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老子是皇帝(校对)第19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81/2534

  兵部里知道破敌大炮的也就只有钟健。苏刘义就是顾及这个,是以才艺那物件代替,他知道皇上肯定能揣摩到他要说的是什么。
  赵洞庭闻言轻轻点头,“倒也的确如此。既然这样,那就免了吧。”
  苏刘义又道:“那倭路守备军那边……”
  赵洞庭微微皱起眉头。要不是苏刘义提起这茬,他倒还真是忘了。
  现在郑益杭和莫里可还率着倭路守备军以及流求军在倭路长门町,而且这已经是个把月前传到长沙的消息,这会儿两人是不是已经率军出征高丽都说不定。高丽怎么说也是元朝属国,也不知道,真金会不会将这视为挑衅。如果因为这样,老太监再杀到宫里来,到时候就真是鱼死网破的局面。
  他可不愿意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再度面对老太监。
  “派人传旨下去吧!”
  稍作思量后,赵洞庭对苏刘义道:“以朕的名义传旨倭路守备军郑总都统,让他停止对高丽用兵,但在倭路练兵不可懈怠。”
  “那流求军呢?”
  苏刘义见赵洞庭没说这个,有些纳闷道。
  赵洞庭道:“这个朕会亲自写信给阿星皇国主的。朕并非是流求国主,怎么越俎代庖指挥他的军队?”
  “是。”
  苏刘义答应,不再说什么。
  赵洞庭眼神扫过兵部众人,又道:“虽暂且休战,但诸位不得懈怠。征兵、运粮,都不要出现什么纰漏才好。借着这段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将守备军中的优秀将士调拨到前线大军中去,再将守备军中空缺填补完善是必要的事情。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咱们大宋才有足够的能力应付各种突然的变化。”
  “臣等领旨!”
  以钟健为首,兵部众头脑级别大臣都是拱手领命。
  赵洞庭摆摆手,“那诸位爱卿都早些回去休息吧……”
  众人徐徐退出御书房去。
  赵洞庭看着他们离开,轻轻叹息了声,又坐回到床榻上。
  刘公公在旁边磨墨,微笑着道:“除去明镜台大会那几日,皇上可是有些时日没有这般操劳过了。”
  赵洞庭失笑道:“没办法啊……刘公公,不瞒你,这元朝老太监的确让朕有点寝食难安的味道。他就像是躲在暗处的毒蛇,随时都可能暴起伤人,若是朝中哪位娘娘或是和朕亲近的人被他……朕想都不敢想。而朕现在却又没办法对付他,只能祈祷他不出来伤人,这实在是憋屈得很呐!主动权完全被别人掌握在手里,朕已经很长时间没体验过这种感觉了。”
  “唉……”
  刘公公闻言叹息,“谁让皇上您被他捏住命脉了呢!您的命脉,就是宫中诸位娘娘还有皇子、公主们呀……”
  赵洞庭摇摇头,不再言语。
  他当然知道自己的命脉在哪里。因为在他心里,家人是比自己性命更重要的。
  若是没有乐婵她们的话,以他真武境的修为,或许都能躲到军中去,亲自指挥大军灭掉元朝再说。
  但做人连命脉都没有,岂不无趣?岂不悲哀?
第1749章
兵到高丽
  等刘公公磨好墨,赵洞庭提笔给阿星皇写信。再让太监传到军情处去,回到寝宫的时候已经是深夜。
  寝宫里只有一间房子还亮着灯。
  是柳飘絮的房间。
  赵洞庭嘴角勾起些微笑容,对着刘公公摆摆手,示意他下去休息,自己向柳飘絮的房间走去。
  如今不管多晚,除非是他交代不回寝宫歇息,便总会有间房间替他亮着灯。
  这能让人的心里觉得暖烘烘的。
  莫说只是耽误进攻元朝的进程,为她们的性命安危,便就是放弃进攻元朝又有何妨?
  当初要光复大宋国土,赵洞庭是因为觉得自己承担着全国百姓的期望。而现在,他其实不是非得要覆灭元朝不可。
  起码没有当初的那种执念。
  因为大宋百姓们心中都没有那么深的执念。
  ……
  满打满算,这会儿距离莫里、郑益杭在长门町集结已经过去将近三个月的时间。
  在年后正月下旬,本岛上的两万守军也都赶到长门町。长门町共汇聚有倭路守备军四万,再有流求大军五万。
  郑益杭和莫里在这里已经休整多时,在本岛两万守军到后,仅仅休整数日,便就出发前往高丽了。
  那时候距离二月还有四天。
  出发时有战船两百余艘,可谓是铺天盖地,声势浩荡。
  郑益杭当然有传信往长沙,只这个时候,信距离着长沙还有些距离。
  在海上,用半个月的时间穿过不熟悉的陌生海峡。于数日前,郑益杭和莫里率着大军终于是在高丽国境的最南边登陆。
  不过这里在高丽国属于偏远地区,鲜有人烟。连座像样的城池都没有,只是些被高丽王朝视作蛮族的部族在这样的地方生存。
  有些蛮族还裹着茹毛饮血的生活,要想和他们叫道理无疑是行不通的。但蛮族也有特点,那就是很会“审时度势”。
  他们还保留着类似于动物的本能。说是欺软怕硬有些难听,但着实是这样。
  在登陆以后,郑益杭和莫里都派遣出斥候去,在两天时间内便将周围百里范围的情况弄清楚了个大概。
  其后经过商议,两人决定兵分两路。莫里率领流求五万大军以及全部的海战船沿海路继续向北,往高丽的东来城去。
  而郑益杭则率军走陆路,直穿这些高丽蛮族的地境,进攻全州。
  最后两军再合围高丽都城开京。
  从沿途的城池分布情况来看,郑益杭的倭路大军要面对的高丽军无疑要多得多。要到开京,破掉全州以外,还得连克公州、安南、南东三城才行。而莫里走海路,只需面对安东、东来两城。甚至如果他不想打,完全可以直接绕到高丽北方去,然后再横穿半岛,往开京就成。也没听说高丽有什么厉害的水军,未必会有大军还海上拦下他们的海战船。
  这会儿,郑益杭率着倭路四万守备军已经到全州城外。
  此前沿途的蛮族都很识趣,在见识到倭路大军的气相后,没敢太岁头上动土。
  谁都看得出来这支军队不那么简单。整齐、森严的甲胄,再有背在背上的不知道是什么的武器,都透着幽幽的气息。
  或许现在倭路大军还没有太浓的杀气,但这支由郑益杭在福建拉起根基的大军经过这两年的训练,军容军貌肯定是出来了。
  四万穿着黑黝黝轻甲的大军齐刷刷摆在全州城的外面,即便是没有任何动静,也能让城内的守军如临大敌。
  更莫说,此时此刻军中还有旌旗在飘扬。有战鼓在阵阵响彻。
  四万大军看起来已经是很唬人了。
  倭路守备军的建制和禁军并没有什么两样,千人为团,百人为营。四万大军便是足足四十个团、四百个营。
  大军以营为单位排列开去,能到城外极远的地方。看上去就是黑压压的成片。
  郑益杭和几位倭路的将领立在大军的前面。再旁边些还有翻译。
  城头可见有高丽的守军,持着长戟,不少人脸色发白。
  连那站在城头正中间位置的待藤木头盔的将领都是满脸紧张之色,甚至有点儿畏惧之色在里面。
  其实在倭路大军登陆后的第二天,这些全州的守军就已经收到消息。但准备再充分,此时面对如此多大军,也仍然畏惧。
  整个高丽国,军队共计也就十余万而已。且分散在各城之中,全州仅仅只有不到万人。
  虽有城墙可据,但没谁有底气更说挡得住能征善战的大宋军队。大宋军队的威名,早就传到这高丽来了。
  再者高丽国有过太多吃败仗的历史,这导致他们的军队并没有太多的热血和傲气。
  看着下面黑压压的守备军,城头主将竟是不知道该如何开口才好。
  最后还是郑益杭先说话,对着城头喊道:“城中守将何人?可知道本将是谁?”
  “本将全州将军李承旭,不知城下是大宋国哪位将军?”城头的主将很快答话。
  翻译忙将其翻译成汉语给郑益杭听。
  郑益杭没忍住嗤笑,“这高丽将军,本将都率军杀到城下,他竟然都还不知道本帅是谁。”
  他旁边几个将领也跟着笑。
  有人道:“这也怪不得,高丽地处一隅,国境狭小。国内有什么动静很快举国皆知,未必会有可靠的情报衙门。”
  郑益杭又对城头喊道:“本将乃是大宋倭路守备军总都统郑益杭!若是识趣,便速速打开城门投降,否则休怪本将率军攻城!到时候伤及无辜,便是作孽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81/253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