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等分的未来(校对)第2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4/444

  我们只要知道,李世民如此赫赫战功,死后谥号却是“文”。后人亦称之为,大唐“文皇帝”。
  仅观后人评价,便可略知其一二。
  “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五代《旧唐书》
  “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宋《新唐书》
  “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宋·欧阳修
  “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宋·司马光
  “唐太宗之贤,自西汉以来,一人而已。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见其比也。”——宋·苏辙
  “昔者唐之太宗,以神武之略起定祸乱,以王天下,威加四海矣。然所谓固天下之势,以遗诸子孙者,盖未立也。于是乎藉兵于府,置将于卫,据关而临制之。处兵于府,则将无内专之权;处将于卫,则兵无外擅之患。然犹以为未也,乃大诛四夷之侵侮者:破突厥,夷吐浑,平高昌,灭焉耆,皆俘其王,亲驾辽左而残其国。凡此者,非以黩武也,皆所以立权而固天下之势者也。”——宋·何去非
  “太宗富有天下,贵为天子,功业皆其所自致,而能俯首抑意,听拂逆之辞于畴昔所恶之臣。呜呼!此其所以致贞观之治,庶几于三代之王者乎?”——宋·陆九渊
  “三代以后,治功莫盛于唐,而唐三百年间,莫若贞观之盛。”——明·明宪宗
  接下来是辟谣时间
  李世民吃印度番僧丹药而亡?
  这种说法的依据是《旧唐书》:“是时就其国得方土那迩娑婆寐,自言寿二百岁,云有长生之术。太宗深加礼敬,馆之于金飚门内。造延年之药。令兵部尚书崔敦礼监主之,发使天下,采诸奇药异石,不可称数。延历岁月,药成,服竟不效,后放还本国。太宗之葬昭陵也,刻石像阿罗那顺之形,列于玄阙之下。”
  由此便有人大放厥词,称李世民为了长生不老而吃丹药而亡。
  但是即使以普通高中生的文言文水平,也可以看出,吃丹药和太宗之死说的是两件事。
  一件事是说,印度有个老神棍说自己两百岁了,于是给李世民炼丹药,吃了之后并没有效果,于是后来就把他撵走了。
  第二件事是说,李世民去世之后下葬昭陵,人们将阿罗那顺的石像雕刻在昭陵的玄阙上耀其武功。而阿罗那顺,便是王玄策俘虏的一位天竺王。
  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李世民的死和丹药有直接关系,若是他真因丹药而亡,怎会仅仅将那神棍驱逐了事?
  唐太宗吃丹药亦非求长生,治病罢了。
  贞观二十一年:
  “(正月)上将往哭之,房玄龄以上疾新愈,固谏。”
  “(四月)是月,上得风疾,苦京师盛暑,夏,四月,乙丑,命修终南山太和废宫为翠微宫。”
  “(十一月)壬子,上疾愈,三日一视朝。”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去世那年):
  “(三月)辛酉,上力疾至显道门外,赦天下。丁卯,敕太子于金液门听政。”
  “(五月)上苦利增剧,太子昼夜不离侧,或累日不食,发有变白者。上泣曰:“汝能孝爱如此,吾死何恨!”丁卯,疾笃,召长孙无忌入含风殿。”
  由此可见,李世民是正常病逝,和丹药并无关系,他本寄希望于丹药能治病,只是没有效果。
  此外,还有一个谣言,称李世民晚年奢侈,大修宫殿。
  这也是谣言,李世民是有修宫殿不错,但大多是修缮隋帝以及李渊时期的宫殿,远远称不上是大兴土木。
  由于此处史料比较零散,不表。
  最后也是最广为人传的“李世民篡改历史”,不学无术而又好谈历史之人对此捶足顿胸,称“李世民改史,遗毒无穷”云云。
  李世民真的有篡改历史吗?答案是否定的。一年半以前,我曾经在知乎上为了反驳某人专门写过文章,如今稍作修改即可。
  玄武门之变,史书上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没有必要有任何掩饰,唐太宗要看国史,房玄龄给他看的根本就不是原版,而是在原版之上的修改版。
  而且,从头到尾,李世民就没有看过自己历史的原始资料。
  “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
  可以说,李世民根本就没有接触到真正版本的史书,而是房玄龄等人修改特供版,原始资料依旧保留着。
  某些人言之凿凿的说李世民篡改历史,他的原因如下:
  “上见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即使只有高中生的文言文水平,便可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史书中说的很清楚,起居注语多微隐,什么叫微隐呢?春秋上说: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
  这个时候,唐太宗是尊者,是贤者,所以起居注自然而然为他微隐了,根本就不需要唐太宗的命令,史官自然而然就把一些不光彩的事情模糊处理,这些肯定也包括所谓的玄武门之变。
  但是从唐太宗的话中可以得知,他是非常坦荡的,甚至是理直气壮的,至少表面上是如此。他以周公、季友举例子,表示自己所做的那些事情是合理的。
  所以他的是责备史官,把那些写的隐晦浮夸的词删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告诉史官要有一说一,别替老子藏着掖着的,好像老子做贼心虚似的,要写就大胆的写。
  《贞观政要》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
  “太宗见六月四日事(玄武门之变),语多微文,乃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
  “侍中魏征奏曰:臣闻人主位居尊极,无所忌惮。惟有国史,用为惩恶劝善,书不以实,后嗣何观?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辞,雅合至公之道。”
  魏征都没对此说三道四,反而褒扬唐太宗实事求是的精神!谏臣魏征即使真的畏惧玄武门之干系重大,也绝无可能在这件事上主动溜须拍马。
  所以这明明是展现了李世民的胸襟气度,为什么到了某些人嘴里就变成了篡改历史了呢?如果真的篡改历史,他第一个要改的,就是把他看史书的记录给删掉!
  而且唐太宗之前看的是大唐国史,不是他私人的起居注!而且说起私人历史,他的确也想看过:
  “贞观十三年,褚遂良为谏议大夫,兼知起居注。”
  “太宗问曰:卿比知起居,书何等事?大抵于人君得观见否?朕欲见此注记者,将却观所为得失以自警戒耳。”
  “遂良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以记人君言行,善恶毕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
  “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耶?”
  “遂良曰:臣闻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何不书之?”黄门侍郎刘洎进曰:“人君有过失,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
  “太宗以为然。”
  唐太宗:我能看自己的起居注吗?
  褚遂良:滚,不能,我还没听说要看自己起居注的皇帝。
  唐太宗:我有不好的地方你记下来了?
  褚遂良:放心吧,全记下来了。
  刘洎:放心吧,就算他不记,我们也会记。
  唐太宗:……算你们狠。
  唐太宗连自己的起居注看都不能看,何来篡改之说?
  关于所谓的“篡改历史”,史书上还有这么一段记载:
  “至七月八日。又谓遂良曰。尔知起居。记何事善恶。朕今勤行三事。望尔史官不书吾恶。一则远鉴前代败事。以为元龟。二则进用善人。共成政道。三则斥弃群小。不听谗言。吾能守之。终不转也。鹰犬平生所好。今亦罢之。虽有顺时冬狩。不逾旬而返。亦不曾绝域访奇异。远方求珍羞。比日已来。馔无兼味。自非膏雨有年。师行克捷。未尝与公等举杯酒。奏管弦。朕虽每日兢惧。终藉公等匡翊。各宜勉之。”
  李世民:宝宝很乖的,知人善任,不听谗言,而且能固守本心。过去喜欢玩玩鹰犬,现在也不玩了,虽然偶尔打猎,但是不超过十天就返回了,也不像汉武帝那厮跑到西域求珍宝,就算是出征打了胜仗,回来也没有饮酒作乐。宝宝战战兢兢,还好有你们这些大臣的辅佐(拍个马屁),你们别在史书上写我坏话了,让我们永远做彼此的天使吧!
  李世民篡改过历史吗,最后几年甚至都有点向褚遂良讨饶了,要是真的能修改历史还用得着如此?
  而且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点:《旧唐书》是五代时期编撰的,《新唐书》是宋朝编撰的。编者根本不怕唐朝的皇帝
  既然今天随便一个人都能“看出”唐太宗“篡改了”历史,那么史料更加丰富的古代,史学大家刘昫、赵莹、宋祁、欧阳修等人全部都看不出来了?还是说他们都是和李世民有亲戚,帮着李世民篡改历史了?
  至于说《两唐书》和《大唐创业起居注》说晋阳起兵的事情有出入。
  《新唐书》文如下:
  高祖留守太原,领晋阳宫监,而所善客裴寂为副监,世民阴与寂谋,寂因选晋阳宫人私侍高祖。高祖过寂饮酒,酒酣从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惊。寂曰:“正为宫人奉公,事发当诛,为此尔。“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
  《大唐创业起居注》如下:
  时皇太子在河东,独有秦王侍侧耳,谓王曰:“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耳。今遭羑里之厄,尔昆季须会盟津之师,不得同受孥戮,家破身亡,为英雄所笑。”王泣而启帝曰:“芒砀山泽,是处容人。请同汉祖,以观时变。”
  这看上去很似乎完全相反,关于起兵的提议,《唐书》上说是李世民所谋划的,《大唐创业起居注》说是李渊主动对李世民说的。
  但是只要稍加冷静的分析,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因为从《唐书》中可以得出,李世民是个坚定的造反分子,不停的撺掇着李渊造反。
  而李渊却是在犹豫不决的,而且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记载,他也不是坚定的造反派,他也在犹豫,他也没有提出要造反,而是向李世民解释为什么不起兵:“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耳……不得同受孥戮,家破身亡,为英雄所笑。”
  那么问题来了,李渊干嘛无缘无故遮遮掩掩的向李世民解释?原因只能是一个,那就是李世民之前就在撺掇他了,只有李世民催他赶紧造反,他才会做出解释。
  而那晋阳喝酒让宫女陪睡的闹剧,应该是确实发生的。但其实李世民的这个手法很幼稚,更像是小孩子在耍脾气。造反这么大的事情,你安排老父睡两个宫女就能搞定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4/44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