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鼎(精校)第2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8/668

  这时清风掠过,柳丝漂舞,又有清声而唱。
  “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
  周吉徐徐踱步到柳树,隔水听音。
  这清唱歌声,水银泻地一样,透穿了发肤毛孔,等一曲终了,袅袅余音已尽,才回过神来,就凭这歌气相,就知道不是荒淫而是雅兴。
  再凝神看去,只见紫气凝聚不散,就知道这大举杀戮,反而巩固了根基。
  就笑的说着:“大王好雅兴。”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现在只是忙里偷闲,故作从容罢了,先生请坐!”就见魏越说着,又吩咐后面打扇的丫鬟等人退下。
  周吉绕过几个椅子,在一处坐了,就听着魏越问着:“先生对这局面,有何看法?”
  周吉眸子中波光一闪,笑了笑,先沉吟说着:“主公现在,第一就是清理旧朝之地,占有吴越之地。”
  “第二就是取得荆州。”
  顿了一顿,周吉见魏越不语,就笑了:“主公忧的不是吴越,是荆州,或者说,是荆州上面那位蜀国公吧?”
  “先生真是国士!”魏越不胜嗟讶叹的说着:“一言就中了我的心思!”
  立足东南的政权,无不恃荆襄为上游屏障。南北对峙之际,荆襄每为强藩巨镇,以屏护上游。
  可是同样,一旦失去了荆州,基本上吴越就完了,自古未有失荆襄而能保有东南者。
  地球上,楚灭吴越,西晋灭孙吴、隋灭陈、北宋灭南唐、蒙古灭南宋,局面都自荆襄上游打开,这个世界也一样。
  江南政权内部,荆襄地区每每成为一个隐患,据上游的荆襄地区常给东南构成很大的战略压力。
  现在魏越有信心将吴越平定,但是也要耗费一段时间,而蜀国却先了一步,如果上游而下,攻取荆州,魏越就很有战略压力了。
  周吉懂得心思,沉吟片刻,笑着:“这也不难,自古蜀地争龙,多取秦川,连成一片才成帝王之资,主公既要争取时间,何不引其入秦?”
  “何法之有?”
  一个笑容泛上来,周吉轻轻的说着:“令朝廷派使者,携关中地图,封王弘毅为秦王,如何?”
  片刻,一人皱眉问着:“王弘毅已成气候,再给名分,岂不是如虎添翼?”
  “正因为成了气候,这封王不封王,并无多少关系,再说,秦地郭文通已有四郡,也成了气候了,王弘毅想拿下,并不容易。”
  “再说,蜀地还缺龙剑一块,王弘毅必举兵拿下,若是平时,郭文通或许忍了,但是王弘毅若得秦王,这取了龙剑,就兵指关中,郭文通如何忍得?当两雄相战,血战不休。”
  顿了一顿,又说着:“朝廷日薄西云,何不趁此机会,大封天下?人人封公封侯,岂不快哉?”
  这无疑是搅浑天下之水,使天下众镇为了名号立起纠纷和厮杀,顿时魏越废帝自立的外部压力,为之一空,顿时就立鼎造器,成了大事。
  在场众人,连同魏越在内,听了这话,一齐瞠目结舌。
  庙算到此,已至化境。
第一百三十一章
真理三定律(上)
  王弘毅由亲兵簇拥而行,行至少府。
  王弘毅远远见少府令宋继善。
  宋继善当纸甲令很有成绩,晋到少府令,提升到正八品衙门。
  现在少府下设金矿司(黄金)、铁矿司(钢铁)、纸甲司(纸甲)、厩律司(马匹)、铜矿司(铜)、雷霆司(雷霆车)六个单位。
  已经拥有五百专门工匠编制。
  按照制令,工匠分数等,学徒、小匠、次匠、成匠、大匠,大匠就享正九品待遇。
  随着少府的影响力扩大,现在晋升到正八品衙门,按照王弘毅的想法,过一年就晋升到正七品,拥有上千各种工匠。
  宋继善刚刚三十出头,穿着一身八品官服,洗得干干净净,熨得平平整整,有着白净脸,上前行礼:“主公!”
  王弘毅翻身下骑,将僵绳随手扔给亲兵,笑的说着:“不必多礼,你带路,孤要看看少府的情况!”
  “诺!”宋继善还是给王弘毅行了礼,这时已经是六月,天很热了,起身说着:“臣这就领您进去。”
  少府是一连串封闭的住宅,除了正亭,房舍都不大,四周围墙砌起很高,厚有三尺,并且有着巡兵。
  “水泥现在研究的怎么样了?”王弘毅问着。
  当年为了避免夯筑城墙用糯米、桐油、黄糖、蛋清、红豆等物建城,因此搅尽脑汁,想出了用石膏。
  石膏自古都有,就是叫石膏,又或者叫寒水石。
  将炉渣、破砖瓦、石岩、石灰窑渣等用石碾子磨细,掺合少量石灰、石膏粉,就可配成泥浆,不下于糯米汁。
  王弘毅却不满足这条,吩咐说着:“凡能细磨成粉末,加入适量水后,可成为塑性浆体,能硬化,砂石凝结在一起,就是水泥。”
  又吩咐:“谁能找出更好的配方,孤不吝赏赐。”
  这事宋继善知道,歉意说着:“主公,臣调了十数人,一直到现在,却并无多少进展,还请主公赐罪。”
  王弘毅摆了摆手,说着:“这事只能尽力而为,我不叫下面为难,你继续设着,能出成果我就赏赐!”
  说实际的,王弘毅根本是不记得了,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想个思路,让这个时代的工匠一次次研究。
  想到这里,王弘毅长叹一声。
  不过王弘毅很有成就的事,就是规定了度量衡。
  其实地球上英制度量衡是完全没有道理,英尺根本是根据英国国王脚长决定。
  王弘毅记得前世地球上,对科学怎么样发展,争论不休,许多大科学家,大历史家,都无法得出权威的结论,但是在王弘毅看来,其实所谓的科学,很容易就复制出来,哪怕对科学一无所知。
  既然有着这次机会,王弘毅反正不是理科,自然不记得太多公式和定理,那就从头开始吧,这不难——在高屋建瓴的基础上。
  王弘毅自己就觉得自己有资格指点真理,因为自己洞察真理的本质。
  其实真理(包括魔法和科学)的入门非常简单,第一就是确定严格的度量衡。
  这世界原本尺就差不多是三十五厘米左右,现在直接规定三尺一米,又以米划分出千米(公里)、分米、厘米就可。
  并且制出标准量尺和标准秤。
  这很简单,任何标准都可以,下面就是关键,就是推行下去,严格按照标准记录。
  再将一个时辰分成二个小时,每小时区分成60分钟,一刻为15分钟,一分钟60秒,规定了这些,整个真理的基础就有了。
  下一步,就是以这些标准来记录和计算整个世界。
  第三点,就是将这些记录和计算,形成效益。
  就这样简单,科学就诞生了。
  王弘毅称之真理三定律。
  (1)制定标准。
  (2)用标准来记录、计算、总结世界的规律。
  (3)将成果形成效益,推动真理事业的进行。
  什么力学,物理学,魔法学,位面学,神学,量子学,统统不需要,什么蒸汽机什么牛顿也无所谓。
  只要知道这三大定理,就可以在任何世界,任何时间点上,发展出科学或者魔法来,并且成功统治世界。
  当然在魔法世界,其实也一样,规定好标准,记录元素的规律,就会形成严谨的魔法学,成为那个世界的科学。
  有这三大定律,爆发工业革命之类都是水到渠成。
  这时,宋继善引着王弘毅,到了里面,见里面一个工匠,惶恐着,站着只是发怔,王弘毅摆了摆手,说着:“不必多礼,你们依标准得出的工具,有多少?”
  这大匠,这时才从忡怔中醒悟过来,连忙磕头说着:“公爷,都在这里了。”
  王弘毅看了上去,只见直尺、丁字尺、三角板等简单的测量器具都造了出来,这些标准尺规秤,只要提点一下,形成制度,就可以源源不断根据需要发明。
  什么光标卡尺之类,都是应运而生,根本不需要亲自提点,在实践里自然会产生。
  王弘毅看了大喜,特别下令,说着:“法度由我而出,必一丝不苟,以为标准,不得有丝毫改动和怠慢。”
  “诺!”在场的人都立刻磕头说着。
  王弘毅满意一笑,说着:“为政秉公持正,不怀偏私,才能战无不胜,匠学和道理也是一样,孤造铁牌,以为定律!”
  有这条,科学就有了根基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8/66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