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8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34/1090

  魏氏两年间死了两位核心族人,魏相和魏颉的死亡对魏氏的影响太大了!
  随着魏相死亡,魏氏的权力将从栎阳氏这边回归到大宗之主魏绛的手里。
  魏颉是令狐氏的小宗之主,他没有留下子嗣就死了,等于令狐氏必然要过继魏绛的某个儿子来当家作主,不这么干则封地和爵位都将被回收。
  所以完全能够笃定的事情,魏绛的某个儿子将成为令狐氏之主,更可能是魏绛的嫡长子魏舒既是大宗魏氏之主,也将兼任小宗令狐氏之主,成为像中行偃和中行吴那样的情况。
  这样的魏氏将不会出现权力分散的事情,只要魏氏不出现什么意外,到了魏舒那一代必然会出现爆发期。
  魏氏的未来可期,死了嫡长子和小宗之主的魏琦会是什么心情?
  反正,吕武近期看到的魏琦很是郁郁寡欢,硬要有个行动的形容,画面就是魏琦的脑袋上时时刻刻都飘浮着一朵小雨云,没完没了地往魏琦脑壳上浇水。
  这种状态下的魏琦不适合统兵作战,进而让解氏要错过一波吃肉的机会。
  当然,也能够用阴暗的思维猜测吕武是故意要压制魏氏一波,导致解氏和在上军纳赋的中小贵族受到了无妄之灾。
  晋国的“卿”为什么要争夺元戎的宝座?只因为元戎有着“名正言顺”的权力,仅是一项战争“总策划师”的权柄,操作一下就能让谁损失惨重或是吃得满嘴流油。
  跟随吕武一块北上的还有宋国君臣、军队以及卫国君臣、军队。
  而吕武离开“虎牢”的名义是帮宋国收复被郑国夺取的城邑,才不是明晃晃地摆出要吞掉卫国大河北岸城邑的架势。
  他们抵达第一个被郑国夺取的宋国城邑时,看到的是城墙上插着晋军的旗帜。
  事实上,郑国明知道楚国会来报复,不光抽调了北部贵族的兵力,用在宋国占领区的兵力更少。
  中行吴带着下军风卷残楼似得,一个月之内让十三座城邑的城头变换大王旗,损失方面还很小。
  因为收复失地进展非常顺利的关系,宋国君臣对晋国的态度有点复杂。
  早知道那么容易,自家进行收复就行了,喊老大帮忙干什么嘛!
  这下好了,老大收复的过程中赚了一笔,事后宋国还要给劳务费。
  “伯国不伯。”卫君卫衎一脸的嘲弄和讥讽。
  目前“伯”就是霸主。而晋国并不是第一个霸主,有前几任给了标准。
  将霸主做得最好的无疑是小白,不但信任自己的大臣,还解救诸夏免了当野蛮人的危难,对一众小弟也是比较宽仁。
  所以,卫君卫衎是在搬弄是非,告诉宋君子成,晋国不厚道、吧啦吧啦之类的。
  宋君子成皱眉。
  心里本来就觉得亏了,再被往伤口上撒盐,过分了啊!
  宋国右师华元也在场,说道:“君上,伯国伯也。如无伯国,我将奈何?”
  吃了一点小亏就记住,是不是将没有晋国力挺,宋国无法独自面对楚国的事,给选择性的遗忘了?
  宋君子成有点不愉快地看了华元一眼。
  咋地啦?
  卫君卫衎在场呢!
  给点面子呗。
  所以是,小弟也有属于小弟的颜面。
  宋国这边还不知道晋国想要搞什么,他们按照晋国君臣的意思一直将卫君卫衎“绑”在自己身边,过一段时间还将邀请卫君卫衎去“商丘”作客。
  等宋国和卫国的君臣踏上前往“商丘”的道路,晋国这边的吕武和中行吴会带着大军前往大河北岸,协同孙林父将大河北岸的城邑纳入晋国的统治。
  在这么一件事情上面,晋国从实际上接管了那些城邑,要搞的却是晋国属于被动和无奈才进行接管并统治。
  各国知道的将会是孙林父不堪卫君卫衎的一再折辱,辞去卫国执政的职位,带着家族封地转投晋国。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卫国贵族也转投晋国?卫君卫衎是个精神病不是什么秘密,大家伙一块觉得受不了,不行么!
  吕武只是率军在卫国大河北岸逛了一圈,即便有卫国贵族不接受被并入晋国,处置他们的将会是以孙林父为首的那些晋国新晋贵族,用不着吕武举起屠刀。
  这件事情要不要通知周天子一声?想要十全十美当然有必要。
  周天子成了招牌没有错,招牌也有属于自己的作用嘛。
  有了周天子的认可,算是在成为既定事实之后补上“合法程序”,丢人和丢脸的将变成周王室和卫国,晋国和孙林父等人摇身一变成为受害者。
  不到一个半个月的时间而已,大河北岸再无卫国城邑。
  出了这么一件大事,留在本土的卫国贵族又不是全成了瞎子,他们不敢召集军队干保家卫国的事情,派人急报自己那位国君总是能干的吧?
  结果是人在“商丘”享受生活的卫君卫衎初次接到消息不敢置信,等待急报接二连三地被送过来,包括卫君卫衎在内的所有卫人懵逼了。
  什么呀!
  事情还能这么干的?
  天理呢???
  王法呐!!!
第617章
这个元戎太嚣张
  认真地追溯起来,能明白发生那样的状况都是卫君卫衎自找的。
  并不是说卫君卫衎想要挑战中原霸主晋国有什么错,晋国发达起来之前,能在中原地区说了算的国家不少,齐国、卫国和鲁国哪个不比晋国的话语权更大?
  要是看齐国、卫国、鲁国对晋国的态度,能发现他们对晋国称霸多少有一种不服气的心理,以至于齐国成天给晋国捣乱,卫国逮住机会就想挑战晋国的霸主地位,鲁国需要晋国的庇护却有点尊敬不起来。
  齐国为什么有那个底气一再给晋国捣乱?一来是齐国的底子很足,再来就是跟周王室那边纠缠上了。
  这个“纠缠”不是齐国跟周王室有了什么纠纷,里面的事情非常复杂,讨论起来要讲到周简王姬夷时期发生的事情了。
  化繁为简的概括一下,无非就是周简王姬夷发现晋国在剥夺属于天子的权力,看到齐国有心再夺取“霸主”的地位,双方“郎有情妾有意”之下达成了某些协议。
  以为晋国不知道周王室和齐国在搞什么吗?哪怕不是全部知道,多少会了解一些粗略的谋划。
  晋国碍于周天子的里子和面子,无法直接针对周天子去干点什么。
  同时,晋国崛起过程中受到过来自齐国的恩惠,一样不能将报复齐国的事情干得太过份。
  非常不巧的是,栾书是非正常“程序”从元戎位置上被除名,后来成为元戎的智瑩是个很有想法的人,导致吕武接任元戎职位时没有得到“前辈”的一些嘱托。
  所以了,智瑩在位元戎时期,晋国已经开始在对齐国下狠手;到了吕武主政的阶段,根本不知道晋国与齐国有什么恩怨纠葛,一下子将齐国打到半身不遂的程度了。
  卫君卫衎想要将卫国做大做强,以他是卫国国君的身份,立志上当然没有错。错在他没有看清楚自己的能力,错误的估算错了卫国的实力和潜力。
  鲁国?没什么好说的。
  吕武并不在乎得知国内消息的卫君卫衎会有什么反应。
  如果卫君卫衎足够聪明就该闭嘴,快快乐乐地享受一段时间,带着郁闷去死掉。
  晋国和卫国的故事会随着这位精神病国君的薨逝而重新谱写,以后卫国不招惹晋国和乖乖听话,晋国不会再故意找卫国的麻烦。
  但凡卫君卫衎有一丝丝不认命并且进行反抗?齐国发生的事情会在卫国身上得到重演。
  “诸事可妥当?”吕武在问的人是孙林父。
  中行吴的视线立刻转移到孙林父身上。
  孙林父来有一会了,之前是跟吕武在谈鲁国那边得知卫国出事的动静。
  讲实话,吕武不在乎卫君卫衎要搞什么,同样对鲁国会有什么反应没半点在意。
  鲁国历来就是志比天高命比纸薄,属于干啥啥不成,遇到事了光会动嘴巴的典型。
  晋国在肢解齐国的过程中,给予鲁国“封口费”了。
  卫国发生这样的事情完全能够称得上咎由自取,鲁国再叽叽歪歪的话,吕武会将之前划给鲁国的好处收回,卫国从鲁国得到的城邑不去管,再进军教鲁国君臣应该怎么好好当个人。
  可以想象的是,一旦晋国将给鲁国的好处回收,卫国绝不可能将到手的城邑还给鲁国,到时候事情的进展将会变得非常有趣。
  什么情况?
  鲁国动嘴巴帮卫国伸张正义,惹怒了晋国,卫国却不交还原本属于鲁国的城邑?
  夭寿啊!
  卫国君臣果然都不是正常人。
  鲁国君臣则是地地道道的傻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34/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