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老子是皇帝(校对)第1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2/2534

  赵洞庭这个劝降书的法子实在是让得阿里海牙心里七上八下,怕真有将领会忍不住去投降。
  他现在要防着城外宋军,又要防着城内的将领,只能派遣自己最为信任的同族将领守城,别无他法。
  这个将领倒也真是忠心,记得阿里海牙的话,赵虎、赵大他们刚刚接近,他就命令士卒射箭。只可惜的是,月黑风高,他们在城头上压根看不到城下,只能盲射,根本没能对飞龙军造成什么损失。
  “哼!”
  听着马蹄声渐渐远去,他重重哼了声,便令士卒收拢劝降书。
  待得射到城头上的劝降书都被收拢过来,他却是看也不看,直接用火把给烧了个干净。
  他没有太多心思,只忠心执行阿里海牙的命令。两军交锋,军心为重,他也知道这些劝降书可能在军中造成什么影响。说得严重些,便是造成全军哗变,自相残杀,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他和阿里海牙怕是都想不到,饶是他们对劝降书足够重视,现在也是有些晚了。
  之前偏将只是意思意思说了句不能传扬,但士卒们并没有太当回事,虽然现在没敢明目张胆的议论,但私下议论者却是层出不穷,你传给我,我传给他,劝降书的事便以极快的速度在荔浦县内悄然漫延着。
  知道的人太多,军令也难挡悠悠众口。
  如此过去两天。
  城外宋军还未攻城,但是时不时派军往城注入劝降书,后来接连被守城元军用箭矢射退之后,劝降书倒是不动了,但却又在城外聚集人齐声大喊:“阿里老儿无才无德……”
  声音之大,莫说城头,连城里街道上都听得清清楚楚。宋军还敲锣打鼓。
  这只差点没把那守城的将领和城内的阿里海牙给气死。
  而原本对劝降之事将信将疑的士卒,这时也彻底相信了。
  劝降之事彻底在荔浦县城内被“点燃”,以前士卒相遇打招呼是问“还饿着不”,现在已经变成“宋军劝降的事你听说没”。
  阿里海牙再也没有办法阻止劝降之事的漫延,终日惴惴不安。他只能竭力稳住军中将领。
  是以,这两天阿里海牙时不时的会宣众将到府衙议事,话语中明里暗里都有敲打之意。
  总而言之就是,你们要是敢有别的心思,老子就对你们不客气!
  众将明面上自然都是忙不迭表示忠心,愿意效死,但心里到底怎么想,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这时,宋军又放杀招。赵大、赵虎按照赵洞庭的意思,在城外喊:“两日内不降,大军攻城!”
  这回他们不仅仅再只是作戏了,刚喊完,城外便是接连十余声炮响。
  掷弹筒隔着城墙数百米,倾泄十余颗炮弹到荔浦县城墙上,直将城墙炸得乱石纷飞,连守城的元军士卒都被炸死数十个。
  这等威慑,让得城内元军更是惶恐起来。
  他们并不知道宋军炮弹已经不多了,只想着,要是宋军用这玩意儿破城,如何守得住?
  现在城内大部分元军都还是饿着肚子,连拿枪的力气都没有,怎么和宋军厮杀?
  就在这夜,荔浦县城内终起哗变。数百元军士卒在巡逻时,突然攻向元军防守薄弱的东门,想要出城投降。
  厮杀声登时在夜色中乍响。
  虽然这股哗变的士卒最终仍是被守城的元军剿灭,但元军中军心已是更加飘忽不定起来。
  在荔浦县城外探听城内动静的宋军也听到厮杀声,当即回去向赵洞庭禀报。
  赵洞庭得知这件事后,嘴角不禁露出几抹笑容。
  时间就这般缓缓流逝。
  过两日。
  荔浦县城内元军中哗变渐渐有不可阻止之势,时不时有士卒成群结队强攻城门,或是选择从其余地方暗暗出城。虽然他们其中绝大多数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元军中因此折损的士卒却是不少。
  更重要的是,军中将领发现,现在军中想要出城投降者越来越多了,那些士卒都变得神秘兮兮。
  因为什么?
  因为城中已经没有粮食了。
  这样下去,根本不需宋军攻城,城内的军士便都会饿死。
  不过也算阿里海牙命不该绝,在这种时刻,终于有只信鹰落到军中大营内。
  养鹰的士卒拿出鹰腿上捆包的密信,慌忙去府衙呈给阿里海牙。
  阿里海牙此时正和诸将在正殿内议事,听得士卒说有伯颜都元帅的密信到,他惊得从书案后站起身来,匆匆跑到士卒面前抢过密信,然后哈哈大笑,“天助我也,伯颜都元帅已挥军十万临近梧州!只待大军破城,我军危机可除矣!”
  殿内有很多将领登时都露出喜色来。
  但也有人沉吟道:“元帅,恕末将直言,此时军中已断粮,我们该如何撑到大军来救?”
  阿里海牙轻笑道:“先驻守城池,若实在守不住,咱们便弃城而去,又让宋军来追我们的马僅下。我们出城后往东行,尽快和都元帅大军汇合,届时宋军必灭。以都元帅十万大军,破区区梧州想必不用费多少时日,只要我们撑住半月,不,只要撑住十天,此战,我们便能反败为胜!”
  他越说便越说开心起来,腰杆挺得笔直,眼神中满是坚定。
  众将中有人连忙附和,也有人悄然若有所思。
  十天,那是最好的情况。可以现在大军的情形来看,只怕连十天都未必撑得住。
  不过他们回到军营后,还是立刻将这个消息通报三军。这终于是让得涣散的军心又稍稍凝聚了些。
  能在宋军攻城之前得到这个消息,已经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这夜,荔浦县城中难得的没有士卒再起哗变。
  翌日清晨,城外的宋军浩浩荡荡向着城门行来,准备攻城。
  最前方是整整齐齐的盾牌兵,他们不是那种刀盾手,而是专门的盾牌兵,手中持着的盾牌有一米多高。在距离荔浦县城门约莫五百米处,大军全部止住,不见其尾。盾牌兵架盾挡在前面,攻城车、投石车等被缓缓推出军阵。
  赵洞庭亲自坐镇中军,车辇旁是鼓阵和鸣金阵。
  数架行女车亦在左右,令旗兵高高站在行女车上,随时准备传达赵洞庭的号令。
  而在前、后、左、右四军中,也各自都有这样的指挥中枢。
  苏泉荡统率人数增至两万的殿前司禁军坐镇前军,旌旗招展,刀枪林立,杀气森然,随时准备攻城。
  城墙上,元军将士定睛看着漫山遍野的宋军,连忙拉弓搭箭,严阵以待。
  他们虽然兵力高过宋军,但城头上却挤不下那么多人,看着宋军这么多人,的确感觉到有压力。
  而最让他们惊惧的,莫过于宋军投石车旁边的那数十个黑黝黝的小东西了。
  掷弹筒。
  虽然宋军中已经没有多少炮弹了,但是,十来颗还是有的。
  因为伯颜来援的消息,劝降书没能彻底让得元军瓦解,这十余颗炮弹,成为赵洞庭的下一个杀招。
第148章
梧州之殇(一)
  于此同时,梧州城外,也有大军攻城。不过攻城的是元军,而守城的是宋军。
  元军数十军阵浩荡前行,军中号角声不断。为首将领浑身银甲,立于战车之上,手持长枪,满脸肃然。
  这人并不是元军征宋都元帅伯颜,而是官拜武义将军的征宋先锋大将孔元。
  孔元字彦亨,生于新河县邢彦村,自幼习武,才略不凡,十七岁时便应召进入元军为卒,其后随军出征,屡立战功,被宣授管军总把。
  元十一年,大举伐宋,伯颜为都元帅,孔元为先锋,升武义将军,进军江南,如今屯兵广南东路。
  整个广南东路境内,都只剩少许民间义军还在抵抗,连之前被都统凌震和转运判官王道夫夺下的广州城也已重新被元军夺取。凌震和王道夫两人沦为游军,只能在广南东路境内和元军周旋,已难成大势。
  当初发生这事的时候,直惊得身在雷州的张世杰浑身冷汗,后怕不已,然而对赵洞庭坚守碙州的举动大感佩服。那时候要是真听信他的,率众前往崖山,怕是广州城破后,南宋早已像是史书中那样,被元军覆灭于崖山了。
  赵洞庭坚持不去崖山,可谓逃过死劫。
  伯颜做为征宋都统帅,领中军二十五万雄踞广东,此时只需稍许兵力用以和民间义军周旋。在收到阿里海牙的求援信后,当即便派遣孔元这位能征善战的汉族将军前来取梧州,驰援阿里海牙。
  如孔元这种生在元朝境内的汉族人,并非是南宋降将,在元朝廷中倒是不受歧视的。
  而孔元虽未汉人,亦是对元朝廷忠心耿耿。
  率大军到得梧州城前数百米处,他举枪喝令三军,“止!”
  元军数十军阵缓缓停住,肃杀之气直冲云霄。
  他们以千人为阵,粗略看去,怕莫有足足六七万人,马、步军皆有。
  孔元生得高瘦,眼神却是极具侵略性,有着元将的狂野。他双眼缓缓扫过高耸的梧州城墙,还有两旁下面山体已被挖得笔陡的防寨,眼中露出几分了然之色,而后吩咐道:“大军轮番攻城,无需顾及两旁山寨,直取城门便可。再命水军同时进攻宋军水寨,不求破寨,只需牵制住他们兵力便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2/253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