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1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0/851


大宋禁军军服花样虽多,但总体上讲,只是多了窄袖、收腰、紧裤腿等设计,其余方面和民用服装的差异不是太大。
这类军服不便于长途奔袭,去年奔赴泸南平乱,困扰兵士最大的伤病问题,除了脚掌打泡,就是由于军服透气性能差而引起的烧裆和烧背。
而且,禁军军服在战场上的识别度也较低。
高阶还可以从盔甲的精良程度判断,低阶基本看脸,指挥层级一旦断裂,战场上看到的都是生人,就无法有效指挥。
这个问题,对以弓弩阵地战为主要战法的禁军问题不大。
反正禁军不管打谁,都是提前按照编制列好阵,再射箭。
至于行军途中被敌军突袭编制出乱,或者交战中被敌兵突入,战局混乱?
那时的禁军早就崩溃了,能不能识别军阶都没有一点用。
但徐泽对同舟社军队的定位就是即便混编、穿插和白刃战后兵力减员,指挥层级打乱时,仍要能快速形成战斗力,没有很方便的军服标识体系,就很麻烦。
照搬后世的做法是不可能的,如今完全不具备那个条件。
而且,后世的军服体系,也不符合当代人的审美。
徐泽的办法是在改进服装式样、用料的基础上,增加军阶辨识体系。
模仿秦代军服的设计理念,通过头饰、鞋子、盔甲饰物等显著标识来区别不同军阶。
他还计划以后逐步推出军队荣誉体系,现在正在摸索中。
“迁建分坊的事情有没有问题?”
辽苏州的农业基础太薄弱,下限低,上限也有限。
而且,作为港口城市,把所有的人全困在土地上也很不明智。
徐泽在派出劝农官的同时,让手工坊也派出了几个人,实地考察对面的手工发展前景。
和劝农官全是男性不同,手工坊多是女性。
对大多数人来说,拖家带口去辽国发展,确实很有挑战性。
张大嫂有些为难,道:“暂时只说动了大概七成的人。”
徐泽早有预料,鼓励道:“差不多了,先过去把架子搭起来,无非就是发展时间慢一点,我们等得起。”
“书院有没有什么困难?”
徐泽问的是继任陈淳的陈集,后者回以微笑并摇头。
陈集是个很实在的人,信奉多做少说。
来之罘湾的时间还太短,没深入了解情况之前,不乱发表意见。
众人领命后,均没有疑惑和补充意见,徐泽宣布散会。
留下了梁义和张绍。
徐泽对张绍道:“同舟社在辽国的战斗暂时停下了,下次战斗何时会打,打多大规模都很难预料,朝廷也迟早会和我们对上,必须预有准备。”
“战斗经常化后,以往各营自训自用的模式已经跟不上形势发展了,损耗的战兵要能直接补充,新兵训练就必须要经常化、规范化。”
“由你负责,在全军范围内抽调骨干,组建教导营,初期只训练新兵。”
“待积累一定经验和人才后,新兵训练营分离出去,教导营则转为训练军士,以后条件具备,还要能够训练军官。”
张绍和徐泽私下的交流很多,清楚他的目标,没在多问,当即答道:“我这就拟订方案。”
“别急,还有。”
徐泽继续强调道:“还军队扩编不能停,但训练标准不能降,特别是纪律性方面,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宁愿慢点,也不要急。”
张绍点点头,问道:“经过这几次连续扩张,弓弩甲胄的数量严重不足,新兵营的训练科目要不要调整?”
“嗯,这是个大问题,海东已经在实验水力锻甲,但等到量产还要一段时间,我们自制的弓弩费时费力,性能还差,还要慢慢积累经验。”
“一段时间内,新兵想要好的弓弩甲胄,只能靠缴获和其他“兄弟部队”少量买卖了。”
“训练就以长枪为主,战法以运动奔袭战法为主,不用一次成型,辽东隔得近,以后轮战会经常化,跟着甲种营上阵见了血,都会是好兵。”
“比起仓促起事的农民军,我们的装备不是太弱,而是太强了,朝廷没有针对我们之前,训出好兵,又不引起官府的过度关注,才是我们要优先考虑的问题。”
以同舟社目前的兵力和战斗力,迅速拿下登州和莱州不是问题。
取得的两州武备后,部队战斗力又会上升一个档次。
张绍作为新鲜出炉的教导营营正,从自己职司的角度考虑人装结合训练问题。
听了徐泽的要求,知道自己是多虑了。
“明白!”
第二十九章
调动
组建教导营,需要协调和准备的事很颇多。
张绍受领任务后,就立即起身,去准备拟定方案了,屋内只剩梁义一人留下。
“不辞梁义表字,有件事我要跟你商量一下。”
同舟社到目前为止,只有王四字不凡、熊蒙字不昧和梁义三人,得了徐泽亲自赐的表字。
梁义虽然为人低调,却是个极明事理的人。
其人非常清楚自己的在徐泽心中的份量,见社首如此慎重,就知道肯定是大事。
“社首尽管直言,义字不辞,就是要为社首,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徐泽暗道自己想多了,反搞得梁义如此郑重其事。
“史进回来后,海东郡尉之职一直空缺,我想让你接任,有没有什么意见?”
梁义不假思索地道:“什么时候走?”
徐泽很满意梁义的反应,道:“不急,预计在一个月以后,之罘湾这边还有些事,处理完了再说。”
“我师父很快也要回来,赵永裔接第二任郡守,他的主要任务是搭建海东民政体系,让海东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你将是第三任郡守,在你手里,海东可能会发展成为数以十万计人口的大郡,你的责任很重,三五年不会回来,去的时候,把家人都带上。”
“需要哪些部属协助你开展工作,这段时间也可以谋划了,走之前列个名单给我。”
梁义严肃答道:“明白!”
梁义、熊蒙和王四,都是徐泽一手培养起来的“小喽罗”。
三人不仅回报徐泽以忠诚,一切行动都以社首的需要为需要。
而且学习也极为勤奋,成长很快,甚至超过了大部分的“好汉”。
都已经是可以独当一面人才,能够托付后背的心腹兄弟。
比如夺取辽国苏州的跨海之战,是历史性的对辽“首战”,同舟社其余人都抢着上。
只有梁义主动要求留守,不让社首为选人而为难。
徐泽自然不会让这位明理持重,一直为自己默默稳定后方的老兄弟吃亏。
海东郡经过几年的开发,已经颇具规模,编户人口加上羁縻的部落,有好几万。
随着江南花石纲之役愈演愈烈,渡海求生的百姓越来越多,海东郡的编户人口迟早要超过十万。
海东将要再设县置官,将成为一个真正的“郡”。
届时,梁义这个郡守的含金量,会比赵遹现在这个长史还要足很多。
当然,徐泽安排梁义去海东,也有替换王进、周畀、倪云等人回来的考量。
毕竟,每个人的能力大小和方向还是有差别的。
梁义持重,执行力强,善于防守,但指挥大军协同作战的能力和经验,还是要比王进差不少。
而之罘湾的太平无事只是暂时的假象,没有哪个皇帝会容忍一个地方,出现官府之外的第二官府。
朝廷迟早会针对、打压,甚至出兵强行解决“登州第二将”问题。
而辽国这边的战略发展,已经脱离了徐泽最初制定的方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0/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