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天堂(精校)第2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8/402

  方信吩咐地说着:“今日,风大人有话与我说,就不要一起来了。”
  侍女应了一声,片刻之后,宴席就摆好,二人入座,风适不动声色,目光一扫,见得桌上,不过七八道菜,式样也多是家常,当然,这不是怠慢,大家都知道,方信以前好美食,但是自上任巡抚,掌一省军政以来,就如此用餐。
  二人拿箸,略喝酒吃菜,方信就笑地说着:“风先生一向有大才,平时处事也素明快,这次专门来找我,想必有大事与我说来。”
  “是,主上,今日下官前来,是冒死说话,想与主上说今世之道。”
  方信漫不经心的笑意,顿时凝固,并且转为端容,慢慢将箸放在桌上,不喜不怒,不疾不徐说着:“愿闻其详!”
  “天下崩乱,先帝早崩,遗诏说高相弑主,虽不中,也不远矣!”风适也放下筷子,静静地望着方信。
  方信端坐,凝神倾听。
  就风适说着:“先帝仁孝诚敬,明理精一,如是能亲政,或可治乱于阴阳运行,然无论何因,却已早崩,这或是天意!”
  方信听到这里,顿时上了心,身子一倾说着:“风先生,你说下去!”
  “下官读书数十年,也曾略明圣贤之道,昨日读书,却翻到了孟子一章,里面说着——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下官仔细揣摩,掩卷叹息,是有少明,这句,却正是今世之道也!”风适认真地说着,眼睛直盯着方信。
  听到这里,方信就心中一惊,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出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难道此人暗中得知一些消息,却来责与他?不过方信却也一时不动声色,听他继续说下去,看他到底有何要意要说。
  “高相不顾明宗之恩,专权横行,更至于危害先帝,可所谓失道,致使天下纷乱,百姓流离失所,道死者不计其数,其是始作俑者,待得日后宇内重新混一,其人必遗臭千年,其族必覆灭耳。”
  “无论先帝之死,与之是否有关,都不免此祸,现虽行机密,然后世安能不知?大人可见篡权者能长保乎?何也,得国不正,天下不服矣!”
  听到这里,方信却是点头,的确,高明统的权力基础,来自于朝廷,反过来篡权篡位,自古以来,从没有长久的,这个世界也知道的王莽、曹操、司马懿、杨坚,都是如此。
  这个世界不知道的赵匡胤,虽然杯酒释兵权,瓦解了危机,但是却也导致国运不昌。
  “今诸王并起,创宗室起兵之大例,主上,下官冒死而说,战与不战,都并无多少区别,何也,诸王如是少动,等高相若行大逆,那时震臂一呼,讨伐不臣,天下响应,而此时,先帝之子登基,天下观望者多矣,胜,入京置幼主何地,不胜,天下宗室拔起,大楚根基摇也!”
  “今天下未曾大乱,始作俑者,必无后乎!下官冒死进言,唯本心故,望主上明见!”说罢,风适起身,长跪在地。
  方信仔细揣摩着他的话,突然想起了自己欲派人领导起义的事情,顿时灵光一闪,冷汗淋漓而下,如果单说圣旨的事,这事隐秘性强,也许可掩得天下人之眼,但是如果派大量人员领导农民起义,为害天下,姑且不说功德的因素——单是现实来说,却怎么也不可能不泄露。
  如果天下人都知道自己一心谋乱,导致生灵涂炭,那深受其苦的地方土豪门户,岂不恨死了自己?安能收天下之心?
  就算一时隐瞒了,夺取天下,但是后世千百年后,自己也要背上个“枭雄”二字,那时,自己著的李氏六书,以“仁”为道,反成为了历史的笑话!
  想到这里,冷汗湿了背,虽然风适说的,和他理解的完全不是一回事,但是他还是连忙亲手扶起风适,说着:“若非风先生所言,吾必成大错,先生大才,必有教我!”
  这时,君臣的心意都已经明白了,聪明人不必多说,风适略加推辞,就是说着:“主上著六书,士林虽童子也知其名,而且十数年来为官清正廉明,处处造福一方,这为政之道,足矣,现所欠者,唯军望耳!”
  他的意思是,方信现在,在政治方面(文官)方面,已经很足够了,谁不知道著六书的李睿这人呢?日后一旦时机成熟,投靠的士子不要太多!
  “军望,莫非我军不强?”方信略有些奇怪。
  “非也,主上八万军,精兵强将,虽人数稍嫌不足,单是军论,天下无几人可匹,只是,此还非主上之军!”
  见方信还有些迷惑,他从容而说:“主上得此军者,来自先帝之旨,虽主上英明,处事果决,前几日也有小胜,依附者日众,但是综其全军而言,尚未全归心,安能大用之?”
  这句话说到了点子上了,方信一细想,的确如此,虽然由于自己权谋,分化,控制,吸取,已经控制了全军,就算造反也可勉强用之,但是如果说全心全意服从自己,却还差上了许多火候。
  “治军者有三,权、势、心,主上已得其权,却还未得大势,何也,天下虽乱而正统还存,凡动者都是乱臣贼子,而其心也是,安昌百万军民,其心在何处,杀蛮司,复家园,主上也没有能办到,不可谓已归心!”
  “那先生的意思是?”
  “主上,只要吸流民,深屯田,以收民心,又修兵甲,以聚实力,暂观中原变化,而以大军收复安昌,以扫其贼,安昌蛮贼虽强,但毕竟人数不过六十万,而且十数年来,壮丁死者多矣,攻时还可齐心,但若是反而守之,其蛮各部,各有领地,各有私心,安能共图?主上可各个击破。”
  “先帝委主上之任,就是收复安昌,如是能为之,千古之下,尽其臣职,无愧于大楚,并且百万军民得以归家园,岂不归心?而盘居于安昌全省,有草原养马之利,一旦时机而至,十万铁骑可横扫天下,岂不易哉?”
  方信这才知道,何所谓纵横之国士了,这个时代,交通、信息极不方便,一个书生,一个小吏,能得到的消息很少,又以讹传讹,互相矛盾。
  能透过这些迷雾,将天下大势把握得如此准确,又说出了自己的隐患,果是了得,当下闻言大喜,绕席执风适之手:“风先生真国士也,吾以前还怠慢于你了。”
  这话一出,以风适的修养和沉静,脸上也不由得流露出一丝喜悦。
  君也择臣,臣也择君——不过,他立刻收敛了精神,从容跪下,侃侃而言说着:“主上不以臣为卑鄙,拔臣于草莽之中,臣当效死以报!”
  “恩,先生大才,不过讲武堂,你还不能退,先委屈着一段时间,等日后位置多了,就好安排了!”方信笑着:“想来想去,先只得如此,不过先生以后可直入幕府,专书可直送于我,今之大功,先记下,日后再赏!”
  风适笑地说着:“主上这心,正是老成谋政之心,金石之言,臣如果仅是说些冒言,就得恩上进,也是作了小人了!”
  两人都是一笑,起身,方信笑地说着:“说来这样多,却还没有吃饭喝酒,今先生就多喝一杯。”
  “主上赐之,下官安敢不受?”
  于是两人就一起吃着,嘴里嚼得又响又脆,但是虽是气氛热烈,方信却也不是听了别人的话,就全盘相信的人,他仔细想来,中原的确还没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至少要等得天下大乱,让高明统废了小皇帝篡位才可——那时,他起兵,就不但不是乱臣贼子,反而是清天下了,后世谁也说不上错来。
  但是要打安昌蛮司,的确是战略上的路线,这安昌蛮司很像地球上的满清,因此方信一直有些顾忌,不过给他一点穿,说的也是。
  满清当年,努尔哈赤是以十三副铠甲,部众三十人起兵,逐渐吞并了其他部落,降服建州、海西、“野人”数以万计的女真,建立后金国,登上女真王的宝座,因此是打下的江山,其满清八旗编制相对森严。
  但是这个世界的安昌王,却是因为汉蛮矛盾而推上去的,虽然此人英明神武,但是终因为不是打出的江山,所以下面还是各个部落,只是共奉他为主。
  如果再等三十年,经过他儿子甚至孙子辈,不但人口繁衍,而且权威也根深蒂固,说不定可与满清相比,但是此时,远远不如。
  关键就是,必须使安昌王转攻为守,一旦能如此,安昌王的权威下降,各部落都有自己的地区,不可能同心而守,自可各个击破——虽说如此,七万蛮司兵,就算其中只有一半是骑兵,自己也必须十万兵才可达到这个效果!
  自己派人直接乱天下的政策,是不行了,但是仅仅派人主持对各地各个势力的渗透,却也是未可厚非,这谁也说不上什么来,那计划就要修改了,方信一念如此,顿时有感,当下抬头而看,却见得虚空之上,本来冲天的血光,顿时减了七成。
  这却是因为方信不再祸乱天下,自然这罪归不到他的身上,至于先前圣旨的事,这作已经作了,也没有办法了。
  等一餐用完,方信又赏了百两银子给他,然后就立刻召见了长吏沈轩,实际上方信这事,长吏沈轩岂是不知,他恭谨地听完了方信的原话,观察着方信脸色,揣摩着心意,等听完了,心中已经有数了,立刻起身跪下谢罪。
  “何如此?”
  “臣一是谢罪,没有考虑到主上的千秋之誉,险些误了大事,其次是恭喜主上,得此良才,是主上之福!”这句话说的真是滴水不漏,方信都心中暗暗佩服,叹地说:“起来吧,你之才,你之心,我是最信的——那你觉得如何?”
  “现在中原的确未曾大乱,但是却已经不可挽回了,如臣说来,最多只有三年,主上收复安昌,以收百万军民之心,是至理,退为社稷之臣,进可以此窥天下,却最是适宜,但是也必须在五年之内,不然错失良机。”
  “以臣来看,如行此策,唯在于军屯,主上可大举派人引得流民进安昌,进行军屯,只要军有十万,就可彼消我长了,况且步步为营,就算到了中途,也可防御,并且出兵于中原!”
  沈轩到底不愧是老臣,不加以辩解,却立刻想出了办法。
  方信大喜,就命修改计划,等写完,以推行之!
  
  第170章
今吾策民来
  
  五月春夏之际,昨晚下了一场雨,还有几分凉意。
  方信亲策骑而行之,此时,亲骑除了军中传令,集中的也有二千,都是八万人中提拔出来的悍士,毫不比蛮骑逊色,甚至过之,可惜的是数目太少了。
  骑兵人人带着骑枪,马匹上又有弓矢,二千骑踏步于荒野之上,方信扫地而看,只见野花丛丛、芳草连绵,低丘平原之地,原本是良田所在,却空野寂寂,不见人迹,偶有几个小房,也隐没在隐蔽处,一路而来,见得也不过十数户。
  堂堂建成郡,想不到变成了这个模样了?方信见此也不由产生感慨。
  突地,远处出现了数骑,这很明显是蛮司骑兵的探子,方信熟视无睹,只是望向了更远处的那片土地——那里,本应该是郡城所在地。
  可是现在,郡城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城墙都倒塌了,虽然才二年时间,但是却已经在城中缝隙中,长满了草,使这废墟,染上了绿色,并且不时有着动物出入。
  “主上,那就是郡城了,当年建成郡城中,有十六坊,户三万户,如今,却已经变成了一片黄土了。”说话的,是姜清柏,三道子县县令,从属于建成郡:“却是主上先前利用县城抵御,蛮王下令将附近县城和郡城全部销毁之致!”
  “恩!”方信收敛了自己的心情,这连绵百里荒芜人烟,也可,白纸之上,正好绘图,在这一片静寂原野上,心中却涌现出豪情。
  经去年一役,蛮王之兵,倾其兵,不过七万,而身后,已经是六万虎狼之师了。
  想到此处,心中一片平静,淡然说着:“令大军至此扎营,本抚倒要看看,蛮王敢于出兵否?”
  调集七万兵,并不是那样容易,特别是各部损失很大时,方信这次出击,相对突然,如果直扑而攻其要害,各部为了生存,快速动员是可能的,但是现在,只是出了一百里,因此利益上,涉及到的部落寥寥,蛮王想集众而攻,没有一个月是不行的,除非是蛮王率少数精兵直扑,以突袭来获胜,但是在方信对此早有准备的情况下,这只是徒然。
  “是,主上!”姜清柏应着。
  二千骑返回营地,策回二十里,就见得了数万军营连绵。
  大军扎营,自有章法,军营四周,扎起临时木墙,取树干,一排长一排短,把树干底下烧焦以后埋二分之一入土,长树干排成紧密的一排在外,短树干排成一排在内,然后在两排树干之间架上木板,分为上下两层,这样长树干长出的部分就成为护墙,木板上层可以让士兵巡逻放哨,下层可以存放防御武器和让士兵休息。
  并且军中,以营为单位,二百五十人一营,营帐两两相对,在营帐的周围和营区之间要挖排水沟,严禁士兵在各个营区之间乱窜,而各营中,二百五十人都是相互认识,因此陌生人根本无法深入,立刻被擒下——那种小说中,伪装成士兵混入靠近主营的作法,只是一种笑话。
  方信没有直接入营,直观其后的流民营,这个流民营的规模是一万,建设就粗拙了许多,但是规法还是军法而行,所以还是井井有条。
  规模一万,是经过计算的最好方法,其中还有一千工匠,真正的户数只有3000户,分成了十二个棱堡,由于地处前线,因此密集度相对大,以相互防御支援。
  流民营粗拙,幸亏这时春夏之际,又因为长途跋涉到本省,老弱病残都被淘汰掉,剩余的多是精壮,所以就算是粗布刷上油脂,又削杆为支的简易帐篷,也可使到达这里的百姓得以存活下来。
  才到了流民营门口,就见得一群人涌了上来,行礼:“拜见大人!”
  一眼扫去,大部分是蓬头垢面,衣袍破烂的难民,这时正是中午,大多收营吃饭,因此啃着粗饼,喝着杂菜汤,唯有眼前数人却相对整洁。
  其中一人,叫袁程,据说是孤儿,幼年被收养在一道观中,也不多言,相貌也不怎么出色,但是衣着整净,特别是其气清明,虽经过沿途疾苦,但是眸子还是明如亮星,此时行礼,神情淡然无物,虽然不是第一次看见,也使方信暗叹,并且由于道士的身份,时有些符水治人的神通,在难民中有着很大的威望,方信上次遇到此人后,就立刻提拔成了这次难民营的主官。
  至于他身后这人,姓名杨霆,年近三十,据他所说,是七拱县中的主出身,少时颇有才名,被乡里视为神童,秀才之后屡次未能中举,从某友人处得知方信的事迹,决心变卖家产,举家投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8/4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