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我们不走丢(校对)第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138

第26章
塔利班
我来了!(1)
  卡尼的消息在一周之后才如愿过来,他说塔利班现在管理毒品的是一号头目,而这个一号头目并不是外界所传说的那些。
  什么本拉deng,曼苏er都只能算是“名誉领袖”。塔利班一直有一个精神领袖,这里为了遵守采访对象的灵魂要求,只能管他叫老A。在内部的强硬派和温和派之间处于和事佬的角色。深谙帝王平衡之术,他在尽力维护塔利班的大局。
  而所有的政策都交由7个领导人联合决策后再交由这位精神领袖来定夺。他神秘莫测,喜怒不形于色,从不接受记者采访,因为此外界连他长成什么爷爷奶奶样儿都不知道。
  这一次他决定接受孟串儿的采访有人和的原因——卡尼的哥哥是温和派的领袖,也是塔利班的7个领导人之一。
  卡尼哥哥和强硬派的领袖之间时有摩擦,而在上一次的女校轰炸的决策中老A支持了强硬派,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答应这次旷世难逢的会见本身是给了卡尼哥哥一个天大面子。
  这特么不就是典型了甩两巴掌给一甜枣么~孟串儿心里嘀咕:这老头(也不知道是不是老头,按年龄应该跑不了)对中国古代俗语的运用颇为驾轻就熟啊。
  也有着天时的原因——米国对阿富汗的连年征战不仅没让塔利班彻底完犊子,反而让阿富汗成为了自己的“帝国坟场”。
  多年来,塔利班秉承着特殊时期打游击战时候的光荣传统,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团结所有能团结的力量”、“占领一切米国瞧不上的荒地和山头儿”等方针贯彻到底,成功成为了世界人民眼中的“打不死的小强”。
  而米国不乐意放手:爸爸打了你们这么多年你们还不跪下,不让你们彻底跪下爸爸岂不是很没有面子。
  这边塔利班的想法就是,来,孙zei,让你瞧瞧谁是爸爸。这想法在无数的轰炸中越发成熟,轮到孟串儿提出采访要求的那一刻瓜熟蒂落。
  天时和人和都具备了,地利就甭想了。人家的地盘儿,就算不拿他们最牛逼的“毒刺”把你当导弹和高射炮扎成筛子,随便拿把AK也能突突死你。这可不是在难民营外遇见的那仨瓜俩枣儿。
  但是,对方有要求。1.全程不可以公布老A的声音和相貌,过后也不可以提名字和有可能暴露身份的一丝一毫。2.只允许去两个人,一个采访,一个拿摄影器材。
  3.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遇到突发的、不可控的事件,不保证记者安全。不仅不保证,一旦记者安全出现问题,所有拍摄画面都不可以保存。
  这特么的啥叫突发的、不可控的事件?老A忽然放了个屁孟串儿闻见臭了,皱了一下眉头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屁不香算不算突发性事件?
  不过孟串儿也清楚,这是没有条件可讲的,并且没法耍任何滑头。比如不允许公开老A的名字,他是不害怕你不信守承诺的,你随时公开他随时整死你。孟串儿的性格是虎比朝天,但是绝对不是傻比朝天。
  所以无论卡尼说了啥要求,她都全盘答应。但是她顺势收走了卡尼的手机,晚上塔利班的人来接他们,孟串儿想从里面出来再让于小山知道这事,所以她强行扣着卡尼不让走,也不让他用手机。
  卡尼其实也巴不得这样,不然于小山问起来,他没法解释。这样他就可以说是孟串儿强迫的,孟串儿恨不得把他绑起来,孟串儿把手机都扣了……反正都是孟串儿的过儿,跟卡尼和于小山的兄弟情分没啥关系。
  这边张超风风火火地开始检查摄像机的电量和预备电池,照相机的电量和预备电池:“串儿,要不要带GPS?你穿哪件衣服?不然你穿那件衬衫,我把纽扣摄像机给你装上?带几个录音笔?”
  李丰隆按住张超的手,双眼闪着跟平时不一样的光芒,这时候的李丰隆一点都不迷迷糊糊:“哥,只许去俩,这次能让我去吗?”
  张超停下手中动作,望着他,深深地:“丰隆,我原本就是这么打算的。我知道你的心思,我懂这可能是唯一的机会,这辈子你单独站在串儿身后。”
  李丰隆心下黯然,原来自己的心思早就被超哥一览无余,可是孟串儿那个傻子居然一直蒙在鼓里,整天把自己当弟弟,谁特么稀罕做你弟弟。
  张超续道:“我只是帮你们收拾一下,做好后方的准备,丰隆啊,保护好串儿,也好保护好自己,明白么?”
  李丰隆郑重地点了点头。
  孟串儿在客厅听见他俩在卧室里嘀嘀咕咕,一面给卡尼倒水一面喊道:“你俩叨叨啥呢?”
  张超大声回了一句:“没啥,这次小爷不陪你俩去了,小爷身体不舒服,要在家好好补觉。”最后几个字他咬得特别重,声音也很奇怪,像是……要哭了?
  孟串儿心里比谁都清楚,张超做战地记者已经太多年了,他多么渴望能得到这次机会,多么渴望能在职业生涯中能亲手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跟名利无关,不是说做了这个事情就全世界出名了,会获得多少多少的好处。
  张超若是在乎这个,也不会选择做战地记者。那是一种NBA的球员被球队设立铜像的感觉,或者是古代铸剑师打造出干将莫邪的成就——就算以身殉剑,也无怨无悔,愿成剑魂,与剑同存。
  前几年巴xi有一个著名的调查记者因为总是报道毒贩和贩毒,被捉去百般折磨最后烧死,如果他有灵魂,你问他后悔吗?他的回答一定是报以微笑的骄傲。
  张超曾经在一次教后辈如何做一个好记者的论坛上说过一句话:“在战场上,如果你拿不到真相,只能说明你离炮火不够近。”所以这一次他有着直面炮火的机会,却选择放弃,那是因为惺惺相惜之间的懂得,在某种程度上,胜于一切。
  黄昏,夜幕降临,深夜。天空一步步沉下来,像是被逐渐晕染上浓重的墨色。喀布尔的星空很美,冬天有时候全是浓烟看不到星星。而夏天不是,满天星斗闪烁。离家久了,有时候看着这样的星空会想到那句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虽然很多罪恶都掩藏在夜幕之下,然而只要你还能看到星星和月亮,就该知道再暗的地方都会透出光来。而战地记者对罪恶的直击就是对光芒的呼唤和渴望。
  凌晨,五辆黑色的凯迪拉克停在了时光周报驻阿富汗驻地门口,孟串儿和李丰隆早已经准备就绪。今天的采访她什么都不用拿,设备全在李丰隆那。她手中攥着那块于小山送她的“有寓意的石头”,她相信这石头会给她带来好运气。
  因为今天她能站在这,最初的勇气来自于这块石头的主人。
  四个淡蓝色长袍,淡蓝色缠头巾,连身高都不差分毫的男人走下来。孟串儿心里暗呼:仪式感这么强,这是临时整出来个仪仗队么?
  孟串儿和李丰隆一起向前迈了一步,跟张超和卡尼拉开了些距离,用来表示“我们就是要去的人。”
  四个长袍男一边两个来到孟串儿和李丰隆身边,掏出来两块完全不透亮的黑布蒙住了他俩的眼睛——不仅系得生疼,还来回缠绕裹了好几层,闭着眼睛都被压出白色光圈在脑海中闪。
  “上车。”其中一个居然说了中文,后来才知道因为塔利班内部很少有人说英文,都是在说本地语言,所以为了这一次的采访配备了一个翻译。
  孟串儿点点头,心如脱兔。她摸索着转身拥抱了一下张超,张超在她耳边说:“注意安全。”一瞬间有些眼眶湿润,想起国内每次出差时候,时光周报的兄长们的嘱托总是这四个字。
  如今异国他乡,奔赴未知的战场,这四个字勾起了无限思乡的情分。注意安全,我会的!塔利班,我来了!
第27章
塔利班
我来了!(2)
  大概开了能有一个多小时,后四十分钟全是土路,因为孟串儿能感受到身体的颠簸程度。她跟李丰隆在两辆车上,两个淡蓝色长袍一左一右把孟串儿夹在中间,时不时会让她趴低点,也不知道是为啥。
  一路上孟串儿都紧闭双唇没有说话。她需要积攒力量,一会要面对的可能会让她的神经每分每秒都处在高级紧绷的状态。
  “下车。”这翻译跟来的时候一样简略。
  “可以帮我把眼睛这块布摘了吗?鬼都不会记得刚才的路。”全程黑布紧勒双眼,孟串儿都想骂娘了。
  “可以。”车上孟串儿右侧的长袍男试图不那么粗鲁实际还是很粗鲁地把眼罩给她解开了。
  重见天日,啊不,重见天月的感觉就是眼冒金星,十几秒没缓过来。李丰隆也被解开了眼罩来车边儿接孟串儿,二人相视一笑,了然于心。
  搜身的过程十分繁琐,手机、纽扣摄像机、GPS全被没收。而且搜孟串儿的也是个男的,用波斯语说了句不知道啥玩意。
  翻译面无表情吩咐孟串儿:“把胸罩脱了检查一下。”李丰隆皱了一下眉,张嘴就想抗议——让孟串儿拍了一下。
  这有啥的,能进塔利班还不能脱胸罩?舍不着孩子套不着狼,舍不着媳妇儿套不着流氓。
  她二话没说当着一众拿着重机关枪的塔利班的面儿,把手顺着短袖T桖的领口绕到胸罩背带的地方,褪到胳膊处,再从胳膊外面把带子扯下来(此处女生秒懂。),两个胳膊都结束后再把手伸到后背解开挂扣,从衣服里彻底把胸罩解脱出来扔在地上:“检查吧!”
  旁边搜孟串儿的拿着机关枪的哥们忍不住乐了,翻译仍然一副千年冰山脸来一字不落地转换旁边哥们的感叹:“真是个有趣的女人啊。”
  那个表情,配上那个语气,简直专业人工智能机器人,孟串儿都怕他一会没电了。
  继续转化语言:“你手里握的是什么?”
  孟串儿打开了攥的紧紧的手:“一块石头。”
  “为什么要带石头?”
  孟串儿眼珠子一转迅速回复道:“这是我的幸运石,是我的信仰,就如同《古兰经》对你们的意义,阿拉的平安在你身上。”
  搜身的哥们点点头,不再跟孟串儿的石头计较。
  李丰隆的心由得沉了一下,不到一秒钟便忽略了自己的小情绪回到工作状态中,插了一句:“现在能架摄像机吗?”
  “不能,你们还需要过关卡。”
  紧接着孟串儿和李丰隆见识了什么叫做关卡,连续30个重机枪层层叠叠的防守,不是30个重机枪,是30个防守!
  穿过一层又来一层,每一次进去的时候都会面对一片黑洞洞的枪口。他们身穿类似迷彩服但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衣服,严肃而整齐。看得出,塔利班是一个军纪严明的组织。
  “你们可以使用摄像机了。”最后一个关卡过完,里面是好几个有些破败的院子,院子套着院子跟迷宫一样,里面到处都是走来走去的赤裸着上半身的阿富汗人,有的拿着手枪,有的拿着AK,有的在来来回回搬运东西。
  李丰隆听到翻译这句话,迅速打开摄像机跟孟串儿保持最佳拍摄距离然后亦步亦趋地跟随着她。跟随着她,就等于跟随着自己的心和使命。
  孟串儿对着镜头落落大方,甚至还带了职业的微笑:“观众朋友们,这里是时光周报视频中心。我是驻喀布尔记者孟串儿,现在是喀布尔时间8月15日凌晨1点29分,我们在穿越了足足30个重型机关枪的防守后来到了塔利班制毒贩毒的现场,这是全球首次有记者能够进入其中,现在将由我来为大家进行现场报道。”
  “丰隆你镜头稳一点,然后请剪辑组的同事把中间零碎和废话的镜头进行垃圾处理。”孟串儿已经不是现实中那个调侃小丰隆的孟串儿,在镜头下立刻变成了一个成熟,睿智,机警和专业的出镜记者。
  李丰隆用左手在摄像机上比了一个“OK”。
  孟串儿走进了一间正在热火朝天忙活的屋子,屋子里的人正忙着将罂粟为原料制成的不同的毒品进行分类。主要有三种:鸦片、吗啡、还有万毒之王海洛因。
  “那么大家可以看到,他们会把海洛因装成3克一袋,袋子上面有标签。这些主要用来零售,每克可以卖到1500阿富汗尼。”孟串儿的声音变成了画外音,李丰隆将摄像头移到桌子上那些贴满标签的小袋子。
  “大部分买主来自于喀布尔的贫民窟,极少部分人用来吸食,多数用来转卖,从这里买到的海洛因,可以卖出一倍到两倍的净利润。我们来采访一下这个小伙子。”孟串儿指了指一个眼看就是未成年的十四五岁的孩子,他正在认真地给毒品贴标签。
  “请后期剪辑组的伙伴给所有毒贩打上马赛克。”孟串儿又在录制的视频里嘱咐了一句然后问那个孩子:“做这行多久了。”(以下所有的的对话都省略掉那个扑克脸的翻译,请大家自行脑补他来回转换的样子。)
  “两年了。”这孩子娴熟的动作让人心疼。
  “如果不做这行你会想要去做什么?”
  孩子仰脸看看孟串儿,笑了,露出一口小白牙:“我8岁的时候想做老师。”孟串儿心里一揪,想起了维也纳艺术学院公布过希特勒的录取通知书,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希特勒并没有收到这份可以改变世界的录取通知书。
  如果希特勒收到了,这世界会不会少了一个战争贩子,多了一个艺术家。就如同眼前的孩子如果去上学,做了老师,就少了一个给毒品贴标签的毒贩。
  这世界给予的反差让人遗憾、失落和难过。
  孟串儿摸摸他的头示意他继续,然后对着镜头道:“毒贩们工作的时候可以吸食毒品,但是不可以喝酒。因为毒品需求量巨大,所以需要加班加点,酒精在这里是被严令禁止的。”
  其实塔利班甫一上位的时候曾经雷厉风行地开展禁毒政策:所有种植罂粟的农户,都必须立即毁掉自己的田地,违令者直接处以两年监禁,并在公共场所实行鞭刑。而继续贮藏鸦片的人则会被全身涂黑关进小黑屋,直到招供上交所有存货为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1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