,干的事情无外乎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那一套,将世间的弱肉强食展现得太过清楚。
  撤军路上。
  士匄再一次找到吕武,说道:“我邀阿武共击伊洛之戎,不可拒绝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54/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