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美国当大师(精校)第6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8/779

  作为一位二十世纪的生物学家,他肯定是达尔文主义者,不过老胡有点过头地走向了“社会达尔文主义”。
  所以他大声说道:“夫文化之进,端在少数聪明特出不辞劳瘁之士,为人类牺牲,若一听诸庸惰之众人,安有所谓进乎?”
  “步普(胡先骕的字)说是外道那也稍嫌过分了一点。以我之见,袁氏之道乃是杨墨之道。”
  反驳的这位名气也不小啊,南京大学校史上有两位承古开今的国学大师,他们被誉为“南雍双柱”。其中一位便是说话的柳诒徵。
  顺便介绍一下,另一根柱子名叫王伯沆(以字行)。其实真要说起来,老王还是袁燕倏的师兄,因为他也曾经师从陈三立。
  柳诒徵现在是东南大学历史文学教授,在日后将会成为“新儒家”的宗师。他和他的弟子们是“学衡派”的中坚力量。
  “杨朱曰全性保真,墨翟曰兼爱无差。袁氏既有前者又有后者,可谓集两者之大成也。”
  还别说,这位老夫子敷衍的挺有意思。
  我们袁大师作为新古典自由主义大师,他的学术理论确实有点像提倡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杨朱。
  同时,他的文学作品又带着进步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气息,又好似“人人平等”的墨翟。
  “翼谋兄(柳诒徵的字)此言甚是精辟。孟子曾言,天下不归于墨,则入于杨……”
  这次说话之人乃是国立东南大学创建人之一,校长办公处副主任(主任由校长郭秉文兼)的刘伯明(以字行)。
  “当今世人浮华轻薄,急功近利。报纸上为袁氏叫好的也大有人在,再这样下去,这天下看来要尽归于袁了!”
  如果说梅光迪是“学衡派”的董事长,吴宓是总经理,那么胡先骕、柳诒徵和刘伯明便是的执行董事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帮人看我们袁大师那是怎么看都不顺眼啊。
  不得不说,在座的大语言学家,大文化学家,大植物学家,大儒家宗师,大教育学家,他们既是文化保守主义者,还都有点精英主义的倾向。
  这和他们的出身有关系,都是出自传统士大夫家庭。梅、胡、柳三人还应过童子试,有秀才的功名。刘伯明在西北大学的博士论文名为《老子哲学》。
  他们对赛里斯传统文化那是“真爱”。
  因吹斯听的是,二十世纪初正是精英主义方兴未艾的年代。很有一票社会学学者是精英主义的拥趸,其中包括勒庞(《乌合之众》的作者)、帕累托、熊彼特和马克思·韦伯等等。
  精英主义与平民主义究竟孰优孰劣……这个问题真是非常非常非常滴复杂,也就不展开了。
  不过具体到民国这个时代,说的难听和直白一点,就算信奉精英主义那也要用平民主义的口号,不然怎么发动群众。
  当然啦,也不能真的去信奉平民主义,袁燕倏在南京看望的老同学那位朋友就证明了这一点……
  “皮卡皮卡。”
  他们反对新文化运动,正是因为他们身上的保守主义和精英主义倾向。
  “天下尽归于袁……”
  梅光迪抚掌赞道:“伯明兄说得好。袁鸿渐之害尤甚于胡适之!”
  他当年就在中国留美学生中招兵买马,到处搜求人才,联合同志,拟回国对老朋友胡适作一全盘之大战。
  道可托袁的横空出世,就取代了道可托胡的地位。
  我们的袁大师如今已经成了浪漫主义和平民主义的代言人,还是白话文运动的“袁帅”,正好是他们的“死对头”。
  没有袁燕倏,他们也会从明年年初开始对当时流行的浪漫主义、平民主义和白话文学等进行了一连串的抨击;而有了袁燕倏,他们就找到了一个最为适合的集火目标。
  他继续说道:“诸位也知道,我本来想要创办一份杂志,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既然如今有了这么一个由头,我看不如马上着手编纂吧。”
  “对,我们也要发声!”
  “没错,这件事情越快越好!!”
  “说得是,我们还要联络同道!!!”
  “这不为难,光是东南大学就有好多同志……”
  梅光迪这么一说,其他四人那是纷纷叫好。
  吴宓随口问道:“迪生兄,那这份杂志叫什么名字呢?”
  “我已经想好了,就叫……”
  早在国外1910年代中后期留美中国学生群体当中,以对中国文化、文言文及白话文的意见分歧,可以分为两派……白话文和文言文文学之争日益成为导火线。
  1920年胡适出版白话文诗集《尝试集》,随后胡先骕撰《评〈尝试集〉》,但“历投南北各日报及各文学杂志”,无一为之刊登,胡先骕遂和梅光迪等人商量自办刊物,得到刘伯明的支持,随后吴宓、柳翼谋(柳诒徵)等人也加入(2)。
  1921年8月,袁燕倏同康有为、陈三立等人爆发关于白话文的论战。
  受到这个刺激,同年9月,《学衡》杂志正式创刊。
  ——节选自《SCP百科:《学衡》条目》
  这些“学衡派”中人还不知道,正是因为他们的加入,让这场论战从“湖海之战”、“师徒之争”进入到了第三个阶段——存废(儒家)之论。
  注释:
  (1)笔者注:本章有些内容是略写。有兴趣的书友可以参考或者回顾第二卷190章到193章的《八骏宴》
  (2)笔者注:以上为百度“《学衡》条目”原文。
第一百五十六章
新旧笔战震南北,袁郑镜破各西东(三十一)
  民国十年,九月五日,星期四下午。
  魔都公共租界,工部局第一特设法庭。
  “袁先生,还有袁女士,请问你们看待今天的庭审?”
  为什么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呢?那是因为不同时代的人类看待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那是大相径庭。
  比如说眼下和我们袁大师相关的事情,一件是新旧笔战,一件是袁郑镜破。
  在“后人”看来,前者比后者“因炮腾特”得多得多,可以说二十世纪初赛里斯思想界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之一”这两个字都可以去掉。
  由于袁燕倏的关系,这条时间线上儒家被否定还要狠,以至于新儒家、新新儒家和新新新儒家们远没有原本那条时间线上那么“热闹”。
  而在“今人”看来,后者比前者“因吹斯听”得多得多得多,普通人根本不知道这帮大小学者们在吵什么,倒是对沪上两大名门离(撕)婚(逼)兴致昂然。
  郑孝胥本就是我大清名臣,属于话题性很高的公众人物;袁家纵然原来默默无闻,但是有了袁大师那也一跃成了赛里斯人关注的焦点。
  所以今天的法庭前才这么“热闹”。
  一脸铁青带着墨镜的袁燕倏和一脸惨白两眼发红的袁淑华,这对脸色都不太好看的兄妹一走出法庭大门就围上了一帮子七嘴八舌的记者。
  “袁女士,你真的认为你丈夫和他的侍妾是在通奸吗?”
  “袁先生,据说法庭并不认可贵方提供的证据,是这样吗?”
  还真的是这样!
  至少今天这次庭审,袁家这个原告方可是处在全面的下风。他们提出的第一个论点,即“侍妾通奸论”被郑家被告方的律师差不多给完全地驳倒了。
  原因很简单,租界法院除了使用英国本国法律之外,也参考当地,其实就是殖民地的成文法和习惯法。
  虽说从成文法的角度上讲,在1912年民国政府就已经有相关法律法规明文规定了:“禁止一夫多妻制”,但是在判例和司法解释上,也就是在习惯法的层面上仍然承认纳妾的法律效力。
  就像大英帝国的另一块殖民地——香港,一直要到70年代才以法律禁止纳妾。不过就算有明文规定,香港还有澳门富豪娶小老婆的还是大有人在。
  这对袁家兄妹来说还不是最惨的事情。
  最惨的是作为证人提供证词的袁淑华被郑家重金请来的洋人大状师诘问得当庭大哭,法官也不得不休庭了。
  这真的要怪我们袁大师有点轻忽了。
  他被穿越以来一个又一个胜利冲昏了头脑,而且总觉得上庭是一个很小很小很小的CASE,却忽视了他的大妹只不过是一个赛里斯传统女性而已。
  而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人盘问那些隐秘之事,别说袁淑华了,就是心理素质差点的现代人也受不了啊。
  “对不起,现在只是休庭,庭审还没有结束,袁先生和袁女士无可奉告。”
  他们的律师“皇帝陛下”见此情形当仁不让地操着一口崇明话,挡在了袁家兄妹面前。
  “让开,给老子让开!”
  而庭外早有准备的康多尔带着一帮人也冲了上来,护着他们两个上了一辆杜森伯格。
  终于上了车的袁淑华总算是回过神来,她第一件事情就是含泪央求道:“大哥,我不想再上庭了……”
  “回去再说。”板着脸的袁燕倏冲着小康道:“开车!”
  晚饭时分,新袁公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8/7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