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9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72/1090

  说到底,春秋时期就是那么一回事,再多的羊也只会是羊,不是无法变成狼,所需要耗费的代价和精力远超想象,并且还不一定有什么效果。
  现在的社会是个什么情况?一个家族由家主说了算,话语权的下限到家臣就算终止,下面的人不能说是天性有奴性,该是长久的社会规则没有他们说话的机会,反抗也反抗不了,时间太久也就成为一种桎梏了。
  不因为什么原因,只讲一点就足够了,普通人是一盘散沙,哪怕是凑起一股力量,他们面对职业军人组成的团队也是被碾压的命运。
  从来没有普通人反抗成功的例子,他们一再被反复灌输反抗只有失败的思想,反抗情绪自然也就高不到哪去。
  谁最先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喊的人,他真的就是个底层的平民吗?
  他叫陈胜,字涉。有表字?什么时候平民能有表字啦?以为是宋或明啊?哪怕是宋或明,有表字也需要家资能够读书。
  那可是先秦啊!有表字已经足够说明高人一等,陈胜还能成为服徭役的领队,很能说明老陈家并不是什么普通人,起码也是一个地方豪族的级别,并且祖上绝对阔过。
  然后,开创汉帝国的刘邦是什么成份?他的家庭如果平凡无奇,老爹怎么能娶小妾,本人又哪来的资格当亭长。
  萧何担任县里的要职,为什么不敢当首领?只因为他知道刘邦是沛县豪强,并且还是黑涩会头子,敢争当老大会落得个死相极惨的下场。
  反正一直到朱元璋之前,没有底层成功上位的例子,是一个都没有!
  除了朱元璋之外,历朝历代没有一个好出身,又或者是出身不够,必定会得到一个“为王前驱”的下场。
  吕武做一些事情可能会显得手段很阴暗,比如一再助长范氏的野心那些事情上。
  他再怎么样也知道社会的发展过程,善待占了绝大多数的底层,其实就是为了一种平衡,说白了就是制衡中上层阶级。
  在临出过门之际,也就是大军抵达“虎牢”,等着一声令下侵入郑国的地界前,吕武需要先处理好家族事务,再将国家各项事情的相关指令发布出去。
  首先,吕武要做的事情是命令中行吴正式入侵卫国。
  这一次,吕武没有限制中行吴应该怎么打,需要打到什么程度,小小教训一番,还是打一场灭国之战,全凭中行吴自己拿主意。
  而中行吴完成在卫国的军事行动之后,他们这一路的晋军还要前往攻打齐国,遏制齐国试图再一次攻灭谭国、纪国和莱国的军事行动。
  吕武进行放权对中行吴来说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能做到什么程度看中行吴有多大的能力,又愿意投入多少实力了。
  有那么一句话叫天有不测风云。
  不是晋国国内又发生什么事情拖住了吕武率军南下的行动,是真的有不测风云,明明没有到下雨的季节,一场一下就是半个月的雨季让大军驻步在“虎牢”动弹不得。
  雨并不止覆盖“虎牢”这片范围,四方传来的消息显示,“新田”、“沫”、“桃林塞”、“阴”都有下雨,区别只是雨势的大小不同。
  另外,晋国之外的列国也是大部分处在降雨季节,尤其是以雎水全河段的雨势最大。
  “宋境内出水患,两万北上救援卫国大军于‘滑①’遭遇洪水冲刷,幸存者不足五百。”吕武没有幸灾乐祸,要说愉悦则是肯定会有。
  那个“滑①”本来是个诸侯国的名字,后来这个诸侯国消失在历史长河。他们有过迁徙,也就在晋国这边有了一个叫“滑②”的地名。
  曾经郑国趁晋国与楚国开战之际去偷袭的就是“滑②”,但“滑②”在范氏侵占郑国的“祭”地之后不再作为边境城邑了。
  代表周天子率军跟晋军要一起南下的姬辊找到了吕武,说道:“天公不作美,或是警示啊?”
  这家伙是谁?是名不副实的东周君呗。
  之所以说名不副实,主要是只有名义,没有实际的食邑以及臣民,更别提有自己的军队了。
  等哪天像是什么东周君或西周君名副其实的时候,也是周王室尊严扫地的那一刻。
  简单的说就是,周王室已经衰败成那模样,一些在周天子麾下混日子的贡品还是会自己搞内乱。
  吕武已经得知“斗首”的战况没有问题,甚至士匄面对诸侯联军还处在胜势,决定南下有给诸侯增加压力的用途,路途上的行军速度会进行控制的。
  那个,姬辊说了什么玩意?
  来自上天的警示???
  这是指晋国在进行的是一场不义的战争咯!?
  周王室老早就对晋国感到忌惮,先后试图扶持卫国和齐国,才有了卫国和齐国先后不断给晋国搞幺蛾子。
  可以想象周王室并不想看到一家诸侯独大的局面,他们发现晋国没有因为内乱而变得衰弱,相反晋国展现出来的军力远比以前强盛,逮住任何机会都想制止晋军南下呀?
  姬辊看到吕武脸上的玩味,一下子心脏像是被攥住那般,屏住了呼吸。
  吕武不想讲其它废话,沉默了一小会,继续说道:“宋、郑、齐、卫盟楚,叛周也!”
  姬辊还是屏住呼吸,脸色看上去都有些青了。
  “我资助天子诸多,公卿得我家好处亦多,你等若有良知,焉可欺我?”吕武问道。
  姬辊等吕武的视线转移开才恢复呼吸,一时间大口大口的吸气,看样子是被吓了个够呛。
  “兹事体大,阴子三思啊?”姬辊说话带着颤音。
  讲的是什么事情?
  反正没到周天子赐祚肉给吕武的阶段。
  周王室害怕的是晋国在这一波灭掉几个国家啊!
第745章
顺路灭一国???
  一场洪水让宋国没了将近两万将士,不止对受难者来说是天灾,对于整个宋国来说也是一次天降奇祸。
  如果迷信一些,宋国君臣就该立刻反省自己是干了什么事情,遭到老天爷的这一种惩罚。
  而在春秋时期,人们还真的有点迷信,导致已经有宋国的贵族在反思跟晋国作对是不是忤逆了天意。
  大范围的降雨中,宋国遭到的天灾最为严重,撤军要回国的卫军,以及想要前去助战的楚军和齐军,他们倒是没有遇上洪水冲刷,驰援卫国的行动则是被迫停止了下来。
  现在看的是卫国跟晋国的边境雨势先停,还是楚军、齐军和卫军所在的区域先停下雨势。
  一旦是卫国跟晋国的边境的雨先停下来,早就陈列在边境的晋军肯定会先展开攻势,一切压力就要卫国自己去扛了。
  换作是楚军、齐军和卫军这边的雨势先停,他们就能够及时赶到卫国,将会极大增强卫国抵抗晋国入侵的实力。
  失去了大河北岸城邑的卫国遭到沉重打击,他们试图夺回北岸的城邑不止是感情上的需要,没有了北岸城邑和人口的卫国变成了一个三流国家,能拿回那些则是有望奔向二流强国。
  打从事实上来讲,晋国是从卫国那边夺取了城邑、人口和资源,卫国君臣想夺回去一点毛病都没有,欠缺的只是实力。
  这个事实教导了当今天下的诸侯,给他们再次阐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周礼正在崩坏,世界进入到拳头大才是有理的时代。
  下了大半个月雨的“虎牢”终于迎来了晴朗的天气。
  当然,雨是不再下了,军队却无法立刻开拔行军。
  经过半个多月的雨水滋润,大地的水份太过于充足,泥土会变得非常松软,反复踩踏势必让地面变得泥泞不堪。
  所以,一般大军会等待五天到半个月左右,时间间隔的不同取决于是在什么区域。
  有些地方哪怕是雨势停止,地表的水份没有那么快蒸发或是深涉入深层,类似于湿地的环境会维持非常久。
  诸夏这边的地理气候已经算是非常不错,湿地和沼泽地带也就那么几片区域,更多的地方雨过天晴就会恢复如常。
  在等待泥土水份没有过量的那一段时间里,姬辊多次找到吕武,一开始会讲一些莫名其妙的话,后来变成换着方式给自己讨好处了。
  周王室之所以衰弱下去跟异姓无关,除了几任周天子太会作死之外,内部的公卿以及外封的诸侯才是削弱周王室的主力。
  拿郑国来说,曾经某代郑君是周天子宠信的诸侯,偏偏就是那个受到周天子宠信的郑君拿着周王室的好处壮大郑国,干的事情不是维护周王室,选择不断给周王室拆台。
  为了一再博红颜一笑弄烽火戏诸侯的那一任周天子?现代有些史学家推翻了那种说法,重新定义那位周天子是要重振周王室,遭到了诸侯的抵制,并且还用笔给抹黑了。
  吕武不知道以前的周王室怎么样,一再跟姬辊交流下来只有一种认知,认为周王室的确是没有救了。
  为什么?因为带着使命的姬辊只是稍微尝试,遭到反驳就会立刻闭嘴,然后想着法子给自己搂好处,才不管周王室的未来会怎么样。
  事实上,曾经能够从某种程度影响晋国的单公姬朝也是那样,不过姬朝是单国的国君,对自己的封国看得远比周王室更重,没有什么能够指责的地方。
  是的,诸夏这边有个单国,势力范围应该不会超过三十里方圆。这样的管辖面积,说白了也就晋国一个偏弱的中等贵族控制范围,单国人口以及财力可能还不如晋国的中等贵族。
  以前的晋军南下会刻意去经过单国,多多少少会派人去单国采买一些物资。等晋悼公姬周薨逝,晋国这边也就断了从单国采买物资的动作了。这件事情将“人走茶凉”表现得淋漓尽致。
  雨停了,该等的时间也等了,不出意外“斗首”那边的交战应该重新爆发。
  有了大半个月的时间,算一算列国要增兵的话,离“斗首”近的诸侯国援军应该已经在半路上了?
  在这个交通不便利又没有无线电联络手段的时代,干什么事情都快不起来。
  列国要增兵,需要先派人回去通告或请示,国内再下达征召命令集结士兵,仅是这个过程就会显得很漫长。
  拿晋国的阴氏来说,征召的命令在“阴”下达,三天之内大约能聚起七千左右的士兵,十天之内聚拢三万左右的士兵,一个月则能挖掘完潜力。
  这个还是“阴”城的聚居点比较紧凑的关系,换作是在“霍”地突然下达证照命令,能在一个月内聚集两万在有效指挥链的军队,算是要烧高香了。
  而阴氏自有制度,远比其他家族要高效得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72/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