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1990(校对)第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1523


海登很怕宋亚搞事,“索尼哥伦比亚无论在唱片还是电影界都是顶尖的,他们是规则制定者。”
“你想多了……”
玛丽亚凯莉身材不错,也算漂亮,但宋亚回味了一下刚才她与摩图拉互动时的语气神态,说两人之间没点什么他是不信的,自然不会有再去插一脚的想法,“她比我大吧?”
“当然,她好像二十岁左右。”海登感觉宋亚真没起什么色心,才不再劝诫。
第二天一早,两人匆匆赶到电台,访谈时间半个小时,一晃就过去了。
结束后,电台主持人很不满意,设好的埋伏全被宋亚无视,导致整个访谈毫无节目效果可言。
他提起不久前东部决赛抢七局里公牛的惨败,宋亚回答说自己不怎么看篮球不太懂这个。
然后他抱怨老乔不敢来之余,装作无意间提及老乔与GD(帮派名:the
Gangster
Disciples黑帮福音,地狱短尾猫是其分支)的关系,宋亚也装没听见,只说很尊敬老乔,是老乔给了自己机会。
他开始聊底特律和芝加哥黑人区眼下混乱的治安,宋亚把话题转移到黑人遭受的不公,进而聊到南非现状和自己的新歌:致德克勒克。
顺着黑人遭受的不公,他又开始引诱宋亚聊起SBK里的白人,宋亚表示自己对唱片界里黑人的地位总体满意,我们有杰克逊兄妹,有惠特妮休斯顿云云。
顺着唱片界里黑人尚可的地位,他把话题转到好莱坞,那里除了丹泽尔华盛顿,其他走红的如艾迪墨菲,乌比哥德堡只能演演插科打诨之类的丑角,前不久摩根弗里曼获奖的角色也不过是个犹太裔老太婆的司机。
宋亚表示好莱坞自己不熟……
“你是老乔派来的新闻发言人嘛?”主持人摘下耳机,当面吐槽。
宋亚耸耸肩,“我才十五岁,不得不小心行事。”
“你不说我还以为你五十了呢!”主持人被气笑了。
从播音室出来,海登领着一群浑身匪气的黑人等在外面,“APLUS,我给你们介绍一下,这位是艾斯库伯,库伯,这位就是APLUS。”他把打头的那位介绍给宋亚。
艾斯库伯是N.W.A的前团员,去年闹翻出来单干,上个月也发了新专,好像叫Amerikkka's
Most
Wanted。他也不过二十多岁左右,络腮胡子,总是昂着头看别人谁也不鸟的样子,一身深蓝色搭配,牛仔裤、卫衣、棒球帽都是深蓝色,帽子前部有个花体字母‘D’,是底特律本地棒球大联盟球队老虎队的队标,有点难得的是在他身上看不到其他黑人明星的黄金三件套。
“嘿……”宋亚赶忙和眼前这位说唱界老前辈碰拳。
“YO!APLUS,原来你这么年轻……你们看他多大?”库伯和身边的跟班们指着宋亚说笑了一番,然后上手搂住宋亚肩膀,“我们过去聊。”
宋亚看了海登一眼,海登点头示意没事。
库伯目前在跟N.W.A旧友之间的隔空骂战中处于下风,具体情形大概是这样的:
库伯说被‘大E’(N.W.A创建者)坑了很多钱。
‘大E’说你父母都是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员工,根本不属于我们街头,装什么匪帮说唱歌手……
库伯说自己写了N.W.A一半的词。
‘大E’说你不属于我们街头。
库伯说自己对N.W.A贡献很大。
‘大E’说你不属于我们街头。
库伯说……
‘大E’说反正你不属于我们街头。
就这样,黑人社区的舆论还真的都偏向‘大E’,仿佛出身高知家庭,受到过良好教育就是原罪。
不过库伯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在骂战里丢了面子,赢了里子,新专里大部分歌曲都是骂战中写的,靠着双方的攻防博得了不少关注,间接省去大笔宣传费用,新专拿个金唱片(五十万张销量)难度不大。
他没啥恶意,就正好也在电台做节目,听到收音机里对宋亚的访谈,知道是写出二手店的人,于是过来认识一下,顺便邀歌和为自己的电影项目拉投资。
“电影?”宋亚自然是没歌给他的,不过听到对方还拍电影,大为意外。
“耶!是哥伦比亚影业投资的,表现我们瘸帮(一个发源于加利福利亚的黑人全国性帮派)少年的街头故事,年底进组。”
库伯从牛仔裤口袋里扯出瘸帮蓝底白纹的花头巾一角,“看,我可是货真价实的瘸帮人,大家都认。”
看来他已经被‘大E’搞魔怔了,见到谁都要证明一下自己的街头属性。
竟然和米拉的电影是一个公司投资的,而且进组的时间都差不多,宋亚本来还想再问问情况,一看到和帮派沾边,立刻装作不感兴趣。
不过库伯的谈吐和思维明显比出身底层的其他黑人要高段许多,宋亚正好向他请教了一番唱片营销技巧。
“我知道,你喜欢依靠大唱片公司……”库伯冲他眨眼笑笑,“SBK,对吗?我在纽约跑宣传的时候听到过他们对你的意见。”
这里的‘他们’无疑是指纽约黑人音乐圈了。
“呃……我跟他们有些误会……”宋亚赶紧辩解,“那些黑人女孩不符合我的要求,我才十五岁,根本想不到那么深。”
“没事,没事,都是小问题,以后我再见到他们会帮你说话的。”库伯卖了个好,“至于卖唱片嘛……”
他说:“宣传的目的是什么?无非就是卖更多唱片,什么样的宣传只要能卖出唱片,通俗说就是能带货就是好的宣传。你看,白人的大唱片公司牢牢控制了电视台,什么MTV、周六夜现场、奥普拉秀,时事新闻、大型比赛,都可以借机营销唱片,带货能力是没得说的。我们黑人单打独斗绝对没机会,但如果合作嘛……”
“难道有机会吗?”宋亚没感觉出来。
“当然有机会,你知道还有个带货能力超强的东西,公告牌(Billboard)榜单吗?”库伯问。
“知道啊。”
“公告牌单曲榜并不是一个纯粹看销量的榜单,由于它历史悠久,所以广播电台的播放量在里面占据的权重很高。而现在的电台……我这些年宣传跑遍了全米各地,由于电视媒体的崛起,白人们普遍不看好广播电台的前景,认为那是迟早会被淘汰的东西,所以现在各家电台里,咱们自己人(黑人群体)已渐渐占据了大多数的DJ职位。如果有人能把全米所有黑人DJ联合起来,同时段推同一首歌,那么这首歌曲必然会被瞬间推到公告牌前列,现在的人都追流行,唱片不就能大卖了吗?”
宋亚感觉库伯这一通带货理论很有新意,也能说得通,但他很快找出了症结所在,“如果白人把公告牌权重计算方式改掉了呢?”
“呃……这个……”
库伯被问住了,“白人控制着一切,如果那样的话咱们的路就彻底被封死了,只能等待将来,看看会有什么新媒体出现咯。”
第四十七章
同行是冤家
与库伯道别,宋亚特意去买了张他的新专CD来听,整首专辑里面充斥着女人、毒、钱、街头帮派和暴力,典型的匪帮说唱。看来他面对黑人群体‘不够街头’的指责,选择了更街头的应对方式,唱片、电影一个也没落下。
随着二手店单曲的热卖,老乔和小洛瑞做访谈时很难避免地会提及自己,现在外面人都知道二手店的词曲作者APLUS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这是夸奖,但某种程度上也会造成与部分黑人群体的隔阂,比如库伯现在正面对的。
更别提纽约黑人音乐圈已经与自己有了点‘误会’。
“你可别学他。”
飞行途中,海登把耳机摘下,“库伯唱的这些东西会引来执法部门的注意,听说有些地方的白人缉毒警会悄悄把‘礼物’塞进他们看不顺眼的黑人车里,稍有不慎,一辈子就完了。”
“我不会的。”
自穿越后宋亚就很小心,没驾照就不开车,连校园里的小冲突都尽量避免,参与的尽是些高大上的平权活动,完全与库伯走了条相反的路。
但库伯的那套理论确实有点道理,集结黑人DJ的力量来影响公告牌排名,进而‘带货’卖唱片……
宋亚在脑子里仔细模拟了一下,感觉这套东西自己是玩不转的,很简单,中小广播电台的黑人DJ们收入低,整体素质也差,如果纯靠钱来维持和他们的关系,很快就会无法满足这些人贪婪的胃口。除非像老乔那样,有帮派背景,在金钱这个胡萝卜背后还有根无形的大棒威慑,二者配合,才能让那些DJ老老实实听话。而即便是老乔,也只在芝加哥能有两份薄面,去纽约一样碰了个满头包。
“有帮派背景,在当地黑人群体特别是音乐圈中有一定声望,还得有不菲的本钱。”宋亚简单勾勒出了一个能成事的人物形象,“即便这种人也只能是地域性的,毕竟帮派这玩意地域性很强,东海岸,西海岸,芝加哥所在的中部地区,还有南部……起码得有四到五位有力人物携手合作……”
“我这是干嘛,组织黑手党么?”他想到这,不禁摇头失笑,把这个念头从脑袋里甩了出去。
这次重回纽约,宋亚直接来到了SBK最好的录音室,‘橡木桶’。
‘橡木桶’因录音棚里橡木色的长条状吸音设计而得名,是SBK最先进的录音室,面积很大,除歌手之外,再塞进一个乐队和一个伴唱团还能有富余。
棚内的米拉正戴着耳机伴随音乐微微摇晃身体,根本没注意到外面宋亚的到来,看得出,她的状态不错,SBK甚至还搬来了个小高脚吧台,上面摆着杯漂亮的鸡尾酒,她不时咬住吸管,轻抿一口。
宽阔的调音台前坐着两位SBK内部的大牛级调音师,白人,埃里克和艾尔在他们旁边打下手。
“APLUS?你弄出来的那两个新合成音不错,一开始我还以为是迪莱搞错了合成器设置。”也许是丹尼尔警告过,两位调音师只谈工作相关的事,对待埃里克和艾尔都很礼貌地保持距离,一点毛病都挑不出来。
“谢谢。”宋亚和他们握手,“录得怎么样?”
“排练效果不错,其实我们已经有了几个比较满意的版本,就等你来了。”一位调音师从面前的CD架上拿出几片CD。
“那我们听听吧。”宋亚说道。
“可以。”他把CD塞进唱机。
宋亚挑了个最接近原唱的版本,然后提了几个意见,都是很细微的地方。
“很好的主意,我们这就按照你的意思来修正。”另一位调音师表示同意,他把麦克风打开,对里面说道:“暂时休息一下,然后我们修改以下几个地方……”
米拉这时候才发现了宋亚的到来,瞬间高兴地笑开了,先隔着玻璃送了记飞吻,然后冲出来扑进宋亚怀里,“亲爱的,我好想你。”
“我也是。”宋亚吻吻她的额头。
录音室里的其他人都各忙各的,目不斜视。
不过马上有电话打了进来,“丹尼尔要见你。”埃里克接完电话对宋亚提醒道:“他换了间办公室,不过还在原楼层。”
对了,丹尼尔的头衔已经从SBK营销副总裁变成了SBK副总裁兼总经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15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