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1090

  赵武有些木讷地看着一脸不爽的韩无忌,过了一两秒才反应过来,说道:“我、我……不去了。”
  齐温立刻说道:“主欲往,便往也!”,说着话,看的人却是韩无忌。
  而韩无忌立刻变得很尴尬,低声嘀咕道:“如此罢了。”
  赵氏现在很虚弱,导致堂堂的赵氏宗主只能凑足三辆战车和五百名武士,属民和奴隶则是需要从赵地调集。
  赵地已经正式被赵武接收,他却没有立刻回去,只是派出家臣前往管理。
  韩无忌倒是很阔,轻轻松松就拉出了十二辆战车和七百名武士,随军的属民和奴隶当然要从封地调。
  他找到了吕武,说:“我等既往,何不邀魏氏?”
  吕武觉得有道理,答道:“善!”
  得到通知的魏氏,魏绛派人通知会带来十辆战车和七百名武士,另外还有两千奴隶。
  周边的贵族也先后派人告知吕武会带上多少兵力和随军人员。
  结果吕武掐掐捏捏地算下来,只是去北方胡人那边进行打劫活动而已,却是拢共来了十七个贵族,战兵的数量超过四千,随军人员将近一万。
  这样的规模,对上一些小国都能打一场灭国之战了。
  比如晋国的附庸小邾国,他们最多也就能凑两千能打野战的战兵,国家武力除了战车数量多之外,战兵还没十七个晋国贵族随随便便凑起来的多。
  而这,其实就是霸主国的一种实力体现。
  兵力构成方面,吕武的兵力不占优势,尤其是还来了韩氏与魏氏的嫡系血脉。
  吕武无所谓,他本来也没打算去当众贵族的首领,只要能发起这次活动也就足够了。
  他们在“箕”这个地方完成了集结。
  按照古老的习俗,走程序进行盟誓,选出了领导者。
  韩无忌虽然身患残疾,但他的老爹是卿,谦让出继承人身份的事,韩氏也没对外公布。
  所以,他没有任何疑问的当选了。
  比较尴尬的是韩无忌压根没学过军事,他选了魏绛和赵武作为自己的副手,又让吕武来担任“尉(协调官)”的角色。
  也就是说,吕武成了这支拼凑起来武装的第四号人物。
  在他上面的那些,韩无忌和赵武属于依靠血统优势,魏绛则是有真材实料但拼爹拼不过韩无忌。
  其余的贵族,他们选择参加这一次活动的原因,大多数还是想搞清楚自己的邻居们到底想要干什么,没想到韩氏与魏氏的嫡系血脉会参与,一个个都觉得赚到了。
  他们的想法很现实。
  在这个动不动就拼血统的年代,一切的机会都是依靠上位者的赐予。
  这一次要是能表现优秀被看上,以后稍微被照顾一下,不就迎来上升的渠道了吗?
  哪怕没被看上,混个脸熟也是好的。
  甚至说,有了这一次与韩氏、魏氏嫡系出征的经历,也是一种拿出去炫耀的正治资本。
  吕武统计了各贵族带来的兵力,多的就是韩无忌和魏绛,少的最少带来了八十名武士。
  其中的甲士……,也就是穿上金属甲胄的武士,不算老吕家的话,数量只有六十名。
  那么多家族的武士,甲士却只有六十,比例方面简直惨不忍睹,却是现如今的常态。
  吕武带了五百名武士,临时借出去的金属甲胄却达到了一百件,等于是超过了众贵族甲士的总合。
  当然了,其他家族的甲士都是现阶段主流的铜甲。
  老吕家的甲士却是使用铁甲,还是造型方面有别于华夏审美观的款式。
  一百件铁甲中,之前打造并累积起来的胸甲四十套,后面的新款式占了六十套。
  吕武一再试验和研究下来,搞来搞去为了增加比胸甲更多防御力,只能不选对的只选快的,进行了思路方面的转变。
  打造出了又宽又长的铁板,再弄成内凹的形状,一层叠着一层,搭配皮革和其余材料进行最终制作,搞成了一种环片甲的款式出来。
  吕武会选择环片甲的款式,还是打造起来比较简单,很清楚防御力比不上锁子甲与鳞片甲,穿起来也不比胸甲舒服到哪去。
  携带铁甲的武士还没有亮过相,众贵族自然也就不知道老吕家还有这实力。
  他们抵达“箕”之后有向交刚那边的驻军进行报备,没有进行多余的耽搁,会合后的第二天直接向北开拔。
  等他们离开后,新军将赵旃派来的人扑了个空,分出人手追向北边,也派人回去进行禀告。
  吕武有盘算,等待离开晋国的疆域,进入到狩猎区域之前,他先向韩无忌进行建议,队伍分散出击,每隔一段时间,或是遭遇戎人大军,再进行合拢。
  吕武的出发点很实际。
  他们这一次过来就是突袭,趁戎人没任何察觉,才有机会尽可能地取得更多的战果。
  狄人和戎人平时都是分开生活,只有受到召集,又或是遭遇攻击,才会聚拢起来。
  经过上一次魏氏的扫荡,不但白狄那边损失惨重,大戎也没好受到哪去。
  以千人左右的战兵为一个大队,又或是几个带兵多的单独一队,带兵少的组队,分散出击显然是最合适的。
  韩无忌真的不懂军事。
  魏绛听了觉得太有道理了。
  年纪小的赵武没发言权。
  吕武的意见在魏绛支持下,得到了通过。
第75章
宜疾忌缓
  如果以区域来判定,晋国实际上是在现代的山西。
  他们这一支队伍在“箕”完成会合,地理位置就是在现代山西与陕西的交界处,往北则是会进入吕梁山区域。
  也就是说,靠近晋国的狄人和戎人,他们并不是全部生活在草原,分为山地部落和平原部落两种。
  山地的那一批自然就是盘踞在吕梁山。
  平原的那一批则是沿着大河(黄河)不断迁徙生存。
  吕武他们这一次的目标并不是山区的那些胡人。
  毕竟,吕梁山(现在不叫这名字)的占地面积非常大。
  只要是山区,地形就会非常复杂,面积再一大,进去会遭遇什么,谁都无法确定。
  毛病了才会去选山地部落,是吧?
  他们先沿着吕梁山的外围走。
  会选择这样的路线当然是为了避开交刚,免得被拉去加入驻防。
  他们不知道的是,新军将赵旃得知“箕”集结了一批贵族武装后,真的派人来找,有拉过去增强“交刚”驻防力量的盘算。
  作为新军将的赵旃,的确是有这个权利的。
  赵旃是吕武的老丈人之一,就是只见过一面。
  “此处往东,便为大戎。”梁挈在为吕武介绍地形,又说:“往西则为‘蒲’。”
  这个“蒲”当然不是晋景公约吴国会盟的地方。
  实际上,春秋时期有相当多的地名重复,叫一样的名字,却一个在北方,另一个在遥远的南方。
  梁挈说的“蒲”就是一块大平原的遗弃城池名字。
  春秋的列国疆域边境线没有太明确的界线,筑城才能明示主权。
  等于说,在某个地方筑座城池,哪怕城池很小,城的前方多少里,分个界线再划拉往后,能说地盘都是属于某国拥有了。
  晋国近些年集中力量跟楚国交战,其余的方向有些顾不上,其中就包括遗弃了不少与秦国、胡人交界处的驻兵点。
  这也是秦国想找存在感,选上了晋国的原因之一。
  打其他小国,秦国打赢了是必然,一旦打输,丢脸可就丢大了。
  晋国即便失去了霸主地位,曾经也是一个霸主,再来是实力还被列国所肯定。
  秦国一旦能击败晋国,国际地位肯定是要得到提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