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9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40/1090

  赵氏的旧地,也就是后来被称呼为“杨”的地盘,内乱期间早就被打得稀巴烂了。这个也是赵武愿意拿出来跟阴氏置换“温”的主要原因。
  获得“温”的赵氏一下子有要恢复兴旺的趋势,可以想象“温”到底被郤至经营成何等模样。
  包括赵武和其余的外人看来,拿“温”换“杨”的吕武真心是太照顾自己那个小舅子了。
  实际上,不管是被称呼为“赵”地还是“杨”地,这一块地盘从经济角度和农业开发的质量上来讲真的不怎么样,也就吕武这种从战略需要角度出发的人才会觉得很香。
  吕武只是将赵武送到室外,没有送到家门外。
  后面,㜔嬴小心翼翼地过来赔罪。
  如果吕武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春秋人,哪怕不从重处罚㜔嬴,也要狠狠地训斥一顿。
  关键吕武还没有完全被春秋时代所同化,再来是觉得平时亏欠后宅甚多,装作根本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轻轻地揭过了。
  吕武对㜔嬴是这样,对魏晗也会是相同的处理方式。
  当然,也就是一个下不为例的界线,再犯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至于说阴氏后宅弄权什么?吕武说什么也不会放任。
  晋国有头有脸的人物全被吕武召唤来到“新田”,他们却是一次都没有聚首,有的只是少数人私下的交流或进行肮脏的交易。
  聚而不议当然是一种很高明手段,各家的头头脑脑都到“新田”来了,私军失去家主的指挥打起来会相对克制一些。这个并不是开玩笑,家主不在场进行灭门在当前是一种“于礼不合”的行为,一旦战败方躲进自家祭奉祖宗排位的庙里,不是谁都有够资格下令攻进去的。
  晋国的内乱在持续,国外也是风波渐起。
  第一个发生大事的是卫国。
  前几年卫衎遭到国人驱逐,他第一个逃亡的国家是鲁国,然而鲁国君臣拒不接纳,后面跑到了齐国。
  遭到晋国肢解的齐国当然是大不如前,要说影响力全面退散则是不至于,齐桓公……或者说管仲给齐国留下的余萌多少有一些。
  这一次在齐国的奔走之下,卫国内部有一部分贵族发出请回卫衎的呼声,搞得现任卫君卫秋很难做人。
  卫君卫秋并不是卫衎的子嗣,他是卫衎的堂弟来着。
  也就是说,卫衎和卫秋有同一个爷爷,父亲却不是同一个人。
  某种程度上来讲,源于卫秋和卫衎的父亲不是同一个人,整得卫秋坐上君位显得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尤其是卫衎只是遭到驱逐并没有薨逝。
  卫国先是出现请回卫衎的呼声,后面不是晋国爆发内乱了吗?卫国不但被晋国殴打几次,大河以北的城邑还被割夺,他们不怨恨晋国才是怪事。
  之前是晋国看上去根本惹不起,眼看晋国爆发大乱,是不是该将面对晋国表现得像个孙子的卫秋赶下君位,迎回敢于正面跟晋国刚的卫衎,谋求夺回大河以北的城邑,哪怕是继仍然招惹不起晋国,是不是能找鲁国开刀的呀?
  而一旦卫衎归国,卫国还真有现成的借口去讨伐鲁国,理由是鲁国拒绝卫衎很合理的庇护请求,别说卫国现在跟鲁国和曹国处在战争状态。
  打从事实上来看,鲁国先是拒绝庇护鄅君,后面又拒绝庇护卫衎,表现出的那种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蝇营狗苟的嘴脸,不知道让各诸侯有多么感到恶心了。
  如果不是晋国硬要庇护鲁国,鲁国又没有周王室给予的特殊定位,信不信周边的国家早就联合起来将这货给灭了?
  所以,拳头伤人也就那样,动辄嘴贱才是最可恨,亘古至今就是一个不会变的真理呀!
  作为元戎的吕武不光要看着自己的家族,还要关注晋国各家族,连国外诸侯都要盯着,充分体会到了身居高位的不容易。
  有德无才而窃居高位必有祸事,同样是一个真理。
  有了诸多成就的吕武当然是一个有德的人,要说能力方面的话,不管别人是怎么看,他自己只觉得比较一般般。
  不是凡尔赛,也不是自谦,一身神力是老天爷的赏赐,办成了那么多事大多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取得的成就,换作一个种花家体制内的人,又或是真正双商高绝的人,一定会比吕武玩得更漂亮。
  现在晋国这边负责卫国邦交的“卿”是中行吴,他被吕武召唤到家中。
  “如卫先君归国,我将如何?”吕武问的是最不想看到的局面。
  其实,不能说现任的卫君卫秋是晋国扶持起来,晋国有那个能力却不会去做。
  卫君卫秋原先在国内名声不差,卫国驱逐了卫衎之后,举行了一种很古老的共议,推举卫秋接任君位。
  以为卫秋愿意丢掉大河以北的城邑吗?又或者说,当他愿意当晋国的一条狗吗?还不是情势逼人啊!
  看看鲁国一再吃败仗却一直在开疆辟土,谁要攻打鲁国都要事先取得晋国的同意。
  所以,鲁国当晋国一条狗有什么不好的?多少诸侯想当晋国的忠狗,晋国还不要呢!
  现在的中行吴没有多少精力去关注卫国的事情,其中还必然会将齐国给牵连进去,处理起来还不知道要死多少脑细胞,又要进行多少细节上的操作。
  “我将派人往卫国警告师曹。”中行吴答道。
  这个“师曹”是谁?他是卫衎的一名乐师,曾经因为教导卫衎的嬖妾学琴,被责打三百鞭。
  目前师曹跳得很欢,不知道是想逼死卫衎,还是被打出了感情,真要将卫衎重新接回卫国。
  春秋时代的乐师地位并不低,有相当多的乐师还很喜欢搞事情,一般是作为某国国君的“卧龙凤雏”角色,利用亲近关系来蛊惑国君,有些人成功华丽转身变成重臣,更多下场并不美好。
  吕武不置可否地笑了笑,说道:“荀氏、中行氏需调兵西向。”
  魏氏的主要封邑集中在晋国的西境,东边只能算是次要封邑。
  当前,魏氏在西边扛住了韩氏和智氏的进攻,有点要反攻倒算的趋势;魏氏东境的城邑则是在荀氏和中行氏私军的打击下,以一种很快的速度在沦陷。
  “这……”中行吴肯定不乐意,拒绝又不敢。
  吕武为什么要将魏氏、荀氏(中行氏)和赵氏安排到晋国东境去?里面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让魏氏将重心转移过去。
  现在要不要打死魏氏尚算不确定,韩氏和智氏联合起来扛不住魏氏,单独让荀氏和中行氏占尽便宜,不但不附合阴氏的利益,可别搞得最后赔进去了智氏和韩氏。
  中行吴当然知道西境的战况,有没有埋怨韩氏和智氏的不中用就不清楚了。
  他拖了一个很长的尾音,眼见吕武没有改主意的迹象,答道:“愿从元戎安排。”
  “非也。”吕武很严肃地说道:“智氏乃是荀氏小宗,你为荀氏之主,焉能不救?”
  操!(一种运动)
  一点便宜都不给占啊?
  偏偏中行吴又无话可说。
第715章
反正就没一个好人呗
  明明是自己家的事情,弄到需要外人来提醒,不觉得丢脸,还要提醒者付出人情?精明不是这么个精明样子的。
  智氏现在很弱,只是再怎么弱也曾经风光过,尤其失去智氏让荀氏一度很尴尬又丢人。
  如果荀氏能够重新将智氏纳为己有,不要看智氏成了蚊子腿,无论是从内部人心方面,还是外部的看法上,对于荀氏绝对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这么说吧,春秋时期分家才是一种主流,一般是主宗会有一些小宗,他们虽然分家却依然保持步调一致,因此也不算是一种分家,更趋于保持紧密关系的开枝散叶。
  曾经作为赵氏小宗的邯郸赵,他们在赵氏有难的时候选择冷眼旁观,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却不是赵旃成为“卿”就能压下一系列影响,相反是赵旃失去卿位就轮到邯郸赵各种难受和被排斥了。
  智瑩主张智氏从真正意义上脱离荀氏的影响不比邯郸赵的所作所为低多少,很直接地打击到了荀氏作为一个强族的威信,又致使荀氏内部人心涣散,整得荀氏明明体量非常庞大却做什么都软绵绵没力气。
  那是一个并不难理解的状况,就像种花家的军阀乱战时期,能说种花家的体量小吗?不能够的。因为非但没有扭成一股绳,内部还争得你死我活,怎么跟外人斗呀!
  是,没错,智氏已经弱得有点不像样,问题是中行吴将智氏重新收服,等于让荀氏恢复完整。
  知道干了那种事情的意义吗?
  谁干了收复失土,使得国家的疆域金瓯无缺,注定会成为背后有功德轮的伟人,也必将使得这个国家的子子孙孙铭记并纪念。
  而在荀氏和中行氏众人看来,重新收服智氏的中行吴无疑会成为家族的大英雄,他们一旦服气了,会让中行吴能够对家族的力量如臂使指。
  回到家里的中行吴没有做任何耽误,唤来家臣下达命令,写上文书以及拿出调兵信物,要求家臣用最快的速度执行。
  得到消息的荀家、荀会和中行喜赶了过来,由中行喜进行一连串的提问。
  中行吴一一给出答复,喜形于色地说道:“不枉我(家族)归服阴氏,元戎果放开锢禁。”
  什么意思?
  智瑩死后,荀氏是有很大的机会能够重新将智氏收回来,碍于外人所知道的是智瑩拜托吕武庇护智盈,等于智氏受于阴氏庇护,荀氏就产生顾忌了。
  道理就摆在那里,世人皆知智氏受到阴氏的庇护,荀氏再把智氏给吞了,是想跟阴氏便为仇敌吗?所以没有取得吕武的同意,哪怕智氏本身想要归于荀氏,中行吴也不敢接纳的呀。
  “我先行使元戎以为有所动作,再臣服之,果是一步好棋。”荀家现在是彻底服了中行吴这位新家主了。
  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倒是会有无缘无故的恨。
  荀氏一直表现出听命于阴氏的样子,实际上荀氏和阴氏都很清楚一点,双方的关系只是从政治需要的角度出发,从来都没有进行真正的捆绑。
  这种联盟谈不上什么可不可靠,双方一旦失去制约会立马成为敌人,远比保持距离再翻脸的后果要严重得多了。
  偏偏中行吴需要有一个靠山,无疑吕武是中行吴觉得合适的靠山,才有了中行吴一副唯吕武马首是瞻的局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40/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