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老子是皇帝(校对)第4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7/2534

  赵洞庭的意思,他怎么可能听不明白?
  皇上这是在裸露裸地暗示他。
  若是无妄子等人听到这话,只怕会欣喜若狂,但白玉蟾,却只感觉到肩头上沉甸甸的担子。
  皇上将他当成朋友看待,他怎好辜负皇上苦心?
  这夜,赵洞庭回房休息以后,小道士还坐在竹林内,看着夜空怔怔出神。
  到夜色极深时,他才回去道观。
  本来这事应该立刻禀报师尊掌观真人无妄子,但是,小道士并没有。
  皇上对他寄予厚望,而他要达成皇上的心愿,就势必要从无量观这个茧中破茧成蝶。
  无量观在广南西路香火鼎盛,但对整个天下道教来说,终究还是太过微不足道。这样的根基,要,反倒不如不要。
  转眼间,赵洞庭等人便在无量山竹林内呆了半个月有余的时间。
  官场震动的余波终于是渐渐小了。
  各地被选拔出来的官员多数已经赴任,在当地重建衙门。
  有少许地方发生斗争,但都被大宋军队镇压下去。这点小事,也没有惊动赵洞庭。
  陆秀夫等人缓过劲来,没休息两天,就忍不住到无量山找赵洞庭了。
  皇上总不能常常呆在山中的,毕竟朝中还需要他主持大局。
  而和陆秀夫等人同行的,还有文天祥、张珏等军中扛鼎的人。
  赵洞庭刚刚见到他们,就道:“官员们都已经到地方赴任了?”
  陆秀夫等人应是。
  君臣就在竹林内席地而坐。
  赵洞庭又道:“有没有遇到什么阻力?”
  陆秀夫答道:“在临近大理、越李朝之地,有少许乱民作乱。”
  “噢。”
  赵洞庭点点头,没太放在心上。
  既然这事文天祥等人没来禀报他,那就说明事情并不严重。
  也是,想想现在大宋兵锋正盛,威名无两。只要那些少数民族有些头脑,都会选择屈服。
  而且,有很多地方的地方主官本来就是从他们族中挑选出来的德高望重之人。
  赵洞庭虽是汉人,但并没有半点民族歧视。
  沉默数秒过后,他又道:“那文军机令和苏副军机令、张副军机令便商量着准备派遣将士前往各州各县组建守备军吧!望州以上州府,守备军军卒建制暂定五千之数,望州以下,暂定三千。至于各县,望县以上,暂定两千,望县以下,暂定一千。”
  这个数量,是他深思熟虑过的。
  现在大战初歇,各州县有这么多守备军,协助社安部管理当地治安已经足以。毕竟,守备军只有在有乱民作乱、重大天灾,或是有敌军犯境等超常规的情况下才会动用。而且,要是敌军犯境,真正前去抵挡的,也是以禁军作为主力,绝对不会是当地守备军。
  说白了,守备军其实就是相当于守备司令部而已。
  就这个数量,赵洞庭都已经绝对会对整个大宋的财政造成极大负担了。
  他不想弄什么屯兵制,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守备军都需要朝廷用粮饷来供养。
  兵就是兵,没仗的时候种地,那叫个怎么回事?
  在文天祥等人还没有在这重大决策之中回过神来之前,赵洞庭又道:“朕还有意同时施行义务兵制度,就是我大宋境内百姓只要年龄超过十八者,可自愿申请到军中为卒。义务期限为两年,两年期满者可以得到抚恤金,选择回家,亦或是继续留在军中,拿朝廷粮饷,为朝廷效力。若是能积累军功为将,到时候转任地方官也并非不可。这件事,待朕回到宫内以后,会立刻写下详细要领,再和诸位定论。”
  文天祥等人好半晌才回过神。
  文天祥道:“皇上的意思,招募各地守备军时,咱们就以……义务兵这样的形式招募?”
  “对。”
  赵洞庭点了点头。
  陆秀夫有些急了,“皇上,这对财务部的压力是不是太大了?”
  现在财务部的担子已经极重,可以说被压榨到极限了,连陆秀夫都忍不住有些心疼陈江涵。
  自从赵洞庭种种新政施行下去以后,陈江涵忙得连眨眼皮子的时间都没了。
  赵洞庭微微沉吟,道:“等各地府衙进入正轨,财务状况应该会有所改观吧!另外,朕最近也在琢磨海运的事,这应该也能缓解财务部的压力。对了,说到这事,朕倒是还有件事情想和诸位大人说说,要想与海外诸国贸易往来,我朝总是要有些拿得出手的东西的,如以前的绸缎、银器、玉器、瓷器等,就是极好的商品。待各地府衙运转起来以后,应将国营作坊和民营作坊同时鼓励起来,给予他们优厚的政策,让他们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发展起来。如此,我大宋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兴盛。”
  陆秀夫面泛苦色,“可是皇上,现在哪怕各地衙门建立起来,可各地方也没多少百姓啊!”
  宋元之战,被波及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陆秀夫这话没有丝毫夸大之嫌,有不少地方,甚至如当初梧州那样,已经沦为死城。
  没得人,各地府衙拿什么去发展?找谁去搞作坊?找谁去生产?
  他这话说出来,连赵洞庭都是有些头痛。
  他迫不及待想要将大宋发展起来,但是不得不面对现实。大宋要发展,首先得有足够的人,而要想有足够的人,就必须得经过漫长的时间。
  好半晌,赵洞庭才咬牙道:“既然如此,就在搞那些民生凋敝的地方先推行鼓励生育的政策,让百姓们可劲儿的生育,生出来胖娃娃,不管男女,朝廷都给予奖励。”
  “那钱……”
  陆秀夫欲言又止。
  事情似乎再度回到原点,又回到财务上面。
  这仿佛是个死结。
  没人,经济发展不起来。而没钱,又很难把人发展起来。
  偏偏很不幸的是,现在大宋这两样都没有。
第372章
经济改革
  赵洞庭好似回到上辈子刚刚白手起家的时候,那个时候,也同样满目都是阻碍。
  他沉默许久。
  大事小事、家事国事,赵洞庭相信再难的事也总有解决的办法。
  好半晌过去,赵洞庭忽然问道:“现在国内金银铺如何?”
  宋朝时,兑换、储存金银的商铺叫金银铺,其中有国有,也有私人所有。
  另外,还有专门用于兑换交引的交引铺。交引是商人们缴纳商品以后获得的现金或者是兑换凭证。
  只是在大宋朝廷被逼到海外以后,宋国内各地国有金银铺已经名存实亡了。交引铺,自然更是如此。
  可以说,现在南宋除去在雷州兴办起来的少许国有产业以外,其余各地,国有产业要么是停摆了,要么,就是被私人占据,有的人趁着战乱,大發战争财。当然,其中大部分肯定还是落入到了元朝荷包里。
  大宋之所以财政紧张,便是因为,现在其财政来源只能依靠民间的赋税。
  陆秀夫听到赵洞庭的话,叹息道:“百姓流离,现在民间金银铺也已是不多了,而且其中大多数都只是在苦苦支撑着。”
  “是么?”
  赵洞庭惊讶道:“以如今世道,该有无数烂账坏账才是,民间金银铺怎会难以经营?”
  在他想来,战争以前,肯定就有不少金银铺携款跑路。而战争时,不少百姓惨遭荼毒,或是流离失所,他们存在金银铺的那些金银也都应该是再也没法拿回去了。难道,金银铺放出去的钱比储存的钱还要多?
  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事。
  陆秀夫微愣。
  因为,这话他也是从陈江涵那听来的,身为国务令,他不可能事必躬亲。
  现在看来,那些金银铺东家们话里有极大水分啊!这让得陆秀夫对那些金银铺东家们心中生出些怨气来。
  大宋现在处于这样艰难的局面,他们竟然还敢如此虚报。
  虽然有些金银是真的被抢掠过不假,但以他们之能,各家都养有许多江湖护卫,绝不至于家家如此。
  陆秀夫稍有些气恼道:“这也只是财务部官吏走访后得来的消息,其中怕是有不少虚言。”
  赵洞庭点点头,“既然如此,那索性勒令他们全部关了。不是难以经营么,我们朝廷来代替他们经营。在各县、镇,都设立国有银行,这件事由国务令你和陈尚书亲自督办。国有钱庄统称东華银行,趁着年关将至,先许诺百姓,给予他们稍高于民间金银铺的利息,让他们家中有余钱的将其存到国有银行里来。至于借贷,利息则稍低于民间金银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7/253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