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1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2/851


处所庄严皆清净,诸恶不净彼元无;
快乐充遍常宽泰,言有相陵无是处。
……
做完祈祷,方腊起身,喊道:“进来吧!”
自唐以后,摩尼教的活动就转入地下,自然不可能明目张胆地建神殿做祈祷。
所谓光明神殿,其实只是一间非常普通的小房间,方腊在神殿内的祈祷,外间能听个大概,而王寅和方杰的说话声,神殿内的方腊自然也能感知到。
“州府即将来人取我教圣经,请教主速做准备!”
王寅有些急,进门就直接汇报探知的消息。
所谓“圣经”,当然不是后世基督教的,而是明教的经书。
“坐,右使辛苦了。”
头戴乌帽,一身白袍方腊闻言仍是一脸平静,从容不迫,其身心似乎都在刚才祈祷中获得了洗涤,脸上仿佛也能看到是睿智、圣洁的光芒。
王寅见教主不为所动,又强调道:“朝廷再次下敕,要求州府送圣经入藏,黄知州也顶不住,已经安排了办差公人,建德那边我让人做了遮掩,应该能拖两日。”
其实,王寅带回的并非突发消息,去年冬月,南郊祭天大典后,朝廷以天神降临,诏告在位,作,方腊当时就预料到朝廷会有大动作,果不其然,一个月后,朝廷下诏,访求天下道教仙经。
明教本是西方传入的外来教派,乃糅合祆教、基督教及佛教三派的教义为一创建,最初的教义与道教并无关系,但传入中土后,明教又迅速适应华夏百姓的需求,揉入一些道教教义。
明教在华夏站稳脚跟后,数百年间里,多次修改教义,佛道色彩越来越浓。
愚者不知明教真义,常将其与佛道并称。
“勿急,既是朝廷需要,便予他们吧,我教导人向善,若教义能经朝廷扩散,也会为大明尊所喜。”
方腊一脸淡然,全没有王寅的半点急躁。
“教主,近些年,我教又新增了不少教义,若是就这样上交圣经,会不会不妥?”
王寅担心的是教主修改的一些教经条文会引起朝廷不满,如“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便被教主改为“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明眼人都知道这么一改,释义全变,从强调“法”的平等,到否定其平等,用心如何?很容易被有心人关注和过度解读。
“无妨,二十二代教主时,朝廷也曾下诏集天下道藏,我教就已经上交过一次圣经,此事既有先例,朝廷也一心求取真经,我辈当成此美事。”
方腊说的“先例”,是百年前的真宗朝,官修,也曾两次下敕,命福州献上编修入藏的事。
明教并不是僵化不知变通的宗教,其教原称摩尼教,大宋立国前后,为进一步华夏化,才以教旨代替教主作为教派名称,改称明教。
大宋平定天下后,历代教主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陆续对明教教义做了一些修改和简化,如将原教义的素食、禁欲改为素食、戒酒、裸葬,并提倡团结互助、教友互为一家,又将一天四次的祈祷简化为一天一次。
如此一来,明教越发“平民化”,始终传播不衰。
见王寅仍自惴惴,方腊安慰道:“右使勿虑,明教传承数百年,虽有前朝毋乙、董乙二人之乱,但大体还是与历代朝廷相善的。”
“当今皇帝痴迷道法,当是想取我教教义之长,以补道教之短,且我教向来导人以善,便是有些许教义变化,朝廷也无话可说。”
方腊此言不假,明教教义是以善、恶二元论为基础,将一切现象归纳为善与恶。
善为光明,恶为黑暗,而光明必会战胜黑暗,人类若依宗教之真理与神之志向,终必走向光明、极乐之世界。
而无始以来明暗相交,恶魔恒于暗界,纷扰不息,致今之世界依然善恶混淆,故人当努力向善,以造成光明世界。
王寅接着讲:“属下还探听到一个消息——明州官府正在查探我教分堂的活动规律,似是准备上书取缔。”
方腊终于变了脸色,道:“此事确实失于操切,明州的根基太薄弱,本就不具备大力发展的信徒的条件,大建斋堂,夜聚晓散的做法与我教教义不合,失之于诡,是我错了。”
“教主,怎能怪你?”
王寅急道:“这几年,本教扩张太快,信徒中本就是鱼龙混杂,明州名为分堂,实是伪信徒擅借我教名义行事,教主宽宏,才不与其人一般见识。”
方腊颔首,道:“此事确实是个教训,核心教众在精不在多。祸福相依,我们也该借此机会好好整顿教务,此事就有劳右使了。”方腊以手抚胸,向王寅行礼道。
王寅还礼,问:“越州、浙州、台州的分堂是否一并放弃?”
“都放弃吧,本就不该设立的。”
方腊已经恢复了淡定从容,这句话不带丝毫烟火气。
王寅感叹道:“如此以来,这几年的辛苦发展的教众,恐怕要失了大半。”
方腊道:“右使不必介怀,明暗相交,善恶相依,我们虽敬奉大明尊,却也不排斥黑暗神。无恶便无善,无暗就无明,善与恶,明与暗,本就相存相依的。”
“些许不坚定的教众,去了便去了吧,坚定者,自会始终坚信大明尊。我等为神之使者,当谨记导人向善之责,为天下稳定、百姓安康尽一份力之使命,不可为了一己之私而妄起贪念。”
“谨遵教主圣谕!”
方腊接着道:“若朝政清明,举世朗朗,我教就算只剩下几个人,以维系教义传承不灭又何妨?若局势混沌,善恶混淆,民意汹汹,黑暗占据人间,自有千万人等呼唤我教再造光明!”
王寅听了教主这番讲解,心中疑虑尽去,抚胸垂首,以示受教。
方杰匆匆入内,抚胸行礼,道:“教主,应奉局来人,相中了园中的沉香木——”
第三十一章
再造
在“海东郡”待了大半个月,徐泽便准备启程返回大宋。
多线布局,必然要面对这样的问题——总要委托一些人独当一面,幻想所有事情都尽在掌握,是不现实的,也很没效率。
争霸天下也一样,为人主就得有大气魄,事必躬亲,面面俱到是成不了大事。
即便是单纯的打仗,也不可能自己带人从头打到尾,必得有所取舍。
受限于此时海船远程投送能力的低效,想靠海东郡养雄兵数万,然后横扫天下就不要想了,自己的基本盘还是在大陆上。
何况,凭借已经获得的官面身份,自己在登州,能做的事不要太多。
但海东郡独特的地理条件和野蛮落后的社会形态,可以磨砺自己手下这帮好战的部属,锻炼队伍,用好了,还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奇兵作用,布局这里很有必要。
而且,一些在大宋不方便展开的研究和实验,在这里也能少很多顾忌。
这段时日,徐泽主要完善并细化海东郡发展规划,再与王进讨论其中的细节。
王进当日了解到宋、辽即将爆发的大动乱后,知道一旦乱起,莫说几万人,几十万,千百万人流离失所,死于战乱灾荒都可以预见。
由是,王进收起了心中那点“小仁”,一心推行徐泽的海东建郡计划,以待能在即将来临的大动乱中,践行救万民于水火“大仁”的同时,也实践自己的人生抱负。
徐泽原本担心王进带兵会有很强的“大宋”特点,特意给讲解了军纪军规的重要性、军中卫生条例、山地与平原作战的差异、应对小规模骚扰战要诀、“空心大方阵”对抗骑兵等等。
王进很谦虚,将徐泽提出的一些新奇想法都记在本子上,并结合自己从军经历,提出了很多有深度的问题反思。
诸如在无法维持极高士气的情况下,以长枪为主的空心大方阵,其实远没有大宋以弓弩为主的密集方阵好用;面对敌方轻骑骚扰,已方除了要装备强弓劲弩外,还必须有快速机动的反制兵种配合等等。
王进的态度令徐泽汗颜,果然,还是实践出真知,每个时代都有无数的时代精英在寻求时代问题的解决方案。
王进作为理论和实践都丰富的“当代人”,对冷兵器条件下的战争规律和形态变化的认识,远比自己这个后世在网上灌水打嘴仗的家伙要深刻得多。
有这样的好师父,徐泽还有什么好强求和不放心的呢?
知道王进已经充分领会自己的战略意图和近远期目标后,徐泽任命其为海东郡守,史进为海东郡尉,史进还要随自己回去一趟,等回来再正式履职。
留下了李逵、陈达、杨春、杜迁等人,归王进节制。
考虑到执行军纪和组织生产,徐泽还把同舟社的“军法官”周畀、耕作组负责人梁忠等人也留了下来。
同时,徐泽将小半个水营和两艘小海鳅也留在了海东,以组建海东郡水营,任命熊蒙为营正,倪云到登州后,态度积极,对操船也很有悟性,作为副手,配给了熊蒙。
因为熊蒙要执行自己交代的特别任务,徐泽赋予了海东郡水营一定的独立性,非战时和确有需要外,王进也不可随意调动。
征询了阮小七和蒋敬的意见,徐泽放弃了到台湾岛东岸,借洋流北上日本,而后再转回大宋的方案,因为没有这条航线的信息,靠自己脑中不靠谱的天文地理常识,一不小心,飘到了美洲大陆,找谁哭去?
最终,选择的航线,是出淡水河直接西渡,蒋敬根据已有的海图,推算出这条路线最近。
此时已进二月,西风止,东风起,洋流也有衰减,应该会比来时顺利不少。
而且,西岸的对面是大陆,就算有洋流影响,再怎么偏离航线,最终都能成功靠岸,不用担心迷路和得不到补给。
渡海的结果证明了蒋敬推算正确,尽管被洋流推着偏离了不少距离,但五日后,船队仍顺利到达福建路兴化军。
船队先向南,先到紧挨兴化军的泉州,处理了一批在岛上寻得的特产,完成修整补给后,转而北上,到明州后,船队分离,留下原本从明州出发的四艘商船,继续北上。
扬子江畔,通州静海县码头。
徐泽要带着武松、张顺、王英等人转乘内河船,护送红珊瑚和一些花石进京,剩余的船队则由阮小七带回之罘湾,临行前,徐泽特意喊来李俊。
李俊很快就赶了过来,抱拳行礼,道:“小人李俊参见太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2/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