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校对)第3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6/1751

  芊芊看了太后一眼,只见她体内的一只凤凰受着冥冥中的影响,陡睁开青色的双眸……
  这凤凰是此女潜意识结合了气运所形成位格,息息相关,既受气运影响,又反过来影响气运。
  太后并没这自觉,她只是不由身躯震动,凤眸盯着叶青,惊疑不定:“这天命是关于水事,农事?”
  叶青没有再说。
  芊芊看了自家夫君一眼,觉出他说“真正天命”时的一点得意,这少女真人的眼睛再度笑眯起来,闪着神秘的灵光。
  她不由望了望车外水渠,神识又透过十里,只见一处水渠,有着重兵保护,渠壁石砌一样光滑,一个巨大水轮车耸立在河畔。
  它们将水不断滚到水渠里,这是豫州维持生机的力量源泉,在目光中,这些水车上空,源源不断的气运产生,又融和到了豫州气运中。
  而在更远处不可见的一处被重兵封闭的官邸,里面是工坊一样的地点,有上百个术师在围绕两台机器忙碌。
  金属锅炉里闪着赤炎,涌动火焰一样的炽热力量,敦厚机器冒着蒸汽在轰隆隆运行,被夫君称“活塞”正连杆运作,带动圆圆螺壳一样的机器,以作出重重不可思议的动作。
  芊芊知道,这就是夫君授意的项目,就算远有百里,她都通过讯盘通信随时了解情况,并且直接参与修正,目睹着它的诞生和调制……
  “水火相转,真是奇妙。”少女真人凝望这些,体会其中奥妙,眸中幽深。
  这原理说来简单,就是利用火的力量,使水蒸发而形成风,这在道法内是非常粗浅的内容。
  可没有人想到,用风推动着机械的运转,并且形成种种不可思议的力量。
  当然现在还有不少问题,简单的说,如果是小规模,成本将远远大于术师自己施法。
  但是按照夫君的计划,利用空壳灵石,吸取地火的力量,就可充当着这金属锅炉的火力!
  空壳灵石被吸取完了力量,就接近无用,过去也有人想给它们充能,但充的都是杂乱不堪的力量,对修行反而不利,故没有人想利用它了,最多把它丢弃到自然里去,期待几百年后渐渐恢复。
  而地火一年年运转,由于过于炽热,很少有人能吸取转化,白白浪费着,只是压制,现在这二个都统一起来。
  吸取地火的灵石虽充满火毒,不能被吸取,但用于锅炉毫无问题。
  火水锅炉、灵石充火,再结合外壳形成种种力量,这些前所未闻,她敏锐感受到,眼前夫君或在开辟一条大道。
  而在这时,冥冥中气运已经凝聚过来了。
  而此时,太后在若有所思。
  在这次巡视过程留意到许多细节,这刘备治下相对很是繁华,而这一切的基础是不缺水。
  太后知道水旱,可以打深井取水,家乡南阳郡里就有些这种井,她在幼年时见过,印象很深。
  井打的越深,就越水清冽甘甜,但要到永不干涸程度,往往得是深入地下几丈、十几丈……视地方条件而定。
  谁都知道井越深越好,但越深打井成本也越高,在技术手段匮乏的条件下,打一口深井要耗费巨大人力物力。
  她幼年时听母亲说起来,往往每一口深井都是有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大部分都是秦朝时留下来,不知那时是怎么打出来,没有谁敢独占这种古井,都是各家共用,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尤其灾荒之年更是救命的贵重之物,价值无法用钱来衡量。
  朝报上今年春旱严重,黄河及支脉流量大减不说,洛阳城里的大部分水井都成了枯井,完全干涸掉了,剩下一些有名的古井,每天都是有大堆成男守在井边提水……或说抢水更合适。
  听说在乡下甚至为一桶井水大打出手,这种古井所处的方位不巧在几个村子间,争水的更是爆发大规模械斗,死伤常有,官府本身都已经焦头烂额,管也管不过来。
  但要维持现在局面,这颍川郡需要的深井也太多了吧?
  “真是奇怪的事……他是怎么做到的?”
  “哀家从河南尹过来所见,各县都是普遍缺水,十口井里面干涸了九口,刘使君治下是怎么解决?”
  太后不由问着,目光落在叶青身上。
  叶青放下笔,笑着:“其实很简单,就是广建水车水渠,沿途您已经见过多次——这次我家夫人带您去靠近参观。”
  水车根据历史,大体上是灵帝和三国时出现,不论首创何人,总之自东汉末年到三国正式的产生,可视为水车的第一阶段。
  而就算存在,这种原始版水车都规模小,结构简单,不为人知。
  叶青直接上的是成熟版的水车,二年来建有水车250轮,还在继续建造之中。
  这就是豫西大发展的根本原因。
  很快又到一处集镇,鸾驾在一处河侧停下,太后把宁姬交托给叶青,跟着芊芊下了马车。
  太后发现除这小糜夫人伴随,并没有侍卫紧跟……士兵得到命令后撤开。
  太后心里暗舒一口气:“这待遇只是一面,再有就是仅有小糜夫人陪着,说明当地治安很好,豫西一带这刘备已扎根很深,实力积蓄很强……他越强,自己的安全就越有依靠了。”
  她其实不知道还有第三点——芊芊现是青脉嫡传的真人,《青帝长生经》第五层都修成了,一个人就抵得上一支百人队的护卫,没有刺客能伤得她。
  这是个误会,但太后无疑感觉心情愉悦,就留意着观察,首先见到的是一个巨大的高大有轮之物,高数丈,有着重兵把守,一队穿着铁甲,手持弩弓的士兵,眯着眼看过来,气息阴冷而剽悍。
  这轮时时旋转,就见着水自叶片上垂落,哗哗响着,稍靠近就能感觉到冰凉水意,自水渠里不断流向远处。
  “这是什么?”太后怔神喃喃着,这一幕给她的冲击太大,又不懂相关原理,只能想着。
  芊芊暗笑,她自是清楚其中原理,但因解说起来太复杂,她就说不知。
  太后又问:“这水又是送到哪里?”
  芊芊手指不远水渠:“挖的水渠,可供日常,不过是人用,要保持洁净,还有浇灌田亩的水渠。”
  “我可以就近看一下么?”太后脸上有着一丝兴奋的潮红,让她都忘记了哀家的自称。
  不是她没见识,而是太有见识,知道此物对于正处大旱时期的天下而言,意义实在太大了。
  甚至可以说——有这些,就有了力挽狂澜的条件!
  太后在执政的两年里见到过太多旱情,董卓根本不管这个,也没钱管,缺少中央政府的组织力量来抗旱,地方官府没有好的对策。
  “这时,竟让他给解决了?”太后回首看看远处,又看看面前这巨大的轮叶。
  芊芊态度从容:“娘娘自去看看!”
第0391章
明悟
  太后凝神看去,见着外形酷似车轮,直径20米左右,水流冲动车轮叶板,水斗便舀满河水,将水提升20米,转至顶空后再倾入水渠,源源不断,以利灌溉。
  “这一轮可灌溉多少?”太后看着,心里滋味难言。
  “一个水车可灌溉农田七百亩,日夜不休,端是合算。”芊芊容光焕发说着。
  华夏自古以农立国,朝廷虽致力兴修水利工程,但这些渠道从来都是无法普及,话说原本地球历史,虽三国时就有,但直到明清都没有普及。
  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兰州段家滩人段续考中进士后,在云南任道御史时,曾宦游南方数省,多有惠政,他参考南方所见之木制龙骨筒车可汲水灌溉,便观察其构造原理,绘成图样,带在身边。后来致仕故里后,便“创翻车,倒黄河水灌田,致有巧思”,于1556年研制成功,以灌溉他家的六百亩菜畦果园,由此可见,直到明朝中叶,水车都不普及。
  而叶青以政权之力,推广水车,250架可灌溉接近20万亩,这在汉时已是非常巨大的数字,并且还在迅速扩大中。
  太后虽有所顾忌,也不禁面带微笑,心中暗赞:“怪不得外地灾民纷纷涌来了……”
  因此又问着:“水车虽好,可曾普及?”
  “夫君治下原本只有西豫,各郡太守、国相,都在推广,特别是现在豫州平定,更是这样。”
  太后不由问:“不怕外人学去?”
  “水车结构还是简单,观看一段时间就能学去!”芊芊微笑地说着:“派兵就是防止有人破坏。”
  “不过虽有了样品,也不是随便能制,关键在于两个难题。”
  芊芊笑了笑:“第一个就是这种水车体型庞大,用料甚多,连材料工费计算在内,单建要近百银子。”
  “而且要长久,一些核心部件要精确和铁铜制,让匠人打造也不是简单的事,要是用木制,打水效果差,还容易损坏,时不时就要修……呵,积少成多,也是大笔开支。”
  “夫君一开始就在郡县设专门官吏,抽调人手,组织生产,由于大批量制造,故成本才降到三十两左右一架。”
  “夫君又对铁业有着了解,就任太守,就改造孝武皇帝和光武皇帝留存下来十三处铁官冶所,重启铁业匠户,专门培训,计件赏罚激励,又在去年春天冶炼铁炉成功,投产铁产量提高十倍,每月供给一千副铁甲,这些水车铁铜轴心都是批量生产,同样成本低,效率快。”
  “换成袁绍、曹操、孙坚,他们都能学习,但官吏、制度、工坊、铁官冶所规模,能支撑得起多少?”
  “要是完全学我们豫州,得花费二三年时间才能初具规模。”
  太后在心里估算一下,曹操占兖州,孙坚据有荆南和扬州西部,都相当于比豫西半州强一倍,但现在铁产量怕只有十分之一,百副铁甲,顿时松一口气。
  芊芊又笑:“豫东不稳,许多就没有铺上,夫君不可能为曹操作嫁衣,豫西每镇至少有一只,大一点的村子也有,对应人口需水量来安排。”
  芊芊比着手指,给她算了下:“豫州是中原大州,鼎盛时在册一百二十户,不计藏匿的奴婢有六百万人口,豫西人口比豫东多一些,治下六十四万户、三百二十万人口,这些年经过流寇、逃荒损失很多,又藏匿了人口,豫西在册只剩下二百五十万。”
  芊芊说着一顿,实际上真正供给夫君气运只有这二百五十万,藏匿的奴婢得到坞堡庇护同时,是生死气运皆归豪强之主。
  “有颍水在,干旱地区又要缩减,目前普及还不算大,仅供应最缺水地域的五十万人,正常来说百户人家分配一只,按户均五口……即五百人才能分配到一只。”
  “就算是这样,需一千只水车,但现在只有二百五十左右,我们尚是缺少,何况别处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6/17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