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医(校对)第3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2/583

  中国能大规模养马的地方共有两处,一处在辽国,一处就是西夏的丹山马场。经过与吐蕃一个月的战争,杜文浩已经深刻体会到,在古代,要建立一直进攻性的军队,骑兵是不可或缺的。大宋军队强兵之路最主要的障碍,就是战马奇缺。所以,必须至少这两处马场中的一处,相比较而言,西夏的马场比大辽的更好。因此,与西夏的战争必须打,而且要早打早解决。
  杜文浩当然不可能把大辽会被大金所灭这个对未来的预知告诉他们,冠冕堂皇说道:“开疆拓土是我辈本份。我大宋的版图是历代最小的,大家难道不觉的羞愧吗?再说了,现在是西夏进攻咱们,不是咱们要主动挑起战争。面对西夏进攻,咱们还有的选择吗?只能奋起一战,保家卫国!”
  “杜将军所言差矣!”韩缜脑袋摇得跟个拨浪鼓似的,一脸讥笑道:“能花钱办成的事,干嘛要牺牲万千将士……”
  “闭嘴!”杜文浩厉声打断他的话,他转身盯着韩缜,瞪圆了眼睛指手画脚吼道:“我刚才说的,正是太皇太后授权卑职制定强兵方略的用意所在!太皇太后说了,她决不能容忍岁币继续存在下去,决不能容忍花钱买平安!太皇太后说了,钱再多,宁可拿去打水漂,也不用来买耻辱!太皇太后还说了,只有没骨气的软蛋,才卑躬屈膝去求和。——要求和,也是他们向我们求和!是他们向我们献岁币求我们退兵,这才是王道!这才是泱泱大国的国威、军威!”
  要论理争辩,论文笔口才,这些文人每一位都在杜文浩之上,自然是不服杜文浩的话的,只是,他左一个太皇太后,右一个太皇太后的,把太皇太后的想法添油加醋一通说了出来,连他自己都分辨不出到底哪一句是太皇太后的原话,哪一句是自己的想法了。他的这番话听到这些人的耳朵里,却都成了太皇太后的话了。
  这些人都知道杜文浩是太皇太后面前的大红人,青云直上从四品提刑官直接升到三衙都点检,更是为他而开了都点检列宰执的先例。凭这就知道他在太皇太后眼里的分量,自然谁也不会怀疑这话不是太皇太后说的,就算猜想里面可能有些水分,但基调绝对没错,顿时都沉默了。
  杜文浩转述太皇太后的话,已经点明了太皇太后在军事行动上是主战的强硬派。太皇太后如今垂帘听政,她的懿旨那就是圣旨,她的话那就是最终的决定。口才再好,他们也不敢跟太皇太后较劲。
  尤其是,在变法方面,太皇太后是保守派,而在座的除了王珪和杜文浩,全都是变法派,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在座诸位还能否在这个位置上呆着,就看她老人家的脸色了。这关口上谁敢跟她唱反调?除非不想保住这官位了。对于这些人来说,宰执这个最高领导层的职位,还是相当相当重要的,犯不着为是否在边境跟西夏打一仗而给太皇太后变法图强的雄心添堵。
  可是,刚才大家把话都说得太满,特别是章惇和韩缜,还跟杜文浩吵了起来,突然要转变态度,又有些下不来台。
  这时,王珪轻咳一声,道:“太皇太后虽为女流,却是意志坚定巾帼不让须眉的,她富国强兵的雄心壮志,老朽也是多次受教了的。咱们要报岁币和谈的方案上去,只怕会被打回来不说,还会让太皇太后以为宰执太过软弱,不堪己用啊!”
  王珪尽管没有直接支持杜文浩,但他的话比直接表态更明确,而且把最关键的问题点明了,那意思很清楚,太皇太后虽然是女流,生性柔弱,却是外柔内刚,但现在毕竟大权在握,又是刚上台,想干一番事业出来,正在三把火的劲头上,这时候谁给她找不自在,那就别想再呆在这位置上,太皇太后肯定会撤换的。
  见机最快的,当属右宰相蔡确了,他拱手道:“杜将军说得好!我军缺乏的,就是屡败屡战的求胜决心!我大宋比西夏人口多数倍,军队多数倍,钱谷收入更是多十数倍,我们耗得起,他们耗不起。战争是他们强加给我们的,不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也没得选择,只能一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本相赞同杜将军提议,出兵征剿!”
  蔡确的变化让韩缜等人有些尴尬,不过,这些人都是官场摸爬滚打惯了的,见风使舵的场面早就司空见惯了,立即换了个脸色,也显出了义愤填膺之状。
  门下侍郎章惇恨声道:“正是!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是可忍孰不可忍!卑职也赞同杜将军所言,出兵与西夏决一死战!”
  杜文浩诧然,这人变脸简直比翻书还快,刚才还指着自己鼻子驳斥自己的观点,转眼间便赞同自己的观点了。深谙为官之道,当真佩服。
  韩缜对见风使舵却也不陌生,那尴尬的感觉也就一瞬间的事情,立即也换了个忿忿的模样,说道:“是啊,西夏屡犯我边境,清靖之策只能是养虎为患。本官原认为我军孱弱,只怕出兵不易取胜,所以建议和谈。适才听了杜将军所言,才得知西夏却也是伤痕累累,比我们更禁不起战争。如果继续战下去,西夏必然受不住而主动要求和谈。那时候,我们不仅可以取消岁币,或许还能额外渔利也未可知。所以,本官也附议杜将军之言。”
  他们三人都转向了,另外三人自然是跟着跑了,纷纷大骂西夏,义愤填膺要与西夏决一死战。
  这个结果有些出乎杜文浩的意料,但这个结果却很让他高兴,脸上也有了笑容,拱手道:“诸位,咱们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但是,在战术上一定要重视敌人,现在咱们说实话还没有能力彻底击败西夏,所以还不是跟西夏决一死战的时候,不必扩大冲突范围和规模,只针对西夏进犯的地方进行反击就行了,不必扩大到全境进行全面反击。”
  王珪微笑点头:“以将军所见,此战该如何打?”
  “卑职以为,敌军以骑兵对我边境进行袭扰掳掠,先前我军只是追击敌骑兵想消灭他们,可是,用步兵追击骑兵,这本来就是不可想象的,是以己之短搏敌之长。莫不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好!”
  韩缜道:“你的意思是也用骑兵攻击他们?恐怕行不通,咱们的骑兵没法跟他们比。”
  “非也!”杜文浩摇头道,“骑兵斗骑兵,咱们明显处于劣势,也是以短博长。但我们的步军则比他们强,至少比他们人多!这是咱们的优势,只是,咱们以前没有充分运用好这个优势,进攻时总是兵分几路,分头并进。这样只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看上去漫山遍野都是咱们的人,很是壮观,但是效果如何呢?”
  这些宰执们几乎都没有带兵作战的经验,都摇头,凝神静听。毕竟,人家杜文浩好歹还领兵跟吐蕃打了一仗,而且以少胜多赢了,所以他说的作战经验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
  杜文浩扫了众人一眼,接着说道:“效果自然是差劲得很的了。咱们分兵几路,齐头并进,正中敌人下怀!人家虽然总兵力比不上咱们,但是人家军队大部分都是骑兵呀,有速度优势,能迅速集中兵力,形成局部上的兵力优势,先打一路,对咱们进行各个击破。与大辽的岐沟关之战便是最好的例证,当时我军兵分三路分头北进,辽军集中优势兵力先打东路,我军大败,造成了全线崩溃,另外,几年前的与西夏的灵州之战也是如此,咱们兵分五路,被西夏军集中优势兵力,先围剿其中一路,各个击破,大败我军!”
  宋朝用兵,讲究“将从中御”,也就是由朝廷闭门造车先制定作战计划,甚至包括详细的对战阵图,这项工作有时候甚至是皇帝亲自制定的,把作战计划制定好之后,交给帅将,让他们到了前线遵照执行。在古代通讯十分落后的情况下,用这种想象作战方式进行战术布置,显然是刻舟求剑之举,而派出的领军大帅又差不多都是不懂军事,只知道盲从的文人,自然遵照办理。
  两军对阵,种种变数太多了,军情瞬息万变,纵然是军事天才,也不可能预先一一料到,只能根据具体军情再制定对应作战计划,所以有句古话叫做“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但宋军的大帅一般都不敢违抗皇帝亲自制定的战略战术,只知道生搬硬套执行,这也是宋军为何屡战屡败的原因之一。
  对西夏用兵,作战计划一般是由枢密院制定的,对西夏的灵州一战的时候,韩缜刚刚当枢密院使三个月,亲自主持了整个作战计划的制定。兵分五路也是他的意见,听了杜文浩这话,脸上感觉有些挂不住,勉强笑道:“杜将军原来深谙兵法,佩服佩服。想必上过武学吧?精读的哪一部兵书啊?”
  韩缜所说的“武学”,是北宋设立的专门学习军事知识的军事院校。杜文浩并不因为自己没学过军事就不敢领军作战,大清国许多将帅都没有系统学过军事,更没有看过什么兵法书籍,他们使用的战略战术,很多来自于《三国演义》这部书,并在长期的战斗实践中积累经验。所以,军事作战知识并不一定非要从军校的兵法书籍上学,也可以从小说等其他知识媒介获取。
  现代社会知识爆炸,关于军事的各类知识随处可取,例如战争题材的各种书籍、电影电视和新闻报道,特别是反应一二次世界大战这样的全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的,能从中了解的军事知识太多了,想不知道都难,自然而然便接触到很多战例,了解很多用兵之道。所以,单纯从军事知识面上讲,杜文浩绝对比宋朝任何一位大将都宽广。
  所以,杜文浩听了韩缜略带讥讽的话语,他并不自卑,淡淡道:“我没上过武学,也不懂兵法,不过,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吧?我身边参加过对西夏作战的将士十数人,经常听他们讲谈作战经验,倒也知道一些常识。在太皇太后提拔我当了三衙都指挥使之后,为了不辱使命,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仔细研究了我军与大辽和西夏的历次战例,所以了解双方得失,这些只是我的一些拙见。”
  宰相王珪道:“杜将军过谦了,杜将军现在可是全国有名的大将,去年领兵以少胜多,全歼吐蕃两万番军,当时捷报传来,举国欢腾呢。”他转头望向韩缜,捋着雪白的胡须淡淡笑道:“刚才听了韩大人的话,才知原来韩大人熟读兵书,深谙兵法,但不知韩大人领兵打过什么胜仗?歼灭多少夏军啊?”
  韩缜顿时老脸涨得通红,他可不敢对王宰相反唇相讥,只得讪讪作揖道:“惭愧,卑职没带过兵,卑职对杜将军的战绩一向是打心底赞叹的。听了刚才杜将军所言,更是敬佩不已。呵呵”
  王珪已经与杜文浩定亲,要将国色天香号称京城第一美女的宝贝小女儿嫁给杜文浩为妻,这件事满城都知道了,眼看未来岳丈如此袒护杜文浩这准女婿,自然谁也不敢再对杜文浩出言不逊了。
  王珪微微一笑,这才对杜文浩道:“杜将军,以你之见,此次出兵,该如何克敌制胜?”
  “以己之长,克敌之短。”
  “何谓我军之长?敌军之短又是什么?”
  “我军之长,在于军队数量比西夏军多数倍,兵多将广。相比西夏而言,我军粮草后勤保障充足。我军的这些优势,同时也就是西夏军的弱点,除了兵将数量远少于我军之外,据我身边参加对西夏作战的将士们说,西夏军的后勤保障几乎没有,他们骑兵也好步兵也罢,都几乎没有粮草供应,全靠军中专门负责打草谷的飞骑兵四处抢掠,来供应大军粮草。一旦遇到敌人采用坚壁清野战术,西夏军便无法持续作战。所以,他们一般都是采用诱敌深入的办法,聚而歼之。而不会主动长驱直入。当然,取胜之后,会乘胜插入我境内,抢掠一番然后扬长而去。”
  “嗯,分析很有道理,夏军侵入抢掠,一般会杀入我境内多远?”
  “根据卑职对历次与西夏作战战例的分析,不会侵入纵深超过一百里。这是他们人马侵入的极限,因为超过这个极限,一旦找不到粮草,同时被敌军纠缠无法及时脱身的话,就有可能因为没有粮草而丧失战斗力。这是很危险的。”
  众人都微微点头,其实,他们差不多的都不知道两军的这些特点。宰执们更多的是从战略层面考虑,很少关心在他们看来是小问题的问题。听杜文浩说了,觉得很新鲜。
  杜文浩接着说道:“针对西夏军的这个特点,我军的战术基本原则应该有两条:第一、思想上,必须告诫全军将士,从上到下,都必须树立持久战思想,杜绝速战速决的冒险主义;第二、坚壁清野,把作战区域边境沿线一百里边民全部内迁!能吃能用的东西全部运走!让敌军抢不到粮草;第三、战术上,坚决贯彻堡垒战加蚕食战!逼敌不得不与我正面决战,那时候就跟下象棋一样,拼刺刀打消耗战,拼掉一个少一个,摆出一副拼光的架势,他们那点家底拼不过咱们的,最后只有投降的份!”
第410章
新战法
  王珪等人自然没听过杜文浩这番话里堡垒战等新名词,有些疑惑地望着他。
  蔡确道:“杜将军,如果战争打下来,咱们死伤太重,只怕……太皇太后不会同意。”
  杜文浩道:“那当然,咱们不惧怕陷入战争,但咱们要尽可能避免陷入战争。因为现在咱们还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不宜将战争扩大,要以战逼和,也就是在作战的同时,如果他们提出和谈,可以让他们在边境上谈判,同时,用战场上的胜利逼他们让步,这叫以战逼和。”
  杜文浩这招,自然是从朝鲜战争学来的。
  众人听了缓缓点头。
  韩缜捋着胡须道:“杜将军,你所说的前面两条,在以往与西夏、大辽作战中,我军也曾用过,只是,你研究过历次战例应该知道,效果差强人意啊。”
  “那是因为没有第三条!”杜文浩微笑道,“咱们以前使用坚壁清野战术,思想上也强调了长期持久战,可是,一旦开战,领兵将帅出兵之前信心满满,分兵进剿时,各自贪功冒进,眼看敌军一触即溃,便耀武扬威,以为自己天下无敌了,率军长驱直入,不知道敌军是诱敌深入,结果,被敌集中优势兵力一举全歼!我这战术最关键的,就在第三条上!只有第三条贯彻好了,实行好了,坚壁清野才有作用。”
  枢密院副使林希道:“杜将军,前面两点我们都好理解,就是最后一点,那什么蚕食……堡垒的,啥意思,你能否解释详细一点,该如何具体实施?”
  持久战加堡垒蚕食战,是杜文浩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第五次围剿苏区的成功战术学来的。当年苏区前四次反围剿,就是采用了游击战加运动战,牵着敌人鼻子走,成功粉碎了国军四次围剿。而第五次围剿,蒋介石动用兵力五十万,几乎是苏军兵力的三倍。采用的战术就是在持久战思想的指导下,以守为攻,步步为营,每往前推进一步,便修碉堡建炮楼,对苏区进行蚕食合围。作战持续一年,红军也未能粉碎国军的围剿,最终被迫放弃根据地进行长征。国民党第五次反围剿的成功,最主要的应该归功于战术的正确,其次,也因为博古三人团指挥失误,以阵地战对阵地战,以硬碰硬,便宜了国军。
  杜文浩在研究历次对西夏作战经验教训时,就曾反复思考过如果自己指挥与西夏作战,该如何制定战略战术。现在终于进入宰执,有权决定了,自然不会谦让。决心用这个局部战争来试点自己的战略思想是否行得通,为下一步组织更大规模的战役做准备。
  他接着说道:“在坚壁清野的同时,在边境修筑战寨,每个战寨驻扎一都人马(宋兵制每都一百人),用拒马枪等为篱笆将战寨围起来,四周挖掘拒马沟等防御工事,战寨里主要使用远程床子弩、神臂弓等强弩,并备有报讯狼烟烽火台,囤积足够的粮食饮用水。战寨之间要成品字形分布,互为依托,两座战寨之间相聚五百步,因为我们的神臂弓射程是大约二百五十步(约三百八十米)这样敌军进入射程,可用交叉火力歼敌……”
  黄履问道:“这只怕不妥,敌军可以用投石机远距离攻击战寨,或者集中兵力攻击战寨呀?那时候怎么办?”
  “别着急啊,我还没说完呢。我大部队就部署在距离一线战寨不远的地方,前面部署骑兵队,能快速策应攻击的,后面就是大部队。这样,战寨有敌情,烽火台点狼烟为号,后军立即增援,与敌决战。需要注意的是,我后军不能再分兵,一定要集中优势兵力于一处,再不能犯分兵冒进的错误。这种战术就是步步为营,以战寨为触角,既是攻击堡垒,又是前方探哨。同时,以数量占优的大兵团步兵做后盾,全线一点点进攻,一步步蚕食推进,逼敌不得不与我进行正面会战,发挥我军兵多将广的优势,以多打少。如果敌军逃走,绝对不能追击,因为我们是步步为营往前推进,对贪功冒进者,无论是否建功,一律以违抗军令处斩!”
  这种战法他们是闻所未闻,林希问道:“那如何往前推进蚕食?”
  杜文浩简直头大:“这简单啊,战寨不是城池,而是拒马枪等障碍物组成的临时性寨子,可以移动的,品字形的战线分三排,当最前面一排部署到位之后,最后面一排开始拆掉,移动到最前面双臂弓射程少于两倍处开始扎寨,同时,驻扎在后方的大部队营地要随着往前移动。如此交替往前逼进。这就是蚕食。”
  蔡卞嘿嘿一笑:“一个战寨一都人马,也就是一百人,相距五百步设一个战寨,请问杜将军,我大宋与西夏边境绵延上数千里,将军准备投入多少兵力?只怕一百万都不够吧?”
  “嘿嘿,秦始皇修长城,也没有把整个华夏都包围起来啊!只需要在关键部位关键地段设立就行了。这个地方最恰当的,就是环庆经略司一线!”
  杜文浩这段时间都在研究与西夏历次作战情况,所以对边境敌我主要战略要冲已经比较熟悉了,吩咐亲兵调来宋夏边境地图,搬来一张桌子,在将地图摊开,指着环州一带道:“这里是我军与西夏交战的主战场,是距离西夏京城最近的地方。距离西夏京城兴庆府只有数百里之遥,策马扬鞭,两三天便可到兵临西夏京城城下!所以,以环州为后勤总基地,战备物资全部集中在这里,兵力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带,将这一带坚壁清野之后,开始从这里一沿线往前修建战寨,步步为营进行蚕食。”
  韩缜问道:“若是推进到敌军城镇,该如何?”
  “武力逼其弃城!”
  众人面面相觑,林希问道:“如果逼?”
  “先将三面包围,只留北面退路,用攻城大炮等武器轰击,但不强行攻城。其余地方继续往前推进。如果敌引兵来援,正好围点打援,敌若退却,切记不能追击,继续按我军部署推进。守城之地眼看即将陷入包围,多半会弃城逃走,若不逃,便将其四面围困即可,不强攻城池。到最后,敌军或被迫出城应战,或者投降。则城可破。”
  韩缜思索片刻,点头道:“在稳步推进情况下,这方案我看使得。”
  杜文浩又道:“我军战线步步为营往前推进,每往前推进一步,便距离敌军京城心脏进了一步,西夏就会紧张一步,迟早会逼其与我军决战,而大规模正面会战,就能发挥我军人数上的优势了。一旦歼灭敌军大部,或者夺取西夏京城,西夏将全线崩溃!”
  蔡确道:“杜将军的作战计划听起来蛮诱人的嘛,嘿嘿,只是,这种战术我军从未实施过,就不知道效果如何。”
  王珪道:“我倒觉得可行!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堡垒战加蚕食战,这可以慢慢来,一步步往前推进,至少比一下调集兵力十数万大举进攻来得踏实。我赞成这种战法!”
  王珪身为首相,他都表态赞成了,其他的人心中也都开始掂量了。杜文浩提出的战法虽然他们都是第一次耳闻,但这个战法基本思想是以守为攻,步步为营,缓步推进,这与宋军传统的防御战思想是吻合的,也能充分发挥宋军防守的传统优势,自然容易被他们所接受。便都缓缓点头。
  蔡确微笑道:“这战法如此新颖,只怕换做别人实施不得要领,本相举荐杜将军为此战兵马大元帅,统一指挥,诸位以为如何?”
  众人自然都是齐声附和。包括王珪,都点头道:“须得杜将军全权负责,才保这一战法不走样。”
  杜文浩拱手道:“卑职多谢诸位大人信任,卑职就恭敬不如从命,担任这此战役的兵马大元帅了。只是,太皇太后已经说了,让卑职负责整顿军队,所以肯定不能到前线直接指挥作战,而且,卑职说实话对兵法并不熟悉,直接指挥作战,只怕取胜不易。还是另外委任一位前敌总指挥,具体负责前线指挥作战的。”
  蔡确道:“这个……,只怕别人难以理解将军的作战思路,到时候出岔子就不好了。”
  杜文浩笑道:“只要这位前敌总指挥完全按照我的安排部署作战就行,因为作战思路已经定型了——先在边境一百里范围内坚壁清野,然后在一线修筑战寨,以强弩拒敌,以烽烟示警;二线部署骑兵,迅速策应,三线部署优势兵力的步兵,以备与敌会战。就这些。前敌总指挥的工作就是部署在何处修建战寨,组织二线、三线兵力部署地点,敌军进攻时,如何应战。记住一条,那就是只能将战寨往前稳步推进,全线只能被动防守,不准主动出击。凡是冒进者,即使击败歼灭敌军,也要一律处斩!这是铁的纪律。这样作战,前敌总指挥的作战任务相对比较单纯,一般不会犯大的错误。众位大人以为如何?”
  王珪已经跟杜文浩商定了婚期在下月初六,还等着嫁闺女呢,自然不会让杜文浩这时候跑到前线去指挥作战,当下点头道:“本相觉得杜将军所言极是,杜将军负责军队全面整顿,这是大事,是太皇太后最关心的。这套战法的特点是步步为营,稳步推进,不涉及繁杂的战法,一般将帅也可胜任。但须监督将帅不可冒进,以免被敌军包围。”
  蔡确道:“那这什么前敌总指挥……,该由谁来担任呢?”
  王珪想了想,道:“就由资政大学士,御史中丞吕公著担任这个……,前敌总指挥吧,由宣庆使李宪任监军。”
  杜文浩拱手问道:“宰相大人,敢问吕公著是文臣还是武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2/58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