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天堂(精校)第2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3/402

  崔国周围都是山脉,进出困难,又没有海,因此以前,多依赖天然咸泉咸石,或者长途运输而来。
  朱新受了方信点拨和传下的技术,治水期间,大力开发盐井诸陂地,以凿井汲卤煮盐法,开创十六处井盐和咸泉,其实这一项,也是巨量功德。
  为了治水需要,也为了经济来往,朱新也修桥修路,开凿滩险,疏通航道,这些所作所为,影响还在继续。
  其实,朱新治水,朝廷也有拨款,朱新也不利用宰相大权强行取得国财,他实际上巴不得朝廷不拨款,以免分了功德。
  “恩,能解决六成,就可以了,下次就是益河,你先去益河,向水伯丁乐祭少牢,并且为之新建一祠!”
  “是,属下领命。”
  在这个神明非常密切的世界,水伯已经可享受少牢。
  《礼制》:“王与帝皆太牢,而诸侯皆少牢。”
  治水之前,建祠祭之,实是朱新老辣的手段,的确滴水不漏。
  看着他远去,朱新拿出一个镜子,对着自照,镜子之内,自己身后,金圈灿烂之极,比起以前,又厚了一倍有余。
  这是方信成了地仙后,特地一次召见与他,让他见证了地仙果位。
  的确,当方信那半亩清光照耀时,朱新直感觉到如天地宇宙就在面前,不由产生敬畏之心,而当上宰相的得意,一扫而光。
  有世以来,古往今来,地方之为父母官者,甚至为王为帝者,不知几何,有的甚至连姓名都无稽可考!
  富贵之事,宛如流水,一去不回。
  唯靠修此大渠,而建万世之功,才能与世不朽。
  这镜子,是方信成了地仙后特制,并且赐予他,能观得功德之光,甚至还可计数,如今已有一百五十万功德。
  说实际的,见到这数字时,连朱新自己都有些晕眩,用镜所照,平时那些道德之士,也只有数千余,多者万许数万罢了,安能与之相争?
  直如萤火和星月相比罢了。
  想到这里,朱新不由哈哈而笑,心想若是大功告成,哪怕是白日飞升,都有可能!
  
  第212章
治水所见
  
  一辆马车前行,在那些乡间小道上。
  乡间小路,马车行进得很慢,这是因为全部是泥路,虽然没有下雨,但是也不能行得很快,方信和萧冰,这时收敛了光辉和丽色,变成两个普通的少年少女。
  却是萧冰终于成就五阶,了却了心愿,去掉了压在心中的一块巨石,出来散散心。
  此时,真是夏天,道路两边,都是一排排碧绿整齐的田野,而水渠之中,是清清河水,却是临江和东水工程完毕,虽然还没有蜘蛛网一样开出水渠,但是附近已经变成了水田,绿油油,长势喜人,荡起一阵阵涟漪一般的波浪。
  大批农民在农田中耕作,脸上露出一丝喜色,而在天空,一些鸟类正欢快地飞翔着,寻找着属于它们的美餐。
  时到中午,车夫徐徐而进,前面就是一间农舍,虽说农舍,却也有三间大屋,比起周围的人,要好上许多。
  方信就笑地说:“这间房屋里有个读书人,我们可借着用一餐。”
  萧冰虽稍稍改了容貌,化为普通少女,但是举手投足之间,还是露出那种丽光,她听了,笑地说:“你怎么知道?”
  “很简单,你用灵眼观看,大凡普通人,白昼为了生计而奔波,晚上累得就是一觉,偶然就作些吃喝性欲之没有栽培,所以你见之,必无丝毫光色。”方信指点地说着。
  萧冰听了,也用灵眼看去,果然,除了身心那一点阳气发出的萤光外,除此之外,都没有任何光彩。
  “那这个呢?”
  “读书如果不入味,仅仅把它当成知识,却也读不出什么气象来,但是读书人如以理为真理,心心相印,渐渐气定神宁,神清彻明,胸中所读之道理,却会自动吞吐光芒,升而出现。”
  萧冰听了,果然,见得房间之内,一个人形之上,有光一尺,色彩缤纷,宛然锦绣,心中大是谈服,灵光一闪,问着:“当日王庐,也有此像?”
  方信笑着点了点头,又说着:“据说大文豪,大诗人,其气高可一丈有余,内在纯粹,几与星月争辉,不过这种人,也是罕见,我还真没有见过,不敢妄语。”
  谈笑之间,就到了门前,车夫自去打点,没有多少时间,一个年轻人从里面出来,果然有种隐隐的气度光泽,只是脸色蜡黄,必是营养还属不良。
  方信下了车,行礼说着:“这位兄台,我等行车路过,可容暂息?在下方信!”
  那年轻人苦笑地说着:“小人钱浩,贵宾来临,不胜欢喜,只是我这里杂乱,还请房间里的确杂乱,到处是一些农具,简单而结实的家具,还有谷糠、麸皮若干,也放在房间之内。
  萧冰却是不识人间烟火,问着:“这些东西,是喂家禽的饲料吧?”
  钱浩望了她一眼,虽然她变得普通,但是那种与身而来,透明而高贵的气质,却是难以掩盖,他不由苦涩地一笑,说着:“是!”
  方信却是知道,这些谷糠和麸皮,不但是家禽吃的,更是人吃的,农村里自古就有“糠菜半年粮”的说法,赶上青黄不接,或者荒年时,也是被人当作救命粮来食用。
  当下就扯开了话,主宾坐下,上的是粗茶,这时方信和萧冰,却脸色不变地喝着,一点也不觉得发苦发涩一样。
  而这时,两个妇女也进来,一个年轻,一个年老,都有面有饥色,显是婆婆和媳妇。
  方信却是知机之人,取出一两银子,说着:“今日来你家休息,吃过中饭,这些银子,却作饭菜之费。”
  一两银子,顿时使两个女人眸子亮了起来,这婆婆顿时脸色转好,说着:“我家还有七只鸡,就杀鸡招待先生了,再去邻居兑些新米来。”
  说着,就接了过来,这等农家,自己挣扎在温饱线上,却不会故作推辞,拿了之后,还检查了一下成色,有些尴尬,方信却是一叹,这又有何尴尬之有?
  为了生存,不要说区区一两银子,再多又何妨拿下。
  外面的院落,以栅栏围着,种着蔬菜,园中还有一颗果树,方信徐徐和他说着话,问着他读了什么书。
  “学生却是读了六疏志。”
  “六疏志的确是好文章,是敦敏先生所作,不过,根子还在戴学正论,你要正本清源,还需读此书才可。”
  方信稍一思考,就记得此书,当下清清和他说起来。
  钱浩只听了几句,顿时就全神贯注,他是把书本当成真理来读,一句一字都揣摩其中道理,并且心心相印。
  正是这种虔诚,所以一旦有悟,立刻作用在身心之上。
  至于后世,一些人动不动就悟道,实是可笑,如非把身心寄托在真理上,悟了又怎么样,无非是纸上功夫。
  其中一些疑问,盘旋在心中,自启蒙而来,已有十数年之久,怎么也无法解读,如今就细细一说,顿时如醍醐灌顶,疑难之处,就如破势竹,一一了结,当真是“十年迷惑,一日闻道”,如痴如醉,那一尺光华,越发清明。
  就在这时,那门“吱呀”一响,却是自家的妻子和母亲回来了,妻子已经杀得一鸡,拿在瓦盆中端了进来,而老母子,是酒和新米,上面还吊着一条鲤鱼。
  方信微微一笑,就停口不说。
  钱浩身体一震,从闻道的喜悦中醒了过来,呆了片刻,才发觉回到了现实之中,却是恍然如失。
  萧冰一扫眼,却笑地说着:“原来婶子已经有了身子,初时三月,还需保养。”
  此时她天真烂漫,不受礼法所拘,却是随心所欲。
  这一话一出,房间里的人都是惊讶。
  老婆子先放下杀鱼,问着:“小姐说的,果真?”
  “是,不过才只有大半个月呢!”萧冰说着,她宛然说来,却有一种力量,使周围的人立刻相信了。
  一屋人顿时都喜得眉开眼笑,连钱浩也露出喜色,而这妻子怔怔的,突地流下泪来,她也有些感觉,却还没有把握,这时一说破,顿时就情不自禁。
  乡下结婚早,十五六岁就结婚了,而现在钱浩已有二十有四,其中已经七八年了,她久久没有孩子,却是在家中举步艰难,如果不是家贫,娶妻纳妾都不是容易的事,不然的话,早就生出事端来了。
  等反应过来,婆婆就抢步出来,笑地说着:“你只管作菜煮饭就是,重点的我来屋子里的人顿时欢腾起来,妇去做菜,肉香和米香,在里间,隔着布帘就弥漫开来。
  那婆婆就在外间干活,方信就闲闲问着些事情,那婆婆也是爽快人,奉到了喜色,连珠一样地说着。
  原来,家里祖上,也曾作个一个小吏,所以才遗了些书,家里原本有十五亩坡地。
  这崔国之中,山地多,却是七山二水一分田。
  田本少,而水田更是稀罕,话说三亩坡地产出,才抵得上一亩水田。
  说到这里,婆子喜滋滋地说着:“我家口子,去了作水工,开始时我还不同意,如今却因为识几个字,当上了队长,分得十二亩地,都是水田啊,不枉费三年的辛苦……哦,今天不回来,分的地不在这里,在那里看管着,来年租出去。”
  原来如此,要知道,一家之中,男人是顶柱,有田无人的话,也要荒废,主家男人出去了,这个儿子又读书,难怪这家过得辛苦,多有贫寒之色。
  说话之间,菜和饭就端了上来,此时间不比儒家的世界,女人还是可以上桌,方信和萧冰此时实际上不需要饮食,但是也吃了一些,草草吃完,又听见婆婆说着:“听说宰相也要修水利,条件同上,我家男人还可以再去,其他人就没有这个福份了。”
  方信稍有些诧异,问了问,原来,两次授田之后,朱新威望大增,百姓信之如神,都蜂拥而来想当民工。
  民工之苦,谁都知道,何况三年苦役不得回家呢?可是就这一个授田,就可使任何民怨都不成任何问题,一切难题,实是肯不肯分享利益的问题罢了,如是肯分享,高山可平,大海可填。
  可是朱新为了减少地方矛盾(毕竟在当地干活),又为了增加自己的威望和控制,命令以前的民工一概不收,收当地人为主,但是有着领导经验,队长以上的人,可继续留用,以迅速打开局面。
  这一切,都是方信授意与朱新知道,又由朱新根据实践发扬光大,其依据就是当年地球上“西进运动”,就一个土地授与令,就使西部原本地2万人口,在50年后,就增加到63万人,并且开垦出785万平方公里国土。
  方信记得,当时有些学者,还很有意思地“总结经验”,并且列出以下四条。
  (1)利用自然资源禀赋,实行梯度开发战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3/4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