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1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9/851


昨晚,杨喜找到了蒲离卜藏钱的地窖,具体数目还未清点出来,蒲离卜自己说有五十万钱,听起来很多,其实,远不足万贯——这就是蒲离卜身为一州长官,搜刮几年的成果!
徐泽单独留下高药师,道:“药师,以后有何打算?”
高药师果断答道:“小人愿为将军鞍前马后,任听调遣。”
昨夜,高药师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起伏。
先是徐泽率大军攻城,虽说有些不舍赚钱赚到手软的好日子,但几年的内应生涯即将结束,高药师还是更期待安定下来享受生活,再不用担心半夜里反间司敲门的日子。
没想到最后关头飞来横祸,契丹人发疯般的屠戮大户。
绝望之际,时迁又突然出现,救下自己。
虽然自己最终逃过了一劫,但家族被毁,族内子弟死伤大半,空留下钱财和一些少数家人,除了傍紧徐泽,再无选择。
徐泽道:“你可愿屈就我幕中,为一行人?”
行人即是使者,官小不说,还很危险,高药师略有些失望,但若做的好,也很容易扬名,而且形势如此,也容不得自己挑三拣四。
高药师跪地拜谢道:“谢将军赏赐!”
“昨夜你家受厄,恐难再经营以往营生,坐吃山空非长久之计,愿意的话,就让曹孝才带上部分钱财,入股同舟社名下的远洋商社吧。”
高药师不敢再犹豫,答道:“小人这就回去安排!”
昨夜的事情,严格的讲徐泽也有责任,毕竟是他没约束好吴用。
但身为人主,可做错,可改错,就是不能轻易认错。
而且,从主观上讲,徐泽也不会允许辽国这种落后的管理体系长期存在,大户可以有钱甚至有田,却不能有人。
辽国不比大宋,地域广阔,人口稀少,官府控制力较弱,“人”是最重要的资源,“地”远没“人”重要,有人就有“一切”,没人一切皆无。
即便没有吴用的阴谋计策,徐泽也会想办法剥夺大户对人口的占有。
自己治下,人口资源只能归于同舟社占有,这点上,只有步骤和方法的区别,没有任何价钱可讲。
高药师离开后,徐泽回到官厅,蒲离卜还在与蒋敬详细交接苏州军政事务账簿数据。
吴用放弃了执掌苏州的机会,徐泽安排赵遹接手,已经派快船回之罘湾去接了,在其人上任履职之前,该理顺的事也不能耽搁。
徐泽要做的事太多,不可能把精力都耗费在民事上。
来苏县大户私兵的挑选和整编正在进行,虽说“赎为自由民”,但这些人徐泽是不可能轻易放回的。
怀化县和海中四岛的驻防辽军,已经安排时荼丹协助阮小七劝降和收编。
对城外各村寨,则由时迁带人逐一“宣抚”,要求各村头面人物立即进城听令。
吴用手下的反间司已经拆分为军政两部分,分别并入斥候营和情报处,其中的一部分撒到了苏州北面的重要州县。
苏州尚未完全平定,徐泽就已经将眼光放到了苏州以北的广大地区。
第十六章
整编
同舟社挥兵进取苏州,出动本部直系兵马共计六个指挥近三千人。
其后,收编降兵,招募大户私兵和转户壮丁加以整编,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人。
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徐泽对部队进行了新一轮的改编,这次改编幅度较大,主要有三点变化。
一是规范称呼,所有指挥改为“营”,指挥使改称“营正”。
这其实是一件很小的事,但意义重大,大宋的指挥本就是“营”,只是相比之下,“营正”似乎比“指挥使”的称呼降低了档次。
几个指挥使却从中读懂出了徐泽“去大宋化”的意图,这是同舟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步骤。
而且,随着军队的进一步扩大,迟早还要推出营以上的编制,若是死盯着指挥使的位置和称呼不放,那也太没出息了。
二是开展各营之间军官交流任职,如三营的都头罗二和一营的押官林冲对调。
以陆营为例,来源和成长历程都不同,
以经历多重考验的梁山保丁为骨干的第一、二营,
在海东郡建设中快速成长的第三营,
由河北军整编而来的第四营,
执行特殊任务的斥候营,
各营的兵员构成、装备标准、训练水平、纪律性和作战风格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统一作战时,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相互配合的问题也很大。
组织军官交流任职,就是针对这些现实问题,保证各营纪律性、战斗意志和协调配合一致的实际行动。
同时,也是为了打压军中正在形成的各个山头。
在同舟社,除了徐泽,没有谁是不能替换的,干得不好或是不想干,随时可以将你拿掉。
人才使用上能上也能下,不听差遣想搞事的,先看看自己头够不够铁。
三是实行多样化编制,将营一级定为甲、乙两种。
徐泽把第二将五百人一指挥的大编制定为甲种营,新编辽籍兵马则编为三百人一营的乙种营。
乙种营营以下也没有照搬宋军的编制,而是采用泸南整编夷丁的“都—什—伍”的垂直指挥体系。
包含镇东关水师在内的降兵全部编为四个陆营,营官统一都称营正。
乙种营的装备标准、官兵待遇、营正官阶和晋升空间都要比甲种营差不少,有些类似大宋厢军和禁军的差距,区别只在于乙种营也必须承担战斗任务。
徐泽并不是歧视投靠的辽人,故意把他们编作炮灰部队。
实际上,因为完整获得了安复军武库,同舟社乙种营的装备水平甚至要明显好于辽国的部族军。
而相对于甲种营“差不少”的待遇,也比辽国同阶官兵强一些。
之所以选择小编制,恰恰是依据实际情况做出的最优解。
和当初在泸南整编夷丁一样,装备简陋、训练不足等客观条件,决定了过于复杂的“先进”大编制无法使辽籍整编军获得相应的战斗力。
还会出现一些编制的人员因为缺乏相应装备,在战斗中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情况。
种田必须有条不紊,一个计划管几年,轻易不能更改,但打仗不行,东京道局势数日一变,没人会给同舟社充裕的时间,让你准备好了才打下一仗。
在部队随时都要准备战斗的情况下,低级、简单,便于指挥,能尽快形成一定战斗力的小营编制,才是徐泽需要的好编制
这种“速成”军队战斗力的天花板必然不高,徐泽也给了他们出路——经过血火考验的乙种营可以升为甲种营。
当然,晋升的条件有很多——根本原因是徐泽暂时没法弄到大量甲胄弓弩装备新编军。
与整编泸南夷丁不一样的一点,是苏州的兵员成分更加复杂。
严格的划分,新编军中,渤海、女直、高丽、奚、汉等各族皆有,辽国惯有的做法是依据种族不同,编成不同的军队。
徐泽当然不可能照搬辽国的落后传统,他的办法简单粗暴——不管兵员的民族成分,全部打散混编。
此时的民族本就是伪概念,所谓“民族”,并不存在极强的自我意识。
不论辽、金,还是后来的蒙元,与大宋作战的主力中,都不乏战斗力极强的汉人。
而辽国征伐女直人的数次大战中,最卖力的不是契丹兵,反而是辽系女直和渤海人——都与生女直人同源。
辽国不乏智者,之所以坚持依据民族编制军队,也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
其统治者契丹贵族只占人口的极少数,强化国内各种族的独特性,实际就是承认一些偏远部族首领的特权,以此换取他们对朝廷权威的支持,减少维稳压力。
后世的灯塔国也有类似的操作,不同的是,其统治者人为划分国内各种种群,让他们互掐内耗,以此转移本该针对自己的矛盾。
关于这一点,伟人的“阶级斗争一抓就灵”论点最有针对性。
除了极少数高高在上的“大户”“头人”“首领”,无论什么种族,他们中的绝大多人都处在社会底层,都有“活下去”“活出人样”的强烈诉求,他们本就是天然的阶级同盟。
辽国所谓的民族,更多的是一些人依据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居住地不同组成的族群,以对抗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其他族群竞争,获得相对的安全和生存需要。
徐泽暂时无力改变这种现状,但在苏州的大户遭受沉重打击无力反抗的局面下,不趁机清除各族在军中的独特性,赋予各族兵士“公平”的竞争机会,还人为划分各族军队,那就真是脑子坏了。
当然,混编肯定有困难,而且还不少,也会使得军队在一定时间内的战斗力提升缓慢,但徐泽最不怕的就是困难。
部分“少数民族”士兵听不懂汉语口令?
去年在泸南整编夷丁时就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稍加改进就拿来接着可以用。
在初期肯定会造成一定的不便,但到了后期,这些成功掌握汉语的士兵都会是非常好的苗子——不仅仅是当兵,退役后也一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9/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