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1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6/851


家长里短的事最是扯不清。
张绍原本因为林冲乱钻营召来“谋逆”横祸,差点害死自己一家,对这个女婿一肚子意见,又因女儿任性,几乎死了心,干脆认了锦儿,指望由义女婿史进给自己养老送终。
去年底,林冲来信说秀娘有喜,年后生产,老张还端起架子,硬是不回信。
结果,今年初,林冲再次来信,说秀娘已经生了个胖小子,老张有外孙了!
这下,张绍立马放下了矜持,当日就收拾行装,赶到沧州,一住就是个把月。
毕竟是血浓于水,张绍其实早就原谅了秀娘,在沧州享受了一段时间的天伦之乐后,连带着对林冲的印象也改了不少。
人是会随着环境而改变的,林冲经历了一番磨难,除了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妻小身上外,也会考虑自己的过去和将来,只是,越想越迷茫。
所以,柴进建议他给岳丈去信时,他毫不犹豫就应了下来。
张绍虽然不满林冲的“不务正业”,但对他的一身好本事却是很认可的。
在沧州的这段时间,见识了云翼军沧州驻军的稀烂模样,再对比登州营官兵的昂扬锐气,心下便有了计较。
张绍劝秀娘,趁着林冲还年轻,赶紧换个地方做点正事,留在沧州和柴家那浮浪子掰扯不清,迟早要再惹祸事,登州副将徐泽正是用人之际,林冲去了那里,绝对不会埋没这一身好本事。
秀娘随后便向林冲说了这事,但林冲未置可否。
六月份,天子听从了蔡京的建议,命都水使者孟昌龄调役夫数十万,耗时数月,凿开大伾山,使原本在大伾山回环的黄河水流直通,出现了新情况——黄河直流后,湍激猛暴,遇山稍隘,往往泛溢。
九月下旬,上游连日大雨,黄河再度冲毁了堤坝,处于下游的沧州成了一片汪洋,连林冲所在的军营也被冲毁,沧州大地主柴进更是损失惨重。
好在沧州地势平缓,洪水来了,远远就能看到,军营毕竟还是有人预警的,林冲一家倒是没有被冲走。
待洪水退去,瘟疫又起,林冲只得辞了正忙着兼并无主土地的柴进,投奔远在登州之罘的岳丈张绍。
徐泽回到之罘后,就听张绍说了这事,前两天因公务繁忙,并未接见林冲。
在这个世界摸爬滚打了几年,徐泽早没了当初的愤青和洁癖心理,已经能够心平气和的与林冲交流了,何况本世界里,林冲家庭和美,本人也没多少负面形象。
是以,今日处理完“正事”,徐泽便接见了林冲。
“林教头,一别经年,在之罘住得可还习惯?”
其实,当初在东京,徐泽尽管和林冲见过几次,但彼时二人地位不对等,林冲根本就没拿正眼瞧过徐泽,连点头之交都算不上,此番见面就谈往日交情,也算是给足了林冲面子。
“不想将军竟还记得小人!林冲早就不是教头了,将军请直呼小人姓名吧。”
林冲虽然激动,却没忘记岳丈的嘱咐,知道徐泽最不喜死守着往日身份的人,想在之罘博出身,就必须放下架子主动适应。
徐泽点点头,越缺什么就越吆喝什么,原剧情中,林冲为了体系内的身份,一味退让,最终导致家破人亡,落草为寇后,仍放不下“教头”这个称呼。
但这个世界,他投奔了自己,只要不傻,凭着一身本事和张绍的情面,总能博个更好的出身,自是没有再守着芝麻大“教头”之职的必要。
徐泽刚“教训”完赵永裔,心情正好,道:“我与秀娘姐姐同辈,便呼你林兄吧。”
林冲心里激动,觉得来之罘的选择做对了,嘴上却连称不敢。
对林冲这种被动型性格的下属,直来直去的效果更好,徐泽见他还扭捏,便直接问道:“林兄当知,之罘当前正处于扩张期,处处都缺人,不知你有何想法?”
徐泽这意思是让林冲自己挑选岗位,但林冲摸不准徐泽的心思,恭敬回道:“小人一介白身,不敢托大,任凭将军吩咐,林冲敢不听命。”
徐泽知道让林冲自己选是不可能了,道:“登州第二将建制和训练不同于他处,你在云翼军做的押官,暂时我也授你押官。”
“待你熟悉我军中情形后,再来找我,若是能适应,便留在作战部队,若是适应不了,就做回你的老本行——继续当教头吧。”
林冲犹豫片刻,见徐泽有送客之意,还是告辞离去。
徐泽这个安排显然给了林冲不小的心理落差,只是刚才的话已经说出去,不可能反悔,而且,面对高高在上气势十足的徐泽,林冲终究没有胆子讨价还价。
看着林冲稍显落寞的背影,徐泽暗叹,要是告诉林冲自己准备和朝廷翻脸,他是连夜逃走,还是继续跟着自己做“反贼”?
对上位者来说,林冲这种人只要收服了就好用,但其性格中根深蒂固的一些东西还是有些令徐泽不喜。
同舟社不养闲人,任你能力再强,不适应同舟社的规矩,不能在内心认同同舟社的事业,都不是徐泽需要的人才。
林冲有猛将之姿,却把过多的精力花在钻营上,固然和东京及殿前司的浮浪风气有关,但走到哪里,都盯着自己的位子,这点要不得。
虽说林冲如今有妻小牵挂,不至于再像原剧情那般走极端,但要想充分挖掘其潜力,将其改造成可用之才,还是急不得,只能慢慢来了。
徐泽回头,对孙石吩咐道:“石头,我已经通知不凡回之罘,你把情报处的业务分割一下,以后,不凡负责对外的情报搜集,你专门负责对内监察和防间。”
孙石很干脆的点头应下。
待同舟社和朝廷分道扬镳后,情报处的压力将骤增,充实人力是必须的,而且,情报特务部门是双刃剑,权力不能太大,内外分离是应有之义。
明州的情报点交由康臻负责,这位康仁族亲经过了几年的考验,已经成为情报处的核心成员。
当然,徐泽也没放松对康臻的防控——所有重要节点的情报站都是两条线,主管向王四负责,副手则对孙石负责。
这种运行状态时间久了肯定会出问题,但徐泽也没打算长期运行,待人力足够后,各站点内、外两块业务最终也是要分家的。
王四回来的当天,东京的朱贵也传回了情报——凌振身份清白,没问题!
两日后,水营副指挥使张顺带着第一批赴海东郡轮战的三个都离港出发,同船的,还有凌振和赵永裔二人。
赵永裔是头一天才下定决心去海东郡的,临行前,还委托徐泽给自己父亲赵遹送了一封信——徐泽做的事业太大,小子拿不定主意,你老人家还是亲自来登州吧。
第四十一章
黄泥
蓬莱县城外,朝廷拨隶给登州第二将的武卫军博州两个指挥终于赶到。
武卫军博州第二指挥指挥使单廷圭忧心忡忡,问同行的第一指挥指挥使魏定国道:“魏兄,我等拨隶登州第二将,既已路过蓬莱,要不要进州衙拜访一下王知州和宗通判?”
魏定国驻马,沉思片刻,道:“两位相公并无召唤,我俩又不熟悉登州的情况,贸然卷入纠纷争斗大不妥。再说,我们到现在才赶到登州,咱们那位‘飞将军’怕是已经等得不耐烦了。”
博州在河北路的南线,南面紧挨着的便是京东西路的郓州,州治聊城距离梁山仅三百里,是以魏定国和单廷圭二人对徐泽的事迹不太陌生。
这个渔盗起家的上司飞快崛起的发家史确实让人艳羡,二人却不敢有多余的想法,蜀地平乱的战功可能有虚假鼓吹之嫌,但数千里突进的狂飙之姿却是做不了假的,称呼一声“飞将军”不为过。
单廷圭驱马靠近魏定国,小声问:“可是,朝廷让我们来登州,不就是——”
未等单廷圭说完,魏定国就噗嗤笑道:“老单,你脑子比我好使,怎的看不明白?朝廷是不放心徐将军,可又何曾放心过你我?当兵吃粮,其他的事,轮不到我们操心,也不能操那份心!有这闲心思,还是早点赶到之罘湾吧。”
单廷圭回身看了看麾下萎靡不振的兵士,苦笑道:“还是魏兄看的明白。”
博州面积虽狭,却有武卫二、振武二、宣毅一共计五个指挥。
因其地并未临边,且处在大名府、郓州和齐州、德州等兵马重州环抱之中,朝廷多次拨隶博州兵马,元丰元年,就曾拨隶两个指挥至其他州军,这些年才补充齐,又拨隶二指挥来登州。
拨隶不比打仗开拔,涉及到的军属安置、营房移交、账目清结等等很多麻烦事,并不是一纸命令就能马上走的。
二人还算干练,但急赶慢赶,到之罘湾时,徐泽已经带着第一指挥、斥候营和新编人马,出外拉练去了。
迎接博州兵马的,是留守大营的第二指挥指挥使梁义。
移交兵册后,辎重入库、官兵入营都有梁义的第二指挥协助,倒是没用多少时间。
营房早已备好,并且是按照两个满编指挥配置,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对于加起来都只有四百余人的博州两个指挥来说,确实非常宽敞。
登州第二将的规矩很多,涉及日常管理、卫生条例和战备等级转换等方面,其实大宋禁军的规矩更多,如军行次第就有十四条规范,行军约束更是多达六十七条。
禁军的规矩虽多,执行却是流于形式,毕竟连最基本的编制都可以堂而皇之的不遵守,就更别提条条框框的规矩了。
但登州第二将执纪却极端严肃,进了营门就别想轻易出去,营内也有兵士专门纠察军纪落实情况,博州兵马初到,给两日适应期,其后就是要动真格的了。
魏定国和单廷圭见入营后,除了熟悉并执行第二将的规矩和作息时间外,暂时并无重要的事,便找到梁义,询问能不能留下副指挥使管理部队,自己去寻在外拉练的徐正将报到。
梁义早得了徐泽的吩咐,知道魏、单二人这是有意回避,放手让自己整顿其手下兵马,也不客气,当即安排属下带二人去寻拉练部队。
……
文登县城头,寒冷的晨风中,知县刘仁瞻仍是不停的擦着额头的冷汗。
第二将的拉练并未知会官府,半夜里突然杀到文登城下,而后,又无声无息的立营,待消息传到刘仁瞻这里时,城外的官兵营寨已经立好。
大宋禁军从没有这种不吭不哈就兵临城下的情况,来者不善,可若是兵变,这些人来了后就直接攻城,以文登县的微薄兵力,早就一鼓而下了,又为什么聚兵城下,引而不发?
不清楚城外的具体情况,也不知道这波突然冒出来的官兵具体意图,刘仁瞻在投降还是与城俱焚中纠结了半晚。
清晨的寒风夹杂着潮湿的海雾,打湿了他的衣袍,刘知县却不敢回到衙门内安歇,只能一直立在城头。
天色放亮,刘仁瞻已经有些站不稳,想找个地方打会盹,突然听到衙吏喊道。
“老爷,那边来人了。”
解珍来到城门外,高喊:“城上可是文登县刘老爷?”
听到对方尊重的口吻,刘仁瞻顿时松了一口气,回道:“正是本官?你等是哪里来的官兵,为何会夜宿文登县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6/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