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8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5/1090

  什么段子?也就是晋国只出动几个“师”就能灭掉某国,与之结盟却需要用至少一个“军”的兵力去保护,同时那个小弟还一直给晋国找麻烦。
  另外一个区别的是德三收不到意呆利的保护费,相反要不断支持资源,甚至出兵帮忙找场子。这不是找了个小弟,是找了个服务不起的大爷。
  晋君姬周脸色非常差劲。
  是他建议挪动营盘,并且后续答应与楚军停战,才让楚军杀进卫国“朝歌”这座都城。
  随行的史官肯定会进行记录,后人怎么进行评价将非常不好说。
  最为重要的是,卫国一旦倒向楚国会让晋国失去一位盟友,打击到晋君姬周的政治声望。
  或许会有人不理解?比如明知道存在风险,为什么还要眼睁睁看着“朝歌”陷落。
  老大在帮小弟保家卫国,然后小弟外出回来没有任何表示。这个已经不是生气不生气的问题,是权威遭到了蔑视。
  如果那样老大还不做点什么,其他小弟会不会有样学样,老大到底还是不是老大!
  所以是晋君姬周在自己扑上去殴打卫国和撤下去让楚军上,选择了一个损失最小的方案。
  “阴卿。”晋君姬周阴着一张脸,问道:“何时与楚军决战?”
  卫国都城很可能会陷落,晋国正在面临情势恶化,不进行扭转极可能情势恶化到遏止不了。
  之前吕武对晋君姬周打包票,说是一定能够击败楚国。
  现在晋君姬周就等着吕武挽尊成功,再操作一番来捡回丢掉的政治声望,甚至能让声望更加鼎盛。
  吕武就实说道:“我军兵寡,楚军兵广。如君上允我俘虏楚君,胜之易也。若不允,需待援军远来,以堂堂正正之势击败楚军。”
  晋君姬周陷入了沉默。
  楚国那位国君很莽,仗着一国之君的身份,每一次都喜欢亲临阵前。
  很早之前要是郤至胆子大一些,不说百分百能俘虏楚君熊审,百分之九十九的机率绝对有!
  可能是郤至的“五进五退”给了楚君熊审更多的自信?楚君熊审除了和吴国对战之外,跟哪个国家开战总是搞亲临阵前的操作。
  晋君姬周倒是相信吕武有俘虏楚君熊审的能力,感觉到极大的诱惑,同时有更多的顾忌。
  君权不可冒犯哦!
  有了上述那条,各国的一国之君安全感很充足,并且感受到当一国之君的快乐。
  今天晋君姬周可以允许吕武去俘虏一个一国之君,禁忌就算是被打破,哪天某国的君臣也能有样学样。
  有句话叫“女人何苦为难女人”。换句话说,国君又何必为难国君,是吧?
  晋君姬周说道:“我难以攻至‘郢’,未能使楚人屈服,俘其君不妥。”
  是哦。
  晋国无法灭亡楚国,打归打,应该遵守的规矩是不能破坏的。
  最应该守护规则的国家就是晋国和楚国,他们争的是当老大,不是要玩“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那一套。
  换句话说,他们在这一场战役将楚君熊审俘虏了又怎么样,无非就是让楚国丢脸,再逼楚国发疯罢了。
  这个就是吕武为什么保持克制的原因之一。
  真没必要玩得那么大,是吧?
  吕武要是俘虏楚君熊审会让楚军投降,然后呢?阴氏就要变成臭大街,不但要被楚国恨死,晋国的某一类人也会跟吕武没完。
  牺牲小我,完成大我?老实说,吕武都想着要瓜分晋国,怎么可能为了晋国去做那种牺牲。
  楚军先是不断涌入“朝歌”,后面又如潮水一般地退了出来。
  什么情况?
  其实就是刚出宫城的孙林父得知城墙和城门失守,号召城内的贵族和“国人”跟楚军拼啦。
  别说,有孙氏带头拼命,再加上入城的楚军士兵没多大一会干了很多不是人干的事,“朝歌”城内的卫人彻底炸了。
  卫人舍生忘死的抵抗,孙林父超常发挥,合力将楚军赶出了城池。
  在宫城的卫君卫衎得知楚军杀进成又被赶出去,压根就没有对外做出什么反应。
  而晋军和楚军这一边,临时的中场休息过后,双方再次摆开阵势。
  这几天晋国是中军、上军和新编下军轮番上阵,打得那个叫规规矩矩,给予后世演示什么叫春秋时代的“君子战争”。
  楚君熊审对于攻进“朝歌”又被赶出来无比恼火,看到晋国那边是中军上阵,并且吕武的旌旗出现在战场,招呼来子囊决定亲率大军跟吕武做一场。
  人在营盘的晋君姬周看到楚“王旗”不断往前挪,想起了刚才开会吕武提议俘虏楚君熊审,不知道为什么心里升起了很不妙的预感。
  晋君姬周问士鲂,道:“元戎若俘虏楚君,我当如何?”
  士鲂的年纪已经比较大了,今年六十三岁。
  人年纪一大,性格方面多少会比年轻和壮年更温和一些,几个“卿”之中也就只剩下士鲂会保持对晋君姬周的尊重,使得晋君姬周很喜欢与士鲂亲近。
  士鲂稍微眯了眯眼睛,反问道:“君上欲如何?”
  晋君姬周不再说话,专注地看向战场。
第599章
动真格的了!
  晋国中军和楚军相距一里左右的位置停下,他们打了好些天的“君子战争”,产生了自己就是个君子的错觉,每次开打前会在阵前进行致师。
  他们进行的“致师”不是武将单挑,纯粹就是展现属于霸主国的风度,统兵作战的指挥官阵前互相唠唠嗑,语气用词上很古典,并且看不到什么剑拔弩张。
  也是哦?
  大家都是霸主,打生打死归打生打死,何必让各自的小弟看到自己的气急败坏。
  哪怕是到了二十一世纪,五大流氓互相交恶之下,再愤怒在媒体的拍摄下讲得也是一些固定套路的外交辞令,看不到互相之间恶语相向。一些小国没那份牌面,气急败坏下会当场骂街,再得罪五大流氓被安排着怎么死。
  所以了,什么样的身份地位就该有相应的气质,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后,心里再怎么巴不得弄死对方,表现出来的涵养依然无可指摘。
  现在,吕武单车向前,对面则是楚君熊审的“王驾”在朝前。
  楚君熊审的“王驾”之上还有子囊与薳罢,子囊是作为戎右,薳罢充当御戎。
  吕武率先停车。
  楚君熊审的“王驾”抵近到吕武战车前方五米才停下来。
  吕武行礼说道:“代寡君问候楚侯。”
  周王室拒不承认楚国的“王号”,作为周王室体系下的晋国肯定也不会承认。
  很多时候,晋国在争霸中处于劣势时,晋国的君臣会称呼楚君为楚子,算是打不过用嘴炮获得心里安慰的一种做法吧。
  楚国一开始是子爵,后来一再励精图治,爵位变得越来越高,也才有了现在的成绩,甚至都能“问鼎轻重”了。
  他们在公元前704年称王,也就是某一代的楚侯僭越称王,那个一代的楚君叫熊通,同时制定了楚国“称霸天下”的路线。
  楚君熊审没过多计较,认定晋人会在某一天承认楚国“王”的规格,并且跪在某一代楚王的陛下求饶。
  这个“陛下”就是“王座”前方的台阶,不是什么“皇上”、“圣上”、“官家”之类的代称。
  楚君熊审用独眼盯着吕武,再用手肘碰了碰子囊示意赶紧走完流程。
  春秋一般讲究战场上“王不见王”的那一套,身为人臣也没资格跟一国之君直接对话。
  子囊是楚国的令尹,跟吕武是晋国元戎属于平级。
  另外,吕武还是秦国的执政,从大家认可的级别上不如晋国元戎和楚国的令尹。
  秦国执政和齐国执政,大概是位比晋国元戎之外的“常务卿大夫”,级别跟楚国令尹的副手左尹、右尹差不多。
  齐国和秦国之前被承认为晋国和楚国之下的第二梯队,其余国家的执政地位则是又有比较详细的区分。
  注意,是“之前”,遭到重创的齐国已经式微,秦国则是成为阴氏的傀儡国。
  宋国、卫国、郑国一些二流强国,他们的执政大概就是晋国“卿”、楚国左尹、右尹到晋国上大夫、楚国司马的第三梯次。
  三流和不入流诸侯国的国君政治地位有“保底”,可是生活质量未必有晋国大夫或楚国封君过得舒服。
  很是能够理解的事情,二十一世纪黑大陆的部落酋长,他们的生活质量就跟东方大国居住在城市环境的生活质量没得比。就一个点外卖上面,谁游过大海外加爬山涉水去送?空运都没机场让降落呀!
  吕武看到楚君熊审跟子囊附耳说了什么。
  听完的子囊看向吕武,说道:“我王提议,两军战至最后一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5/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