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美国当大师(精校)第1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0/779

  “全纽约市,全纽约州,全美利坚的听众朋友们,你们听到了吗?这就是我们纳税人付出血汗钱供养的纽约市警察!连我们采访都不敢接受的纽约市警察!在这里我不仅要质问NYPD总局长利奥·希尔,还有市议会和我们的市长了。他们到底有没有把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放在心上?”
  “不过NYPR和我本人在这里保证,只要他们一天不处理听众朋友们的投诉,我们一天都不会停止派出记者去采访他们。”
  “那么下面我们开始接听今天的听众电话……这里是IT
IS
NY,请问你是哪位?”
  “你好,亚当。我是布鲁克林区的一位家庭主妇,我今天早上去毕开曼街街角的杂货店买了两磅砂糖,可是回家之后却发现少了足足半磅。等我再去那家杂货店和老板理论,他却不认账了,还说我是故意找茬。”
  “哦,夫人,我想问一下,毕开曼街街角的杂货店是不是姓施瓦茨的犹太人开的?”
  “是的,亚当。那确实是一家犹太人开的杂货店。”
  “听众朋友,又是一个犹太人!夫人,请问你现在在哪里?”
  “哦,我就在杂货店附近的公用电话这边。”
  “好的,夫人,请别走开。稍后我们的记者会和你一起再去向那个犹太人交涉的。”
  “谢谢你,亚当。还有你们NYPR。”
  “夫人,不客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因为……”
  男女两个声音同时道:“IT
IS
NY(IT
IS
NY)……”
  “姑爷,可以吃早饭了。”
  “莲姐,我这就过来。”
  “姑爷,今天是二月二,龙抬头。特意给您做了撑腰糕(5)。”
  袁燕倏吃了一惊道:“莲姐,想不到你这位潮州人竟然知道我们江浙沪包邮……嗯,我们江南人二月二要吃这个啊。”
  年过四旬,面目平凡的自梳女抿嘴一笑问道:“姑爷,要不要喊姨奶奶起床。”
  “算了,让姨奶……嗯,安多睡会吧。你帮我喊一下昆仑,让他一起来吃。”
  “姑爷,你怎么老是和司机同桌吃饭,家里面还是要点规矩了。等你和小小姐成婚之后,这像什么话啊?我已经在厨房给他留饭了啊。”
  “嗯……好了,莲姐,现在你家小姐不是不在吗?快点去喊!”
  这位“莲姐”就是袁燕倏的未婚妻的“礼物”之一,当然啦,我们的袁大师这种共产主义接班人哪里能接受什么妹抖……何况还是四十多岁的自梳女妹抖。然而,莲姐最后还是说服了他,用的是她精湛的白案功夫和一手靓汤靓粥。
  袁燕倏本来以为就是多了个做饭的厨娘,没想到这位莲姐原来是给他做规矩的嬷嬷,还是个会私下里拿小本本记“起居注”的女官。
  别看他已经挺像是高等华人了,不过出身还是太过于屌丝。老袁家的佣人那当然是有的,不过他家有了点家道中落的苗头。所以袁大师终究还低估了这个时代真正大户人家的奢侈程度。
  要知道光为黄蕙兰女士照料汪星人的侍者就有两三位。而一百年后那位国民老公只不过给自己宠物犬买个苹果手表,网上就已经舆论哗然了。
  袁燕倏关掉了有点吵的无线广播,随意地选了一张爵士唱片放了起来,这才坐到餐桌前开始享用莲姐炮制出来的美味早餐。
  这两个月乃是他穿越以来最为消停的一段时间,别说改变历史主干了,也别说忽悠历史人物了,就连后世著作他都不发表,一心就要把自己S值给降下来。
  幸好,大师球系统的说明书没有骗他,他的S值真的从高度警戒的深红色区域褪色到了小心即可的黄色范围之内。
  只是再要降到无需担心的原谅色和一片空白的白色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因为他的前三个月的行为已经把历史偏转了那么一点,至少中外文学史上多了他这么一号人物。
  再怎么说,本来籍籍无名只能回上海吃隔夜软饭的袁燕倏现在是一位家了!
注释:
(1)纽约公共广播(New
York
Public
Radio)简称NYPR,位于美国纽约瓦里克街160号。NYPR是一家很有影响力的广播电台,不仅是纽约最大的广播电台,也是在中国知名度比较高的一家外国电台,很多网络广播电台上都有这个频道。
(2)1921年道琼斯指数最高也不过75点。
(3)史实如此。
(4)史实如此。
(5)撑腰糕乃是隔年年糕油煎而成。
第二章
文学家
  本章副标题:Who
is
Mr.鸿渐?
  我们的袁大师并没有自视过高,早在一个月之前他已经是赛里斯知名文学家中的一员了,而他注定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大文学家……
  这首赛里斯人耳熟能详的五言古诗,自然就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而幽州台,也就是燕昭王千金市骨的黄金台就位于北京大兴。
  当然啦,陈子昂他老人家要是知道在唐朝这连人毛都没有的破地方,在一千三百年后每平方米能值七八万软妹币,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台,他估计哭都哭不出来了……嗯,肯定就回四川买房子了。
  我大清吃下药丸之后,北京城的风气那也是为之一变。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有的茶馆避免被淘汰,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
  比如这间“裕泰”,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厨房挪到后边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桌布。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的更大(1)。
  1920年2月1日正是壬戌年的大年初五,裕泰的王老板一大早放了一挂炮迎了财神就卸下门板开张了。不过他今天跟人约好了,过了中午就不接待外客,有一个叫什么“文学研究社”的团体包下这里开会。
  王老板那也是个生怕惹上官非的生意人,他打听过了这个“文学研究社”和南边的乱党一点关系都没有,就是一帮长衫先生们吃饱了没事干“谈文论学”来着。
  不过如果袁鸿渐同学听到“文学研究社”这个名字肯定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因为他当年在语文考试当中没少被这帮家伙折腾过。
  文学研究社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最高峰的时候成员有170多人,而且这些人名头太响了。这么说吧,一百年后文学研究社的成员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百度百科词条。换一种说法,九年义务制教育的语文课本里面出现过的近代作家,除了天魔传人之外,其他人包括鲁迅都和这个组织有关系。
  长衫先生三三两两走了进来,坐下来之后就兴致勃勃地聊起了大天,不过他们口中的新名词王掌柜半懂不懂,听着反而心烦。
  王掌柜索性走到大门口,就看见一辆洋车停了下来。可是车上的那位先生浑然不觉,只顾着看他手上的那本杂志。
  车夫只好提醒道:“先生,裕泰到了!”
  “啊……”车上的先生这才入梦初醒,随手摸出几枚角子道:“不用找了。”
  王掌柜认得这位先生,赶忙迎出来问候道:“沈先生,您来了?”
  这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眉目倒也算是清秀,手上还拿着一摞杂志。他随口道:“哦,王掌柜,我的朋友们来了吗?”
  “沈先生,他们都来了,就等您呢。我来帮您拿吧。”王掌柜殷勤地上前想要帮他拿杂志。
  “不用不用,我自己来就行了。”
  说着他便步履匆匆地走进了茶馆。
  一瞧见这位沈先生,一位带着大胡建口音的年轻人熟络地大声道:“雁冰兄,你怎么才来啊?我们可等你好一会儿了。”
  沈雁冰是谁,恐怕也不用多说了吧。
  “西谛,我这不是去商务印书馆取这一期的《新青年》吗。”
  字西谛的福建人姓郑,名振铎。
  另一位操着吴侬软语的青年道:“哦,看雁冰你这个样子,这一期的杂志上必有好文章。”
  “圣陶兄,果然还是你知我啊。我真的在上面看到了一篇绝世好文。”
  苏州人字圣陶,那他肯定就姓叶了。
  “哦,雁冰兄是什么好文章?”座上还有位广东人性子比较急,直接起身要抢沈雁冰手中的杂志。
  “地山,你看就是这篇小说……”
  广东许地山名赞堃,他和叶圣陶、沈雁冰,当然还有穿林北腿一样以字行。
  “《妻妾成群》?”他接过杂志稍稍读了几行神情就是一变,他看了看作者的名字,转过头向着座上一位年纪最长的四眼先生问道:“星杓兄,鸿渐可是令兄鲁迅先生的新笔名?”
  星杓兄也就是周作人抬了抬眼镜疑惑地道:“鸿渐?这个笔名我倒是没有看家兄用过,难道这篇小说很像是家兄写的吗?”
  沈雁冰闻言摇头道:“依小弟看绝非是令兄的作品,比起鲁迅先生这位鸿渐先生的白话文还要……嗯,说不定还要成熟一点。”
  “哦,拿来让我看看。”周作人一听兴趣大增,长身而起拿起了一本《新青年》杂志……
  鸿渐先生要是看到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许地山、周作人,这五位聚在一起读他的《妻妾成群》,那已经是足慰平生了。要是他早知道有如此“奢华”的场景,他肯定在小说后面出几道阅读理解题来着。
  “大哥,你看这篇《妻妾成群》如何?”
  此时周作人已经回到了自己家中,而他的大哥掩卷长叹一声道:“好一个鸿渐,此君好似天生就知道白话文该怎么写的。我不如他!”
  鲁迅先生到底是一代文学宗师,一眼就看破了《妻妾成群》的厉害之处。和当时所有作家包括他自己写的白话文小说相比,苏童这位后世作家所用的白话文从形式上讲自然是更加完备。
  这位真正的家习惯性地点燃一支香烟抽了几口道:“星杓,你不觉得这篇小说的手法也非常高明吗?”
  周作人闻言点了点头道:“确实如此。而且同样是控诉旧社会吃人,比起大哥你的《狂人日记》,这篇小说显得绵里藏针含而不露。”
  就像他说的,《妻妾成群》要比《狂人日记》“平和”的多。可是这平和却更加曝露的封建社会的反动性。
  鲁迅按灭了烟头,拿起了纸和笔道:“我这就给陈仲甫写信,问问他这位鸿渐先生是什么来头!”
  他口中的陈仲甫便是《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0/7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