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7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60/1090

  门被推开,几名寺人和宫女跑进来,一边跪下一边说道:“君上,孟姬去了。”
  国君霍地站起来,脸色一再变幻又坐下。
  孟姬是谁?就是赵庄姬呀!她一直居住在“下宫”,哪怕赵氏复立都没有回去。
  至于是赵庄姬不愿意回到赵氏,还是赵武没有想过接回去,他们自家的事情自己知道。
  有传言是,赵氏的覆灭跟赵庄姬脱不开关系,导致赵氏上下恨这个女人入骨。她害怕回去之后死的不明不白,才不敢回去。
  如果是后世的人,也许会相信。
  活在当代,又作为一个有权有势的“卿”,信了那一套绝对是个白痴。
  赵朔英年早逝,他死后才让赵氏和栾氏、郤氏没了情份,也导致赵庄姬一直住在宫城内的“下宫”。
  赵氏覆灭之前,赵氏由赵同和赵括主持,也是他俩嚣张跋扈到惹怒了几乎所有人,晋景公看到机会一下子将赵氏干掉。
  在很多人看来,赵同和赵括是一回事,赵朔的这一支又是另外一回事,可以对赵同和赵括不满,该对赵朔这一支有的情意不能丢。
  这个就是后面赵武再次活跃在“新田”,始终没有遭到栾氏和郤氏针对的原因。
  赵武复立代表赵朔这一支又活跃在晋国的高层阶级,得到了韩氏几乎竭尽全力的帮助,栾氏和郤氏实际上也进行了一些看顾。
  从头到尾没有立下什么功劳的赵武,凭什么能够一再增加封地与人口?不就是赵庄姬一再将自己名下的封邑和人口转移到赵武手里嘛!
  那么,赵武有什么资格去恨自己的母亲?他的很多家臣与治下之人是由赵庄姬送过来,那些人会恨赵庄姬吗?
  这么一个逻辑链推理下来,赵庄姬因为害怕回到赵氏被弄死也就不存在,等于她一直居住在“下宫”肯定是有其它的原因。
  “君上,臣告退。”吕武有再多的事情也不适合继续待下去了。
  国君看上去思绪有点乱,等吕武都走到门边才喊道:“阴卿,尤记得寡人居于‘单’,卿与寡人往来否?”
  现在提这事,干么呢?
  吕武笑着说道:“臣自是记得。臣所未料,君上随后归国继位。”
  听好啦,俺不知道你会成为晋国的国君。
  所以,大家都身处微末时的感情很纯粹,不是奔着什么指望去的。
  国君哪能知道吕武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他很赞同吕武刚才说得那句话。
  “如今,寡人为君,你为‘卿’,何不共谋大事,使诸夏文明不断,仍为天下礼仪?”国君说得无比诚恳。
  晋国与楚国的争霸不止是单纯为了争出一个老大,还是在争夺哪套一普世价值观才是“世界”的主流,各国应该执行谁制定的规矩,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明竞争啊!
  这个命题非常大,妥妥的就是干大事。
  国君发出了邀请,无比殷切地看着吕武,等待给出一个答案。
  这事是发生在赵庄姬去世之后,能够分辨国君是匆忙间的选择。
  由此可见赵庄姬的死亡干扰了国君的某些计划!
  吕武在头脑风暴,一边庄重行礼,答道:“文明不绝,臣之所愿也!”
  薪火传承,文明不被取代,文化子子孙传续下去。这个也是吕武必须担负的历史使命!
  得到答案的国君要大笑,想到自己的姑母刚过世,估计尸骨都还没变冷外加硬邦邦,不得不忍下笑意,说道:“卿之心意,寡人已知。且去罢。”
  吕武出宫门时碰到了急忙赶来的赵武,两人只是进行短暂的交谈就各做各事。
  因为阴氏的主母来自赵氏,固然赵庄姬不是阴氏主母的生母,阴氏还是要有所表示,随后肯定是有相关的礼仪制度需要遵行的。
  很快,赵庄姬去世的消息传开了。
  吕武听到了一些闲言碎语,整合起来的大概意思,差不多是赵武危险了。
第548章
想消停?别做梦了!
  赵武为什么能够成为晋国的“常务卿大夫”之一?绝不是单纯因为吕武给进行了推举。
  根本原因在于赵武身上的血脉!
  在这个王侯将相有“种”的年代,说白了就是阶级形成了固化,某个谁是什么阶级,不犯大事为前提,儿子也会是什么阶级。
  值得庆幸的是,当前时代由下往上的通道没有被完全堵死,尤其是在晋国这边有能力就能改变自身的命运。
  这个是军果主义国家通常会有的一种特色了,用军功晋升自己的阶级,从而也等于改变了命运。
  事实上,无论赞同还是反对,军果主义国家就是最容易发生阶级变动的国家体制。
  上一刻某个家族牛掰到不行,下一秒身死族灭。大多数是因为军事行动失败遭到的惩罚,极少数是因为过于嚣张跋扈被联合起来弄死。
  普通人在战场立功,哪怕一次两次没有获得爵位,财帛方面多少也是会有一些。而这是军果主义国家制度决定了的结果,与上位者大方或是吝啬无关。
  毕竟,一个真正走军果主义路线的国家无法避开“赏与罚”的这一套规则。
  当然了,一样是军果主义国家,晋国只能算是一种“初代”版本,历史上的秦国才将军果主义制度推行到了一种极致。
  赵武因为血统占便宜,本身就有为“卿”的资格,以至于吕武动了动嘴巴就顺势上位了。
  韩氏则是因为骑墙,背叛了贵族阶层不提,又让国君感到极度的失望,失去卿位也就属于一种理所当然。
  发生在赵氏和韩氏身上的事情,很难发生在其余的诸侯国。
  在很多的诸侯国,阶级固化的程度远远超过晋国,是那种真正意义上“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打地洞”的程度。
  严重到什么地步呢?贵族永远都是贵族,哪怕犯了错律法也无法处置;普通人永远就是个普通人,哪怕是立下逆天的功勋,别想着能够翻身。
  后世的儒教追求的是什么?其实就是上面那种阶级固化。
  当然了,儒学是儒学,儒教是儒教,两者存在区别。
  儒学大概是从孔子建立,一直传承到隋唐时期。
  然后,儒学到唐朝中期才真正意义上的得势,又在有宋一朝转变成为儒教。
  成立儒教之后,“刑不上大夫”就成为一种潜规则,犯错的惩罚是换个地方做官,走一地祸害一地这么爽的公费旅游,士大夫不飘,谁飘?
  什么?不是西汉就搞独尊儒术吗???
  西汉是为了形成思想统一,儒学中的公羊学派符合汉帝国的需要,算是一种学术,又向社会宣传和推行“大复仇”的主义。
  而事实上,儒学只是汉帝国的一种“包装”,搞的却是“儒皮法骨”那一套。
  汉武帝需要的是“大复仇”主义来统一国家人民的思想,哪一个学派搞出这一套,又有利于帝王的统治就会受到青睐。
  说白了就是,愿意当狗就趴下,朕给养了!
  其它学派或许愿意,没get到汉武帝的基点。
  学儒的董仲舒愿意,并且也get到了汉武帝想要的,将儒学打扮成为美人,眼巴巴地送到帝王的床上去了。
  真实情况是什么?从汉武帝再到汉宣帝,朝堂中儒家的人少之又少。
  如果真的要用儒学治国,朝堂上没几个儒家的人,算是一种看重吗?
  儒家初次被帝王大肆充斥朝堂是从汉元帝开始,并且儒家第一次掌控国政就玩崩了。
  而汉元帝早就遭到了汉宣帝的警告,可惜的是这孩子被儒家忽悠瘸了。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言犹在耳!
  唐太宗需要讨好儒家,用以让自己的帝位坐得稳当,帝后齐上阵之下,李大帝写了《帝范》,长孙皇后则是写了《女则》,讨好手腕之高远超想象。
  儒教能在有宋一朝称霸朝堂的根本原因是五代十国的武人太能作了,引起了社会的全面反弹。
  再来就是,赵宋开国皇帝欺负孤儿寡母上位,后继更是兄弟间玩了一手烛影斧声,皇帝哥哥有册立太子,不管皇帝哥哥怎么死的,兄终弟及那一套是胡人才会玩的。
  弟弟成了皇帝,内在的背景故事比“父慈子孝”与“黄袍加身”要不堪一万倍,不讨好那些“口舌”和“公知”怎么行?
  玩了一手驴车漂移的高粱河车神的选择是没下限进行讨好,开启了有宋一朝高薪奉养的历史。掀开了来讲,高粱河车神干的就是在收买掌握舆论的那些人。
  观看史书会发现一点,大臣与权贵最喜欢那种本身自带黑点的皇帝了,后来变成儒教喜欢侍奉这样的君王。
  为什么?只因为有黑点才好控制呀!
  儒教追求的阶级固化在春秋是一种常态,吕武就是受益者之一。
  如果没有国君搞事,吕武其实就该进入到写书阶段,想着创造出什么学说,一再对社会进行试探,想要开始挖阶级固化的墙角了。
  为什么吕武之前不干?需要看的是他以前什么地位,阴氏又是什么实力,再反过头来看看目前的地位和实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60/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