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美国当大师(精校)第1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2/779

  三人坐了下来,袁燕倏点燃了一支雪茄,开口问道:“大卫,既然你看过我们的那部《十二人》了,那么请你这位电影大师给我们提提意见,省的丽莲真的把自己当成了大导演。”
  格里菲斯先生表情十分复杂地看了自己女弟子一眼,深深地叹了一口气道:“我可真的提不出什么意见……嗯,我的意思不是说《十二人》完全没有缺点,比如在运镜和剪辑上面。但是丽莲凭这部片子真的能算是一位出色的导演了。”
  他苦笑了一下,自失地道:“也许比现在的我还要出色……”
  看来这位大导演因为最近几部片子连续扑街,所以丧失了那么一点自信心啊。
  “哒!”
  我们的袁大师打了一个响指,摇头道:“大卫,上次我跟你说过了,你的片子票房不佳,不是你这位导演不够出色,而是你这位编剧实在很一般……”
  “丽莲和你说过了吧。《十二人》编剧是哪些人?”
  “写过《嘉莉妹妹》和《珍妮姑娘》的西奥多·德莱赛先生。”
  “当下美利坚首屈一指的女作家薇拉·凯瑟女士。”
  “凭借着《人间天堂》一炮而红的菲茨杰拉德先生。”
  “还有一位诗人、两位记者、三位主编,还有一个文学……嗯,爱好者。当然,我也做了那么一点小小的贡献。”
  吉许小姐也附和道:“是啊,其实分镜头剧本都是腻嗷写的呢。我也只不过是个执行者罢了。”
  “是啊。”他摊开双手向大导演道:“你看,大卫。《十二人》之所以那么出色,因为它的创作阵容实在太强大了啊。”
  这次,格里菲斯先生闻言重重地点头,心悦诚服地道:“确实如此。比起你们这些专业的文字工作者,我确实算不上一个合格的编剧。”
  旋即他又振奋了起来道:“既然丽莲开了一个好头,我想我下一部片子就应该拍尼奥你的《浓情巧克力》了……”
  可是编剧大人却抬起手,扬声打断道:“不,大卫。你现在还不能拍《浓情巧克力》!”
  “为什么?”电影大师脸色一变,十分失望地道:“袁先生,难道你是担心我拍不好……”
  “不不不,你误会了。”袁燕倏摇头道:“我怎么会担心你拍不好呢?我的意思是,现在不是拍《浓情巧克力》的合适时间。”
  他叹了一口气道:“只能说你真的不是一个好的编剧和制片人。你没有注意到时机和噱头。”
  “时机和噱头?”两位电影工作者对视一眼。
  袁大师循循善诱道:“对啊,我问你们,《浓情巧克力》这部片子什么时间上映最合适?”
  “什么时间……”大明星突然眼睛一亮道:“情人节!这部片子情人节上映那简直就太完美了。”
  “没错!”大导演一拍大腿道:“甜蜜却微带苦涩的巧克力,为爱情冲破一切阻碍的恋人,还有情人节……有了这些噱头,没有比《浓情巧克力》更适合在情人节观赏的电影了。”
  他一竖大拇指,由衷地说道:“尼奥,你真的是一位天生的电影人!”
  “呵呵,所以现在不急着拍这部片子。”袁燕倏倒也不谦虚,轻笑几声继续问道:“丽莲,大卫。那么你们觉得这个时间点,有着什么噱头的电影最会让大众关注呢?”
  “这个……”
  吉许小姐只是随便想了那么一下下,立马就娇声道:“好了啦,腻嗷,你是天才,就别为难我们这样的凡人了啊。”
  我们的袁大师也不卖关子,他神情严肃地吐出了一个单词:“IRISH。”
  “爱尔兰人?!”
  “对,就是爱尔兰人。”袁燕倏长身而起,背着手道:“你们忘了去年的血腥星期天了吗?”
  这次换成格里菲斯先生抢先反应了过来,他也激动地站起身来道:“尼奥,你说的太对了,现在国内人民,尤其是爱尔兰裔对此事是群情激愤。而且我们美国人……”
  我们的袁大师接口道:“爱上帝,恨英国佬。”
  “哈哈哈……”客厅内三人都笑了起来。
  电影大师目光灼灼地盯着中国人道:“尼奥,你都这么说了,想必你的剧本也写好了,快拿出来吧!”
  我们的袁大师微微一笑,就把口袋中的那卷稿件递了过去。
  大卫·格里菲斯先生迫不及待地拿了过来,展开一看,只见上面的标题是……
第五章
搞原创
  本章副标题:跟乃们说过了,华莱士同志是苏格兰人!
  “《Famine
Orphans》……”电影大师把名字给念了出来,格里菲斯先生又看了看题赠,“For
4114
Irish
Girls?”
  “《Famine
Orphans》,中文名《饥荒孤女》是拍摄于1921年,梦工厂出品的第二部电影。这是一部完全取材于真实历史,讲述的十九世纪爱尔兰大饥荒期间年轻女性的悲惨遭遇的史诗片。”
  “它有默片和有声片两个版本,全都由电影大师大卫·格里菲斯执导,而编剧则是袁燕倏先生。主要角色是丽莲·吉许、桃乐丝·吉许(丽莲的妹妹),爱娃·亨特尔(爱娃·钱德勒的艺名),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珀尔·怀特(中文翻做白珍珠),露易斯·布鲁克斯(Luois
Brooks)等好莱坞女星扮演(1)。”
  “《饥荒孤女》在当时轰动美国乃至整个世界,以三百万美金(2)的拍摄成本,单单在北美就获得了将近三千万美金的票房。”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以当时平均两美金的电影票票价来计算,相当于一千五百万人次的观众进入电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而1921年的美国全国人口才一个亿。这打破了格里菲斯本人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的一千万美金的票房纪录,不过这个记录很快就被梦工厂自己给打破了。”
  “自从1845年以来,马铃薯晚疫病横扫以马铃薯为主食的爱尔兰,引发了这次爱尔兰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饥荒。到1852年,在这7年的时间内,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人口锐减了近两百万,占总人口四分之一!这个数目除了饿死,病死者,也包括了约一百万因饥荒而移居海外的爱尔兰人。”
  “当时的爱尔兰还处在英国统治下,而英国正处于其顶峰的维多利亚时期,并且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是公认的世界工厂。英国无论在殖民地、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各方面都领世界潮流之先,是一个拥有地球近四分之一陆地和近四分之一人口的庞大殖民帝国。英国就是那个时代繁荣、发达和文明的象征,其国力居世界翘楚。”
  “甚至就在大饥荒四年前,英国为打开中国的大门,不惜费尽心机、劳师动众从印度派军舰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而且此时,英国正全力筹办人类历史上首届世博会。然而,他们面对爱尔兰的史无前例的大饥荒却无动于衷,任灾情蔓延和爱尔兰人民抛尸遍野。”
  “到了1848年,此时的爱尔兰本土已经遭受可怕的大饥荒蹂躏长达三年多,饥荒造成的死亡人数已接近一百万,其中五分之一是死在条件很差的济贫院里。济贫院人满为患,环境恶劣,伤寒、霍乱、坏血病等疾病丛生。时任殖民地大臣的格雷伯爵决定将爱尔兰济贫院里的女孩送到澳大利亚。他期望这项计划能一举多得:年轻的女孩们能免于饥馑,在新的土地上生活;原本拥挤的济贫院环境可以得到缓解,而澳大利亚在作为罪犯流放地数十年后女性紧缺,急需年轻女性来繁衍人口、劳作和照管家务。”
  “1848年,第一艘运输爱尔兰女孩的船只到达澳大利亚。1848年到1850年间,有4114名爱尔兰女性被送到澳大利亚。她们大多数年龄在14到20岁之间,经过几个月的海上颠簸,她们抵达悉尼、墨尔本和阿德莱德,告别苦难深重的故土,在他乡迎接未知的命运。”
  “在这项计划中,女孩们来自济贫院,她们至少有一位双亲去世,或是被遗弃、流落街头。被选中的女孩必须年轻、单身、听话、健康并对天花免疫。她们在澳大利亚的记载中被称为“饥荒孤女”(famine
orphans)。”
  “当时还有为数众多的爱尔兰人因饥荒逃难至北美,穷人们乘坐最廉价的船只横跨大西洋,而这种船只条件极差,只给乘客们提供少量的水、食物和空间,乘客们的死亡率往往高达30%。与她们前往北美的同胞们相比,饥荒孤女们在旅程中幸运得多。得益于都柏林的爱尔兰济贫法委员会、伦敦殖民地土地和移民委员会和澳大利亚当局等政府机构的密切监管,以及多年向澳大利亚运输罪犯的经验,孤女们在远航中的死亡率不到百分之一。”
  “然而孤女们的到来引发了澳大利亚当地居民的强烈敌意……”
  “《饥荒孤女》在艺术和商业上的成功有目共睹。它奠定了大卫·格里菲斯在世界电影史上的崇高地位,同时也让只拍摄过两部电影的梦工厂一跃而成当时全世界最大最成功的电影公司。而更大的影响是,这部电影使得美国民间反英情绪高涨,美国和英联邦国家(主要是英国和澳大利亚)关系迅速恶化。”
  “以至于在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内部仍有很大一部分人只同意罗斯福总统向日本宣战,而不愿意成为英国的盟友同第三帝国和意大利两大轴心国进行战斗。罗斯福总统为了顺应民意,虽然也向全体轴心国宣战,但是不得不延缓了其在欧洲的军事部署。”
  “嘟嘟嘟,S值增加40%,进入90%的高度警戒区域……”
  “铛铛铛,鉴于此剧本为宿主原创,S值减少20%。”
  没错,这部《饥荒孤女》居然是我们的袁大师原创剧本!
  他这两个月也不是什么都没干,整天混吃等死大搞中美徳三角关系,而是绞尽脑汁地构思了这部日后被称为“超级催泪弹”的电影,并且和他预想的一样,《饥荒孤女》在美利坚乃至全世界掀起了一阵反英狂潮!
  好吧,袁燕倏也不是不想抄,问题是他抄不到啊!
  说到挑动反英情绪的电影,后世倒有一部《勇敢的心》,问题主角威廉·华莱士是苏格兰人。这个当然就不合适了。
  而爱尔兰人自己呢,就没有拍过关于爱尔兰饥荒的电影,甚至就连小说都很少。就连詹姆斯·乔伊斯这位号称爱尔兰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也就写写《尤利西斯》这种意识流小说来着。
  顺便说一下,这篇小说现在正在美国杂志《小评论》上面连载呢。而且因为刊登了《尤利西斯》,《小评论》马上就要被纽约市政府控告刊载猥亵作品而判有罪……
  没办法,袁大师这位赛里斯人只好亲自动手,帮助爱尔兰人来好好回忆一下他们的苦难历史了。
  注释:
(1)笔者注:后三位都是从默片时代红到有声片时代的女明星。
(2)笔者注:此数字存疑,有种说法只花了不到一百万美金。
第六章
三百万
  本章副标题:拍电影实在太有“意思”了。
  “天哪,这个剧本、这个剧本、这个剧本……”
  我们的袁大师心里面还有那么一点小忐忑,毕竟这个剧本是他原创的,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以借鉴。虽说他本人十分满意,丽莲·吉许这位专业演员看过之后也是赞不绝口,不过他还是很在意大卫·格里菲斯这位电影大师的评价。
  大导演重重地吁了一口气道:“实在是太棒了啊!”
  老子果然是个天才!
  袁燕倏淡淡一笑,还没有说话,就听丽莲·吉许小姐高兴地说道:“我就说大卫会喜欢这个剧本的,因为《饥荒孤女》太具有史诗性了!”
  纵观这位电影大师拍摄的经典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贝利斯亚女王》和最近扑乐街的《新英格兰之路》,他对这种主题宏大,场面华丽的史诗片情有独钟。格里菲斯自己曾经说过,早期影片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法国人Charles
le
Bargy拍摄的《吉斯大公遇刺记》(L'Assassinat
du
duc
Guise,1908),也是在美国最卖座的法国电影,这让格里菲斯对华丽的历史题材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另外呢,他是一位兼具人文精神和人道主义的大艺术家,自然特别关注弱势群体。
  他一生拍了四十多部关于印第安人的电影,而且其中还有类似《The
Redman's
View(红人的观点)》这样以印第安人视角看待西进运动的作品;他也拍摄了反应资本主义丑恶面的《A
Corner
in
Wheat(囤积小麦)》,以传统清教徒的价值观念对现代社会的经济贫富差距问题进行了置疑。
  好吧,不左不成艺术家,好莱坞其实一直有点左的,二战之后,在麦卡锡主义泛滥最高峰的时候,臭名昭著的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为了调查所谓“好莱坞被共产党渗透的程度”而传讯大批好莱坞电影界人士。其中有10人拒绝作证,不愿透露任何人的政治背景和思想倾向而被判蔑视国会罪。这就是著名的“好莱坞十人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2/7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