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鼎(精校)第4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7/668

  “王上英明!”御史连忙说着。
  “报——张大人求见!”这时外面再次传来内侍的声音。
  王弘毅想了想,对下方御史说:“无事,卿家就先退下吧。”
  “诺。”御史恭敬的向上行了一礼,转身退了出去。
  王弘毅对着内侍吩咐说着:“请张卿家进来吧。”
  随着一阵脚步声响,有人从外面走了进来,身穿着五品官袍,一身儒雅,正是张攸之,经过这些年的熏陶和给养,这人淡青色的气运,已经渐渐变成了青色,大可担任一方卿相了。
  张攸之走到王弘毅的桌案前,行礼:“臣张攸之,见过王上。”
  王弘毅微笑着说:“爱卿免礼平身。”
  “谢王上王上,臣有事禀报。”起身后,张攸之说着:“这里有着从各地送来的情报,还请王上过目。”
  张攸之将一叠情报,递送了过去。
  “这些都是?”看看手里厚厚的一叠,王弘毅问着。
  “王上,臣整理过,这些是重要情报,整理出来报给王上过目。”张攸之说着。
  挑拣过还有这些,看来最近一段时候,各地诸侯都有些坐不住了,这也是理所当然,王弘毅已经统一南方,只要稍微修养,就有着卷席天下之力,当然都站不住了。
  “卿先坐,孤慢慢来看。”王弘毅说着。
  张攸之应诺,退了几步,坐了,自然有人上茶。
  王弘毅将这些情报一一展开看了,看完后,不禁脸色微变,果然,自攻下金陵后,各地诸侯坐不住了,开始行动,顿时战争越来越激烈,这还罢了,关键是草原方面,已蠢蠢欲动,大量兵员集中,大量渠道向中土获得铁器和武器,还派了人来探查中原情况。
  这情况,离出兵中原已不远。
  此时的草原,虽平定下来,按照前世,还有二年时间,可是自己崛起,却打乱了大势,使得草原可能不再等待。
  本对中原虎视眈眈,现在北方混乱,南方一统,不在这时趁乱入侵,就不是大汗了。
  “传旨,让文武百官到大殿候着!”看完手中的密报,王弘毅脸色凝重,吩咐着内侍,说着。
  “诺!”内侍应诺一声,没有丝毫耽搁,立刻退了出去。
  “孤决意祭祀大燕太祖和末帝,以示继承天命,就此建立内阁,秘文阁抬到正三品衙门,领班是秘书阁大学士。”
  秘文阁实际上是君主的秘书和智库,本身不参与国家决策,但是秘文阁领班大学生,可以参与国家决策,进入内阁,这就是秘书长入常。
  “当然祭祀虽在前,但是筹办内阁却要提前,你有个准备。”王弘毅说着。
  在他心目里,首相就是一品,参知政事就是二品,组成了内阁。
  枢密院必须上升到正二品,枢密使必须入内阁。
  和前朝最大的不同就是,枢密使入阁。
第二百二十九章
内阁(下)
  丹陛之乐大起,众人按品秩肃然鱼贯而入,随班行礼,齐声“千岁”
  正式的皇宫,自然迥然不同,冰凉的金砖光可鉴人,偌大的殿宇空旷幽暗,烟雾丝丝点燃,弥漫在殿中。
  王弘毅端坐在御座上,见下面一片寂静,才开口,声音不疾不徐:“孤昨天见了大燕历代皇帝的遗像。”
  见到众臣都恭谨聆听,淡淡一笑,说:“大燕太祖何等英雄?提三尺剑,宏武英烈,出生入死,开创了大燕的基业,不想只有四代,就发生事变,退居金陵,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还不到五代啊!”
  “不过,虽天命已衰,非人力能勉强,历代皇帝还算宵旰勤政,到了末帝,更是刚烈,能天子以死谢社稷。”
  “这些事都历历在目,让孤不胜感慨。”
  “而今,天下大乱数十年,大燕又被魏越所灭,天下不可无主,天命不可无归,又是一朝立鼎盛事。”王弘毅扫视着群臣,敛了笑容,说着:“孤现在既承天命,自然要统一天下,开创新朝,愿寒者得衣,饥者得食,鳏寡孤独废疾有所养,共享太平盛世!”
  “如此,岂有不祭前朝之理?”
  这是王弘毅第一次朝会上,公开提出要继承天命统一天下,见证着这历史的时刻,众臣都听得股栗变色,又觉得身上的血一下子涌到脸上,刹那间都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都俯首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孤虽承天命,此时却还不称万岁——功业未成,何以千秋万代?”王弘毅徐徐扫过众臣,说着:“不过凡事预者立,不预者废,孤却要建官立制,建立内阁,以应天命。”
  顷时钟吕馨铛齐鸣,百官叩头,一个太监跪接了圣旨,又到前面站定,徐徐展开,开始明示圣旨。
  大殿内,除了这个洪亮却有些尖锐的声音,再无声响传来。所有人都在屏住呼吸,认真的倾听着这道旨意。
  “……孤建制,立首相为正一品,辅助君主,治理阴阳。”
  “……从一品,左右副丞、枢密使……”
  “……正二品,参知政事、大将军……”
  “……立王彦为左副丞,虞昭为右副丞,李显和李刚为参知政事。”
  虽然说没有首相,但是这几人将共同建立内阁,成为第一批入阁的大臣。
  “……丁虎臣为从一品枢密使,入内阁议军国大事。”
  武官的丁虎臣本来只是跪着,和往常一样只是听一听。
  身为武将出身,在很多殿上议事的事情上插不上嘴,可今天听着,就听到内侍提到了自己的名字。
  丁虎臣微微一怔,抬起头,正好对上了王弘毅看向他的目光。
  王弘毅坐在上面微笑着,还点了点头,丁虎臣立刻从这目光中感受到信任和沉甸甸的分量,虽然这时圣旨还没有完成,但是感觉到身后凝聚在自己背上的目光多了许多。
  不由心剧烈的跳动起来,全身一阵阵汗流出,虽位到枢密使,可内阁的职位,这岂是武人能坐着?
  这代表的不仅仅信任,更有着王上对武人的认可。
  “……秘文阁为正三品,设领班大臣,官号秘书阁大学士,入阁议事。”
  现在就有六人了,等有了首相,就有着七到九人,这内阁就足够了。
  这时,南方局面安定下来,可以说楚王的根基稳固,在这种情况下,原本班子,已不足以管理全境,建立内阁,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郡之上改州为省,目前南方辖九省,东益省(四川)、西益省(云南)、楚北省(湖北)、楚南省(湖南)、西交省(广西)、东交省(广东)、直隶(江苏)、东杨省、西阳省,省之州牧是布政使,正三品……”
  “省部以下三年一任,内阁五年一任,任满后,自动辞官等候推举,非特旨只得连任二任。”古代有政治帝王心术,位高权重不可取,要位高而权虚,位低而权重,但是王弘毅才不理这套,这浪费大量气运,他就直接宣布内阁五年一任,最多二任,不得连任就可。
  “……建御史台,长官御史中丞,正四品……”
  御史中丞正四品,御史大夫是正五品,殿侍御史和监察御史都是正六品,司谏是正七品,正言是从七品。
  这大部分就是王弘毅按照宋朝来设,这些人官品虽低,却可弹劾高官,甚至批评君主,只是凡是弹劾,按例必须将奏疏的“副本”递送此人,决不隐瞒。
  当然,按照最重要的重用,实际上是君主打击内阁的工具,按制内阁成员受到御史中丞的弹劾,就必须上书请辞宰相之位,申请出外,同时杜门不出,不再上朝,以示待罪之意。
  皇帝就可任免宰相了。
  宋朝当然不是法治社会,但是经过历代的编纂,规定详密,所谓“事为之防,曲为之制”,任何政务大致上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例可援,并且里面必须存在着弹性和伸缩余地。
  这就是王弘毅现在的目的。
  “臣遵旨!”旨意宣读后,被提到的名字的大臣都立刻出列,拜倒领旨。
  王弘毅感受到气运一阵激烈的波动,只见淡紫色的气运,立刻加到二品以上者身上,而青色气运加到了三四品的官员上,黄色气运自然是五六品郡级官。
  顿时,整个鼎器波动着,一股股气运支出,一股股气运收获,在重组之中,激烈的忙碌起来。
  这是对官制的最后完善,以后就算称帝,也不过是修修补补了。
  “各省官员,都由廷议,先筹备,祭祀完毕,再公布天下,所划分省治,孤自有决断,汝等不必再议……”虽有些省现在人口稀少,但只要解决了瘟疫和吸血虫的问题,不需要多少年就可发展起来。
  这就君主专断了。
  散朝后,王弘毅步出大殿,在殿门口有人服侍着,乘舆而行。
  昨天刚刚下过一场雨,除了走廊,泥土浸的湿润,宫中一眼望去,树木都是一片绿色,这时阳光灿烂,映照着大地,乘舆在走廊中穿行,阳光从浓密的枝叶间洒落,斑斑点点洒下。
  王弘毅突然之间有了兴趣,说着:“下舆,孤要步行。”
  穿着高齿屐在细碎光斑里穿行,走廊都是幽静,屐声清脆,王弘毅深深呼吸,感觉惬意,自己现在才是二十二岁,就有这样大基业,以后统一天下,必不满三十,单是这点,就是千古一帝。
  这样想着,王弘毅不禁有些兴奋,摆动大袖,继续穿行,只见阳光灿烂,不知名的鸟在枝桠和殿堂中啾啾而鸣,心情大快。
  太监不敢直接随行,又不敢远离,遥遥跟在后面,只有侍书只差了几步,侍书是他身边一个心腹内侍,年纪二十,当初在蜀王宫中,就已经伺候,对王弘毅十分忠勤,有些事情,不用刻意避着此人。
  当然王弘毅立铁律,太监有一言参政,或泄露内廷言语,处分只有一条:棍子齐下,打不断气儿只管打,直到打死。
  王弘毅从蜀国公到现在,已经打死七个太监,其中还有不少是跟了几年的老人,这血淋淋的事实,使太监都不敢参政和泄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7/66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