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3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5/851


皇帝大喜,臣子们更喜,
须知大宋立国以来,还是首次出现在位皇帝喜得嫡孙的,
此事的政治意义自不用说,不仅鼓舞民心士气,
更进一步证明了教主道君皇帝乃长生大帝大霄帝君转世的传说,
若不是神君转世,为皇室换了血脉,
如何能够改变大宋王朝百余年来一直挥之不去的子息艰难问题?
由是,公相蔡京领衔,率诸臣为皇家贺,
奏请天子,加皇长孙赵谌为检校少保、常德军节度使,封崇国公。
皇帝欣然应允,同意了诸臣之请,
并御笔一挥,顺便封已故皇兄赵佖之子赵有奕为和义郡王。
但这件事上,翰林学士承旨王黼唱了反调,
其人说蔡京之请,直接封皇孙为公,违背祖制,
是把东宫太子看做皇帝,乃大不敬,请天子治其罪。
正在兴头上的赵佶打了哈哈,没有追究蔡京的罪责,却任命年仅三十九岁的王黼为尚书左丞。
明眼人都能看出,大宋又一颗政治新星已经灼灼升起。
第二件喜事,则是由镇东军节度使、守司空,嘉王赵楷创造。
这位充分继承了天子文艺天分的皇三子,也是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且皆有所成的天才。
其人自小聪明伶俐不说,还非常听话争气,
受天子宠爱程度,远超其长兄——叛逆少年赵桓。
今年正是大比之年,皇帝有意让年满十六岁的赵楷下场一试。
乃先命嘉王赵楷登殿赴廷对,这次皇子首秀,自然是妙语连珠,博了个满朝喝彩。
五日后,集英殿策试进士。
化名后“偷偷”参加大比的赵楷,“居然”一路披靡,成功进入了殿试环节,
并靠着“极为耀眼”的发挥,夺得今科进士第一名——状元。
赵楷此举,再为天子夺了一个“第一”,
而且,这个第一,比其皇长兄赵桓那个的更有分量——毕竟是历朝独一份。
如同书押“亓”字一样,此事再次向世人证明了赵佶天下第一人的分量。
当然,天子乃是雅人,通过儿子下场,证明了自己不愧为天下第一人的优良基因就行了,
吃相不能太难看,这个状元之名就不用再霸占着了。
由是,皇帝御笔一挥,擢进士科第二名王昂为魁首
顺便说一句,这个王昂乃是神宗朝著名的“三旨相公”王珪的侄孙。
其人有一个堂妹,刚刚嫁给了一个黄州籍科举牛人。
该大牛上一科进士及第,补为密州教授,
其人嫌弃官小,不做了!
又报名参加了今科岁附贡士院试,取毋过五人的词学兼茂科,
并且再次名列榜上,
其名为秦桧!
……
第十三章
咱不要脸啦
相比两位皇子为自己接连夺得“第一”的喜讯,
登州第二将“血战半月,收复莱阳县城”的消息,就已经没法让天子心中生起半点涟漪了。
见多了大宋武臣做派的皇帝心中门清,徐泽此举不就是邀功请赏嘛。
朕都懂!
武将要钱就好说,就怕不要钱的武将。
要钱?
给!
对富庶远胜历代的大宋来说,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对给钱这事,皇帝就没有往心里去,甩手便交由政事堂议定。
但户部侍郎孟揆却上奏皇帝一个不好的消息——国库又双叒叕快没钱了!
去年一年,大宋造神运动不断,奇观建设不停,
处处都要花钱,处处都要花大钱,国库所剩的确不多。
官家再不想办法,下半年就没米下锅了!
其实,朝廷并不缺登州第二将的赏赐。
相对于大宋用于超级工程的大钱来说,这点钱真的不在一个等量级上。
孟侍郎此举,是未雨绸缪,主要是还在不断加码的超级工程艮岳需要钱,需要无数的钱!
孟揆提议以此次匪患为由,一次性把钱收够,免得后面再折腾。
这类突然就没钱用的事,自今上即位后,已经多次出现,又多次圆满解决。
天子自然知道该如何解决——留着公相蔡京,不就是为大宋的江山社稷鞠躬尽瘁的嘛。
数日后,天子下诏,增诸路酒价。
又曰自朕登基以来,昊天垂佑,风调雨顺,
大宋人丁繁盛,仅新增的皇子皇孙,就已经超过过去百余年之和。
然各路户籍增加极少,定有隐情,命各路廉访使者严查户籍资料,并监督今年版簿定籍。
两道诏令,传达的都是朝廷没钱,赶紧增收以“尽地利”。
第一条是增加商业税,虽然只明确了涨酒价一项,
但善于揣摩上意的地方官吏,凭此就可以扩展到其他行业。
没有朝廷旨意,不能随意增加税收,
但“随行就市”,减少官府收购矿产品的定价,增加加工成品的售价,
或者修改收取租赁房屋摊位的时限,等等,都是可以操作的。
没钱就没政绩,多缴税钱才能升官。
第二条,是要求核实治下人口数量。
大宋确实有隐户,但对比前朝,已经少了不少,能庇护隐户的,无不是一方上户豪强。
再在这上面深入挖掘,阻力极大,收获也不大,纯粹就是吃力不讨好。
但皇帝并没有明确下达度田的诏令,此令其实很灵活。
关键核心还是“钱”,户籍增加了,钱不就多了么?
户籍不能再增加,那增加钱也行,就是不能明确“加税”。
至于如何操作?
这都不懂,还做什么官!
只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天下大了,什么人都不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5/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